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磷养分胁迫下小麦幼苗期生物学响应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小麦苗期耐低氮、低磷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特征,以矮抗58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法研究了小麦在不同营养环境中(全营养、低氮胁迫、低磷胁迫)的地上部生物学特性(地上部干重、株高、叶面积)、根系形态学特性(最大根长、总根数、根系总长度、根系干重和根冠比)和根系生理特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小麦苗期氮、磷素吸收与根系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和低磷胁迫下,小麦的株高、叶面积、茎叶干重、含氮量、根系干重、总根长、总根数及根冠比均明显降低,其中低磷胁迫下根系干重、总根长及根冠比的下降幅度大于低氮胁迫,低氮下最大根长的增加幅度较低磷增加7.3%;在低磷条件下小麦的含氮量下降了57.7%。低氮、低磷胁迫下小麦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均明显降低;正常条件下的小麦氮、磷素吸收量与根系形态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差,在低氮和低磷条件下小麦的氮、磷吸收量与根系干重、总根长、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该小麦品种根系对低磷环境反应较为敏感,而对低氮胁迫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小麦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增加对低氮、磷胁迫的适应。


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状况及热点评析——以CNKI数据为例
《编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为了客观反映与评价中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现状与热点,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截止2017年12月31日国内刊群建设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其研究的数量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及基金来源、载文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评析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研究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已经建立了刊群的单位;学科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研究资助基金过少;载文期刊也不均衡。总结出国内刊群研究的内涵与优点、类型划分、国内外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等几个热点,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5种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异显著,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
关键词: 草菇 培养料 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猪MⅡ期卵母细胞冷冻前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猪MⅡ期卵母细胞冷冻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猪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其冷冻前后的基因进行表达谱分析,筛选出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 表明:(1)猪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前后共获得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171个,其中冻后上调表达基因103个,下调表达基因68个;选取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2)损伤应答、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坏死及蛋白激酶调节、RNA拼接、核mRNA拼接和mRNA代谢等参与了卵母细胞冻后基因差异表达的生物学过程;(3)胞外区、基底质膜、细胞外间隙、质膜、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线粒体脊、线粒体、细胞器膜和线粒体包膜等参与了卵母细胞冻后基因差异表达的细胞组分调控;(4)类固醇结合、酶抑制剂的活性、激素结合、核苷酸结合、辅酶结合和ATP酶活等参与了卵母细胞冻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子功能调控.(5) KEGG Pathway分析表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黏着连接和MAPK信号通路等参与了冻后卵母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综上所述,冷冻能造成猪MⅡ期卵母细胞多系统的损伤,如线粒体损伤、凋亡、坏死、质膜损伤和RNA拼接与代谢异常等.


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M109是用化学诱变剂(NaN_3)处理粳稻品种大力(Oryza sativa L. cv. Oochikara)得到的具有2,4-D抗性的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与侧根正常的籼型常规水稻‘密阳23’杂交后代F_4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根数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F_4群体分成7个区组LR1~LR7,分别研究了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不同侧根密度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冠根的根粗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根长有略微的差异,LR4与LR3存在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株高与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水稻侧根的存在对株高和分蘖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众多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侧根密度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米的外观品质、粘度值无相关性。


多组学技术揭示葡萄叶片响应灰葡萄孢菌侵染的抗性机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葡萄灰霉病高抗品种'申丰'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和非靶向定量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了叶片在灰葡萄孢菌侵染胁迫3d后体内蛋白质和代谢物的差异变化水平.试验结果表明,葡萄叶片中有1374个蛋白质和33种小分子代谢物在病菌侵染后发生了1.5倍以上的差异表达(P<0.05).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灰葡萄孢菌侵染对叶绿体蛋白表达影响最大,且主要集中在植病互作、植物激素与生物碱合成3条信号路径上.基于多组学数据的联合分析进一步表明,水杨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支酸、水杨酸、异分支酸丙酮酸裂解酶pchB、转录因子TGA和病程相关蛋白PR-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水杨酸介导的抗病信号通路的全面激活是葡萄叶片抵御灰葡萄孢菌侵染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发现为后续深入揭示葡萄灰霉病菌互作分子机制及葡萄抗病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基于SNP分型的香菇交配型AS-PCR鉴定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食用菌的交配型鉴定通常采用单核体两两交配后镜检观察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耗时长且易产生人为误检.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申香215"为例,通过对需鉴定交配型的单核体的双核体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双核体交配型A和B因子区域的序列比对信息,对交配型因子等位基因内部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位点设计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技术,根据扩增结果可快速确定单核体的交配型并排除双核体和杂合体.用该方法鉴定香菇单核体的交配型,提高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手段,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土壤中19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内标法,快速测定土壤中19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残留的分析方法。5. 0 g土壤样品添加200μg/kg基质匹配同位素内标后,经20 m L 0. 1 mol/L EDTA-McIlvaine缓冲液和乙腈混合溶剂(体积比1∶1)提取,基质分散固相萃取(150 mg无水MgSO4、15 mg PSA、15 mg C18)净化后,采用UPLC-MS/MS进行测定。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在优化条件下,19种抗生素的相关系数(r~2)为0. 992~0. 998,检出限为0. 2~1. 0μg/kg,定量下限为1. 0~5. 0μg/kg;在10、50、20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65. 2%~104%,相对标准偏差(n=5)不大于14%。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适用于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土壤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 同位素内标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


原花青素对湖羊冻精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湖羊冻精基础稀释液中分别添加原花青素(PC),使其最终质量浓度为0μg/mL (CK)、10μg/mL、20μg/mL、40μg/mL、60μg/mL,经冷冻解冻后对精子质量进行检测,探讨原花青素对湖羊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C的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解冻后精子的活率、活力、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和线粒体活性最高,分别达58. 91%、56. 03%、50. 03%、53. 42%和50. 19%,其中活力和质膜完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SOD值和GSH-PX值分别为212. 60 U/mL和125. 04 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OS和MDA值分别为363. 05 U/mL和7. 02 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 NO和NOS值分别为8. 22μmol/L和35. 90μmol/L,其中NO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当PC的质量浓度提高至40μg/mL时,精子解冻后质量显著下降,表现为促氧化损伤.在湖羊精液冷冻中,添加10μg/mL的PC可降低精子氧化损伤,提高冻精品质,当PC质量浓度提高至40μg/mL时,对精子具有毒副作用.


基于通气量调控的灵芝菌丝体胞内多糖发酵工艺优化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5L搅拌式发酵罐进行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态深层发酵实验,考察通气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和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气量9 L/min时菌丝体干重最高,达到15.42 g/L;通气量6 L/min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2.10 g/L。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的比生长速率、胞内多糖比合成速率,提出四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0~31.2 h通气量为6 L/min;31.2~43 h通气量为9 L/min;43~55 h通气量为6 L/min;55~96 h通气量为5 L/min。利用上述策略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重为17.35 g/L,比9 L/min条件下提高了12.59%,胞内多糖得率为2.83 g/L,比6 L/min条件下提高了35.75%。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内多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灵芝 通气量 发酵 胞内多糖 比生长速率 比合成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