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鳔器官的发育对人工培养鱼苗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论述了鳔器官的发育对海水鱼类人工培育苗种的影响,仔鱼期鳔的形成和充气是影响闭鳔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鳔发育异常一是导致仔稚鱼死亡,二是导致脊柱前凸.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海洋闭鳔鱼类鳔器官充气的因子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充气量,水表面的油膜,温度,盐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仔鱼水表面吞饮空气,影响鳔的充气率,仔鱼摄食EPA和DHA含量低的饵料后,活力差,仔鱼到达水表面吞饮空气的能力下降,鳔的开腔率降低,此外仔鱼体内甲状腺素的含量可能对仔鱼鳔的开腔率产生影响.
关键词: 鳔 发育异常 脊柱前凸 营养因子 环境因子 甲状腺素


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及合理利用研究
《台湾海峡 》 2003 CSCD
摘要: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蓝圆鲹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蓝圆鲹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4084×10~(-2)L~(2.9931),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_∞=33.1cm,渐近体重W_∞=498.6g,生长系数K=0.36,t_0=-0.44.(3)总死亡的系数Z=1.87,自然死亡系数M=0.85,捕捞死亡系数F=1.02,开发率E=0.55.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在目前的捕捞强度下的最佳可捕规格叉长为14.7cm,为我国实施拖网目限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产资源 合理利用 调查研究 蓝圆鲹 生长 死亡 Beverton-Holt模式 陆架区 南海


杭州湾洋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年2、5、8和11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进行了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共鉴定浮游动物44种(不含16种浮游幼体),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其中4季皆为优势种的仅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1种,优势种季节更替现象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与20年前相比,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种类数和主要优势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但优势种优势度(Y)和平均丰度均有所增加,多样性指数(H′)值一般在2左右。表明20年来调查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仍比较稳定。


外源激素及环境因子对日本鳗鲡卵巢发育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开展了不同外源激素、剂量、注射针距以及环境因子对鳗鲡卵巢发育影响的研究。在所试验的外源激素中,HCG和PT对鳗鲡卵巢催熟效果较好,LHRH-A和TOP则无明显效果。外源激素注射剂量越高,卵巢发育所需时间越短,但注射刘量过低,催熟率则急剧下降。采用注射剂量为0.5mgPT+150IUHCG/500g。在外源激素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注射针距7~15d,除卵巢发育所需时间随针距而延长外,总催熟率不变。超过15d,则催熟率下降。研究认为,鳗鲡卵巢成熟所需外源激素最低总剂量为3.5~4.5mgTP+1050~1350TUHCG/500g。试验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盐度、钙镁比以及pH,除温度高于24℃或低于14℃对卵巢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外,其它因子在试验范围内对鳗鲡卵巢的发育影响不明显。


软体动物免疫相关酶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酶在软体动物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与软体动物的免疫作用相关的各种酶类及免疫作用机制以及外源刺激对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哲罗鱼[Hucho taimen(Pallas)]又称太门哲罗鱼,属鲑形目,鲑科,哲罗鱼属,是我国大型的土著名贵冷水性鱼类。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量下降,目前仅分布于新疆哈纳斯湖和乌苏里江上游及黑龙江呼玛河段,并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哲罗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易驯养等优良特性,是较好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品种,因此,开展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哲罗鱼的研究,国内在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冷水性鱼类凋查中就有记载,近年来董崇智等。在对濒危名贵哲罗鱼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时,对哲罗鱼的分布、性状、生态学、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黄权等研究了鸭绿江花羔红点鲑、细鳞鱼和长白哲罗鱼的繁殖策略比较;白桂芝等进行了哲罗鱼移植池塘与虹鳟混


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免疫增强剂作为一种有效控制鱼类疾病的物质,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较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合成化学剂类、微生物类衍生物、动植物提取物、维生素以及激素和乳铁蛋白等。国内外对多糖、几丁质、乳铁蛋白等在鱼虾中的抗病作用做了大量报道,对促生长作用的免疫增强剂(VB、VC、生长激素、促乳素等)也有过不少研究。在虾贝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免疫增强剂主要是通过激活吞噬细胞、激活酚氧化酶活力等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鱼类免疫系统中则主要表现为激活抗菌溶菌活力、提高抗体免疫效应以及激活补体等。机体内的免疫活性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免疫增强剂能有效增强免疫因子的活性,对控制细菌性病原(鳗弧菌、分支杆菌等)和病毒性病原(对虾白斑病毒、鲤痘疮病毒等)有重要意义。在给予免疫增强剂的途径中,注射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口服法和浸泡法因其使用便捷也有过不少报道,但这两种方法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药效受到影响。过多、过量的服用免疫增强剂会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免疫增强剂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总体上来说,免疫增强剂能有效降低水产动物的患病几率,促进机体生长。但我们必须看到它不是对所有疾病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效果,因而在?


秋季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印楝素对鱼的毒性及在鱼类寄生虫病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为探讨印楝素作为鱼用杀寄生虫药物开发的可能性 ,选用 ISO推荐的斑马鱼 Brochydainorerio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的急性毒性。印楝素对斑马鱼 4 8h和 96h的 L C50 值分别为 4 1.9和2 3.3mg/L ,属中低毒鱼药。采用安全系数 0 .1,印楝素对鱼的安全浓度为≤ 2 .3mg/L。采用鲤鱼Cyprinus carp io L inn.鱼种为试材 ,研究了印楝素对鲤鱼外周血细胞微核产生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印楝素不会诱导鲤鱼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突变产生微核 ,可认为其对养殖鱼类没有致突变性。在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类安全性的基础上 ,将其应用于鱼类寄生虫病——车轮虫病 Trichodina sp.的防治 ,在鱼的安全浓度范围内 ,印楝素对车轮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且呈一定的剂量 -效应关系 ,表明印楝素具有较好的鱼用杀虫药物开发前景


中华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基因的原核表达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鱼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的功能并探索其在水产品加工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将改造后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cystatinCcDNA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构建表达cystatinC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该工程菌经温度诱导、SDS PAGE检测,在约12.4kD处有一特异蛋白带,该特异蛋白的含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25%。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经洗涤、溶解、透析、复性后纯度为85%,实现了中华鲟cystatinC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木瓜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cystatinC具有明显的酶活抑制作用。
关键词: 中华鲟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原核表达 蛋白酶抑制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