科研产出
长期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小麦氮素吸收及氨挥发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针对该区域氮肥利用率低且损失率高等问题,以国家土壤质量新乡观测实验站为研究平台,监测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损失规律,探讨减少黄淮海平原土壤氨挥发的科学施肥方式,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化肥增施有机肥(NPK+M)5个处理,于小麦季观测潮土氨挥发损失,分析土壤矿质氮含量、pH值对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各施肥处理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且籽粒、秸秆和颖壳产量以NPK+M处理最高,分别达11.6、13.38和3.34?t·hm-2,较NPK处理分别增加15.6%、39.1%和18.4%.各处理的小麦地上部吸氮量以NPK+M处理最大,达306.67?kg·hm-2,较NPK、NPK+S处理分别提高14.3%、44.7%.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速率峰值主要在施肥后1~4?d内,其中NPK+S处理观测到的峰值高达N?0.40?kg·hm-2·d-1,?其次为NPK+M处理.不同长期施肥处理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达9.73~13.73?kg·hm-2,且基肥期氨挥发总量(占施肥量52.7%~64.3%)高于追肥期;NPK+S处理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总量最高(13.73?kg·hm-2),与NP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24.5%.而NPK+M处理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总量最低,占施氮量的4.65%,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综上所述,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化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降低土壤氨挥发,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与肥料高效利用,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小麦生产的优化施肥方式.


小果型西瓜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小果型西瓜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小果型西瓜种质的利用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利用筛选出的21对稳定、清晰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32份小果型西瓜材料进行扩增,共得到20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74%.遗传多样性参数值Na、Ne、H和I分别为1.7556、1.3929、0.2366、0.3614.通过UPGMA聚类比较将32份小果型西瓜分为4大类,耐低温弱光小果型西瓜分布在Ⅰ、Ⅱ大类,不耐低温弱光小果型西瓜在4大类中均有分布,表明不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比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Cophentic相关性检验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和UPGMA聚类结果矩阵间的相关系数(r值)为0.75,说明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聚类结果准确.SSR分子标记能够较好地体现供试西瓜材料间的遗传关系,耐低温弱光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还需扩宽西瓜种质的遗传基础,引进新种质.
关键词: 西瓜 耐低温弱光 种质资源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芍药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芍药遗传理论研究及实际育种提供新材料和技术支持。以4个芍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低温预处理时间、黑暗培养时间、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比较了4个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率、体胚发生率和成苗率差异。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6~8 d及黑暗培养0~7 d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品种对2,4-D浓度需求不同,‘鱼鳞红’和‘东海朝阳’以0.5 mg·L-1为宜,‘大富贵’和‘粉玉奴’以1.5 mg·L-1为宜;仅‘大富贵’和‘粉玉奴’获得再生植株,包括单倍体、二倍体、非整倍体植株,以及少量的三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等多种类型。因此,选择合适低温预处理时间和黑暗培养时间有利于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品种对芍药花药离体培养效果不同。


平菇发酵料不同发酵阶段功能菌的分离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平菇发酵料中分离筛选出对平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及对木霉有抑制作用的优势菌株,从不同时期的平菇发酵料中分离出94株细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平菇促进以及木霉抑制作用筛选,并对有效果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4株筛选菌对黑平17具有良好的促生作用,菌株PC18促生率最高,为38.97%,属于Pseudoxanthomonas(假黄单胞菌属)。11株筛选菌对木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A6抑制率最高,为30.43%。11株筛选菌具有双重效果,其中,菌株PA6、PA13、PA15、PA17既能抑制木霉菌生长又能促进平菇黑平17生长,同时具有产生长素IAA的能力,均被鉴定为Brev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
关键词: 平菇发酵料 促生作用 鉴定 抑制作用 木霉 优势菌


生物炭与不同生物型肥料配施对烟田土壤特性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生物炭与不同生物型肥料配施对烟株生长、烟叶产质量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为烟田的肥料配施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6个施肥处理:单施生物炭(T1)、生物炭+饼肥(T2)、生物炭+羊粪(T3)、生物炭+有机肥(T4)、生物炭+豆浆(T5)和生物炭+菌肥(T6),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与单施生物炭相比,生物炭与不同肥料配施均不同程度促进烟株生长,有效提高烟株株高、有效叶数和最大叶面积等指标.烟株最大叶面积、土壤速效钾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与烟叶经济产值关系最为紧密;速效钾是影响烟叶经济产值的最主要正向因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施用生物炭+有机肥的烤烟农艺性状最佳,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性状最好,明显提高烟田土壤的有机质、溶解性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比.[结论]黄淮烟区生物炭与不同生物型肥料配施的最佳组合为生物炭+有机肥.


基于多世代分离群体的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与抗性相关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群体材料(W1701:YH×G99,W1702:G99×YH)中分别表现为80.09%和88.29%,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研究结果为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定位和抗性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探讨及我国发展对策
《中国种业 》 2022
摘要: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经过近百年发展,形成植物专利保护和植物新品种保护两种制度。以美国为代表采用自由选择模式,可以选择植物专利或植物新品种的单重保护,也可以选择双重保护。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强制选择模式,植物品种不可授予专利保护,采用品种权保护。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起步较晚,经过近30年探索,初步建立由1部法律、1个条例、2个实施细则、3个司法解释、4个规章制度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1+1+2+3+4”保护制度,实现品种权保护制度从无到有和保护数量由少到多的转变,基本确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大国地位。当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尚处于“水平低,力度弱”初级阶段,“三多、三少、三不足”问题突出,革新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实现由品种权保护大国向保护强国实质性转变迫在眉睫。针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一是加强系统性、全局性顶层设计,立法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单行法,提高品种权保护法律位阶;二是对所有植物属或种保护,进一步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扩大保护环节,拓宽保护范围,延长保护期限,为品种权人提供更多机会保障合法权益。


噻霉酮防治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药效试验初报
《中国食用菌 》 2022
摘要:双孢蘑菇出菇前,在菇床上喷施不同剂量5%噻霉酮悬浮剂和3%噻霉酮微乳剂,12天后调查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并比较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虽然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对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综合多方面因素,生产中建议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12.5 g·hm-2~17.5 g·hm-2;在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发病前使用,共施药1次;药剂使用方法为向菇床喷雾。


芝麻子粒脂肪酸主要组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及特征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准确建立芝麻子粒脂肪酸组分的近红外光谱(NIRS)模型,实现子粒品质的快速、精准检测,选用116份代表性黄白芝麻种质,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国标法)和NIRS法,测定了成熟芝麻子粒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并采用改进偏最小偏二乘法技术(MPLS),成功建立了定标模型以及上述指标的NIRS模型。结果表明:芝麻子粒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含量的定标决定系数(RSQ)分别为0.981、0.986、0.898和0.780,标准偏差/交互标准偏差(SEC/SECV)分别为0.648、0.578、0.587和0.728;绝对误差均控制在1.5%以下。该模型可稳定反映出黄白芝麻种质的脂肪酸组分含量,为加快芝麻品质遗传研究提供了可靠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