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 .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 ,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 .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 .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 ,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 ,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延迟投饵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水蚯蚓。第8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17 ℃,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8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左右是仔鱼开始加速生长的关键时期;12日龄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随起始投饵时间的延迟,仔鱼的全长、湿重、干重和粗蛋白含量下降,鱼体水分含量则随之升高。但对照组、8日龄及10日龄起始投喂组之间的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14日龄及其以后各起始投喂组仔鱼的生长和鱼体生化成分则与上述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鲇捕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和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了大口鲇Silurusmeri ordinalis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口鲇主要依靠侧线和触须捕食,皮肤具有部分感觉作用。大口鲇侧线和触须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触须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反应。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视觉和嗅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猎物的形状不影响大口鲇的捕食。由于大口鲇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攻击反应和吞食行为,因此,只要经过适当的驯化,大口鲇可以摄食人工饲料,但一般拒食臭饵料鱼。


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亲虾子代的跟踪检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亲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 ,这些卵子可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无节幼体 ,并可以培育出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在确认只有亲虾作为WSSV传染源的情况下 ,培育出的部分幼体和部分仔虾携带WSSV ;在相同的条件下 ,不带WSSV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幼体、仔虾未检测到WSSV。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检测 子代 亲虾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感染的ELISA检测
《高技术通讯 》 2003 EI CSCD
摘要:应用纯化病毒免疫新西兰兔制备的抗血清 ,进行ELISA分析 ,检测栉孔扇贝体内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 :一龄贝在整个养殖期间感染该病毒呈现低 -高 -低的涨落过程 ,其中 7月下旬到 8月中旬检出阳性率为 75 %~ 95 % ,为当年感染的高峰时期。对二龄贝感染该病毒的分析结果显示 ,二龄贝对病毒的感染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性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D病毒) ELISA


中国胭脂鱼种群的遗传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和PCR RFLP技术 ,分析了长江中游两个中国胭脂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5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 ,有 3个引物显示了多态 ,宜昌、金口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 0 .92 74、0 .931 3 ,群体之间遗传相似度为 0 .90 0 0。 1 2个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两群体线粒体DNAND - 5/ 6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仅内切酶Ncil的酶切图谱显示了多态 ,基因型间的核苷酸序列歧化距离为 0 .2 35 % ,核苷酸多样性为 0 .0 0 4。分析表明 ,长江中游两个中国胭脂鱼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单一 ,群体之间表现了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 中国胭脂鱼 遗传多样性 RAPD PCRRFLP ND-5/6


大菱鲆引种工程的综合效应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工程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回顾了大菱鲆 (ScophthalmusmaximusL)引种、研究与开发的历程 ,探讨了引种工程的社会背景、学术意义、经济与社会效益及其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同时展望了这一引种工程潜在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