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与疾病发生关系探讨
《高技术通讯 》 2003 EI CSCD
摘要:超薄切片和负染色技术检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状况 ,结果表明 :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 7、 8月份 ,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80 %、 10 0 % ,此时 ,病毒感染强度也达到最高 ;而海湾扇贝整个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未出现明显的涨落。二种扇贝均检测到类立克次氏体 (RLO) ,但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出现明显的涨落 ,似与扇贝死亡的关系不大。综合分析认为 ,病毒极可能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南方鲇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营养、饲料与鱼类消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蛋白含量分别为 4 4 8%、2 9 1%和 13 3%的饲料饲养南方鲇 (Silurusmeridionalis) ,并在第 0d、15d、2 5d和 5 0d对胰脏、胃黏膜、前肠黏膜和后肠黏膜的胃蛋白酶 (酸性蛋白酶 )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 :1)饲料中蛋白含量为 2 9 1%— 4 4 8%时南方鲇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低蛋白含量饲料 (13 3% ) ;2 )在实验后期 (2 5d后 ) ,中等蛋白含量饲料组南方鲇的生长速度比其他两组快 ,此阶段该组鱼胃黏膜的胃蛋白酶活性呈上升趋势 ,而另两组该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 ;低蛋白饲料组前肠黏膜和后肠黏膜的淀粉酶活性在实验后期急剧下降 ,与该组鱼的生长最慢相关联 ;3)在实验的 5 0d内 ,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不大。实验期间 ,南方鲇消化器官中这两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 ,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对南方鲇胃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合成、分泌和活性大小的影响是不同的。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根据我国海洋渔业管理需要,采用Windows系统和VB开发语言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界面,通过调用ESRI产品MapObject相关模块,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勘测资料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海洋生物资源计算评估函数及模块,开发出具有对我国主要海区生物资源进行空间分析、查询和统计的海洋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MrManager),系统生物资源计算评估模式中的参数由用户输入,适应性强,查询评估计算快捷方便,计算结果精确。


现场胃含物法测定鲐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0年7月至9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沿海鲐繁殖海域的鱼类养殖网箱中,应用胃含物法测定了渤海优势鱼种鲐的摄食、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饵料不受限制时,鲐的摄食量和生长呈不规则波浪式变化,其波距比较恒定,但波高变化较大;(2)鲐的瞬时胃含物重量随时间变化可用指数模型St=9.0876e-0.1868t描述,瞬时排空率Rt=0.1868g·(100g)-1·h-1(按湿重计算);(3)按Eggers公式可求得鲐日摄食量Cd=(15.60±2.55)g·(100g·d)-1(按湿重计算)或(69.84±11.42)kJ·(100g)-1·d-1;(4)实验期间鲐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可用线性方程Wt=2.23t+16.71描述,由该式可求得其相对平均日生长量Gd=3.72g·(100g)-1·d-1或30.00kJ·(100g)-1·d-1;(5)由于已知的平均日摄食量和平均日生长量,可求得鲐生态转换效率Eg=23.85%(按湿重计算)或42.96%kJ。


六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1)。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肝脏 (P <0 0 1) ,胃中的脂肪酶活性与肝脏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不同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明显高于胃、肝脏 (P <0 0 1)。幼鲟在第一阶段 ,肝脏中没有淀粉酶活性 ,其活性出现在第二阶段 ,且在此生长阶段 ,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达到胃中的水平 (P >0 0 5 )。对 6种鲟鱼而言 ,除个别存在较大差异外 ,3种消化酶活性大体上都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施氏鲟 小体鲟 西伯利亚鲟 俄罗斯鲟 杂交鲟 中华鲟 消化酶活性


黄海南部及东海中小型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研究Ⅰ.数量分布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1年2-11月在黄海南部及东海(28°~34°N、121°~127°E)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该海域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丰度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区桡足类总丰度4季均值为376.40ind·m-3,夏季(846.34ind·m-3)>春季(338.91ind·m-3)>秋季(204.96ind·m-3)>冬季(115.41ind·m-3)。黄海南部(32°N以北)和东海(28°~32°N)调查海域4季均值分别为271.05ind·m-3和403.59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全调查区一致,但在夏季,黄海南部平均丰度(492.04ind·m-3)明显低于东海(938.2ind·m-3)。根据优势度和回归贡献分析表明:冬、春、夏3季总丰度分布主要取决于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等的分布,而秋季主要取决于尖额保猛水蚤(Aegisthusmucronatus)、孔雀丽哲水蚤(Calocalanuspavo)和锦丽哲水蚤(Calocalanuspavoninus)等。文中还对影响中小型浮游桡足类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盐度、水温和水系等与总丰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索氏六须鲶受精细胞学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连续切片显微观察的方法对索氏六须鲶成熟卵的受精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精子入卵刺激卵细胞形成胚盘 ,精子头部在胚盘中逐渐核化 ,形成雄性原核 ;卵母细胞放出第二极体 ,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形成雌性原核 ,两性原核结合成合子核 ;合子核膜消失 ,产生第一次卵裂 ,受精全过程历时 50min。


沙氏下幼鱵鱼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的现场测定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Eggers现场胃含物法,研究了我国黄海主要小型鱼类沙氏下幼鱼的摄食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沙氏下鱼全天都有摄食行为,故空胃率极低,仅为总检测鱼数量的4 5%.但仍有比较明显的摄食节律;在夜间00:00时有一非常明显的摄食高峰期,白天的摄食水平始终较高.(2)消化道排空模型为一指数曲线St=ae-b·t,两次测定中的瞬时排空率相差很小,均值为0 13g/(100g·h).(3)日摄食量随时间呈波浪形变化趋势,波距约14d,波高变化较大;平均日摄食量为(10 16±1 19)g/(100g·d)或(55 56±6 51)kJ/(100g·d).(4)从沙氏下鱼的实测日生长量为3 24g/(100g·d)或12 91kJ/(100g·d),可求得其食物转换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31 89%或23 24%.


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年-2002年5月、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进行的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单项和多项综合评价法,着重分析、评价该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动趋势。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综合评价处于重污染水平,2002年水质污染比前二年更严重;表层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处于微污染水平,年际变动幅度较小;浮游生物生态环境质量均处于中污染水平,年际变动幅度较小;由于水体污染严重,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处于重污染水平,2002年总体质量比前二年进一步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