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西洋鲑的染色体核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小牛血清、PHA培养法 ,取鱼体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备大西洋鲑 (Salmosalar)的染色体玻片 ,并进行核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大西洋鲑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5 6 ,其核型为 18m +38t,臂数NF :74。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往往取决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con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的分布。


一种吻蛭类大鱼蛭在大菱鲆鱼体上的感染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在山东省威海崮山育苗场发现大菱鲆成鱼及幼鱼鱼体感染寄生虫 ,受感染的鱼由于处于感染初期 ,并经过及时的处理 ,所占比例较低。病鱼症状为鱼体体色变黑、瘦弱、离群、不摄食甚至死亡。寄生虫寄生于大菱鲆的体表及鳃部 ,虫体黑褐色 ,全长 40~50mm。经鉴定 ,该寄生虫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蛭纲 (Hirudinea) ,吻蛭目 (RhynochobdellidaBlanchard) ,鱼蛭科 (PiscicolidaeJohnson) ,鱼蛭属 (PiscicolaBlainville) ,大鱼蛭 (PisciolamagnaYang)。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 musmaximusL.) 大鱼蛭(Pisciola magna Yang) 感染


珠江斑鳠的食性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珠江斑鳠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斑鳠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斑鳠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斑鳠主要以甲壳类、昆虫类、鱼类、环节动物、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甲壳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8.6%,水生昆虫的出现频率为45.8%。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斑鳠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各类食物在春季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其它季节,斑鳠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不同体长斑鳠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7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24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斑鳠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于2000年11月25日~12月2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6~70m拖网渔场,对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进行了2个航次34网次的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4种网囊的网目尺寸(Mex)分别为30.3mm、35.2mm、39.4mm和43.6mm。结果表明,蓝圆(Decapterusmaruadsi)、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条尾绯鲤(Upeneusbensasi)仍是南海拖网渔获中常见的鱼种;4种方形网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锤形鱼类和圆体形鱼类(如蓝圆、多齿蛇鲻、条尾绯鲤)的幼鱼;3种主要鱼种的50%选择长度(L0.5)与Mex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蓝圆L0.5=57.98+1.80Mex;多齿蛇鲻L0.5=72.71+1.64Mex;条尾绯鲤L0.5=37.62+1.66Mex。经综合分析认为,南海区拖网最好使用方形网目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不应小于40mm。


深海抗风浪网箱锚泊系统的设计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网箱框架、网衣在风、浪、流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建立网箱锚泊系统缆绳受力计算的数学模型。以国家十五“86 3”计划课题—“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所设计的网箱为例 ,选定山东荣成市寻山海域 1 0年一遇的灾害海况为设计计算条件 ,根据 Morison公式 ,采用 Goodman- L ance方法求得单个网箱的锚泊力为 6 5 .6 7k N。在此基础上对网箱的锚泊系统进行设计 ,确定了锚泊系统每只锚重 2 5 0 kg,锚链重为 1 5 0 kg,缆绳长度为 33m。


诺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首次报道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并建立了组织中NFLX的分离提取及检测方法。以30mg/kg剂量连续5 d口服灌胃给药,取血液、肌肉、肝脏、肾脏、鳃5种组织,组织中药物先加入pH 7.4磷酸盐缓冲液匀浆,再用乙腈振荡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诺氟沙星的残留浓度,此方法平均回收率71.37%~82.13%,最低检测限达0.005μg/ml。残留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5种组织中消除速率快慢不一,肾脏及鳃等非食用组织为诺氟沙星残留的靶组织。若规定可食用组织中的诺氟沙星最大残留限量为50μg/kg,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临床休药期为10 d。


复方新诺明在花鲈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
《海洋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22℃±3℃和16℃±2℃水温条件下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多次口服复方新诺明在肌肉、血液、肝脏、肾脏4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花鲈肌肉、血液、肝脏、肾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 ,最低检测限可达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80%~90%。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温度下 ,复方新诺明在花鲈体内的残留和消除情况差异明显 ,药物的吸收率及其在组织中的消除速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较高温度下吸收率高 (TMP)且消除速度较快。建议花鲈在22℃和16℃水温条件下口服复方新诺明的停药期应为32d和26d。
关键词: 复方新诺明 残留 消除规律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