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培育与野生施氏鲟精、卵生物学及胚胎发育的比较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培育的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亲鱼与野生亲鱼的成熟卵、精子及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17~19℃),两者从受精卵到孵出期有着相同的发育特征;全人工繁殖的施氏鲟成熟卵从受精到孵化出膜需100~113h,积温为1800~2034℃·h,野生施氏鲟的成熟卵从受精到出膜需95~104h,积温为1710~1872℃·h;人工培育施氏鲟成熟卵的受精率(30 12%)和孵化率(45 63%)明显低于野生鱼的(78 39%、74 54%);人工培育施氏鲟雄鱼精子的活力(快速泳动1 5~2 0min,寿命3 2~3 4min)较野生施氏鲟的(快速泳动3 4±0 5min,寿命5 3±0 2min)低得多;人工培育施氏鲟的成熟卵径(3 03±0 26mm)小于野生施氏鲟的(3 50±0 25mm),卵的粘性也较野生鱼卵低。此结果与精、卵的成熟程度有关,成熟程度上的差别又与亲鱼成熟的条件有关。


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积累与残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 8个不同喹乙醇剂量 (0、5 0、10 0、2 0 0、4 0 0、80 0、16 0 0、32 0 0mg/kg)的饵料和 6个不同喹乙醇剂量 (0、2 0 0、4 0 0、80 0、16 0 0、32 0 0mg/kg)的饵料对鲤鱼CyprinuscarpioL .进行 2批饲养试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测定并分析了不同剂量和摄食时间 (实验 1)、不同剂量和停药时间 (实验 2 )鲤鱼组织中药物的积累和残留。结果表明 ,各种组织中喹乙醇的蓄积量随时间的延长和给药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组织对喹乙醇的蓄积能力不同 ,其中以肝脏为最大 ,肌肉为最小。组织喹乙醇的消除速度 ,以肌肉的为最慢 ,肾脏为最快。在所有给药组中 ,喹乙醇在组织中的残留水平可在停药 6d后降低到检测限以下 ,说明其消除速度较快。


变水层拖网捕捞小型中上层鱼类的试验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报道了专门设计的用于捕捞中上层鱼类的变水层拖网在 1997~ 1998年期间海上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 ,该网的结构合理 ,网具性能优良。网口高度达 2 5~ 30m ,拖网阻力比原生产网减少14 3% ,平均网次产量是原生产网的 1.4 6倍


黄海中南部鯷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对 1 999~ 2 0 0 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鱼(Engraulis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 ,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鱼偏好的食物随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 1 0mm的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 ;体长 1 1~ 2 0mm的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 ;叉长 2 1~ 30mm的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 ;叉长 41~ 80mm的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 ;叉长 81~ 90mm的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 ;叉长 91~ 1 0 0mm的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 ;叉长 1 0 1~ 1 2 0mm的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 ;叉长大于 1 2 1mm的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鯷。
关键词: 黄海中南部 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 摄食 浮游动物


氯霉素在鲈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定性、定量手段 ,研究了氯霉素在健康鲈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在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MCP KP自动化药动学分析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鲈鱼单剂量口服氯霉素后 (80mg/kg) ,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其理论方程为 :C血液 =30 815(e- 0 0 6 14t-e- 0 6 6 2t) ;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 :Ka 为 0 6 6 2h ,T1/2Ka为 1 0 4 7h ;Cmax为 2 1 0 93μg/ml、Tmax为 3 96 1h、AUC为 4 38 31mg/L·h ;Kel为 0 0 6 14h、T1/2k为 11 2 93h。组织中氯霉素的经时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项指数方程。鲈鱼多剂量 (4 0mg/kg)给药后药物在组织中的消除可用以下方程描述 :C血液 =3 4 0e- 0 4 0 3t、C肌肉 =4 342e- 0 4 58t、C肝脏 =2 15 2e- 0 2 39t、C肾脏 =6 4 15 5e- 1 4 43t。按照消除方程 ,氯霉素在组织中达到 0 0 1μg/ml所需要的时间在血液、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分别为 :14 16 4、13 2 6 1、2 2 4 76、6 0 75d。


马氏沼虾的成虾形态及特征鉴别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氏沼虾是我国从斯里兰卡新引进的淡水虾类,外观略呈纺锤形,虾体共分为20节,除尾节外,虾体的每一节各具1对附肢,雌虾和雄虾在第五步足基部分别具有"Λ"和"M"状突起。头胸甲的胃区、心区、触角区表面较粗糙,两侧还有数条与虾体平行的浅棕色斑纹。虾苗时期多数个体呈淡褐色,性成熟后体色呈浅褐、淡青偏褐色或淡灰色。额角尖端微微上翘向前伸展,但不超出第二触角的触角片末端,上翘高度不超过额角上缘鸡冠状隆起的顶端,齿式为7~13/4~6。其生物学特性与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体色、额角、头胸甲和腹甲侧片等形态特征上差异十分明显。本文描述了马氏沼虾的外部形态及结构,比较了上述几种虾的主要特征,并就"雄虾特化"现象以第二步足与体长之比作为依据提出了质疑。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试验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20 0 1年 4月 2 2日~ 2 0 0 2年 4月 2 2日的实验结果表明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应选择水温为7~ 2 4℃的水源 ,最好控制在 13~ 18℃之间 ,pH值大于 7,盐度高于 15 ,水循环量 6~ 8个。在上述条件下 ,其生长速度为 1龄期间 1mm/d左右 ,养殖 12个月后体重平均可达 70 0 g左右 ,密度 15~ 2 0尾 /m2 ,成活率 93 7% ,湿性颗粒饵料系数 1 83。随着个体长大 ,雌、雄个体出现明显差异。水温 13~ 18℃时 ,摄食量变化不明显 ;9~ 13℃时 ,摄食量随水温降低而减少。投饵量视鱼体大小和摄食状况而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 工厂化养殖


中华鳖药膳罐头工艺研究与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以优质甲鱼肉为主料,乌骨鸡肉为配料,大枣、枸杞、莲子、桂圆等名贵药材为辅料,采用先进工艺,进行科学配制制成了甲鱼药膳罐头,罐头检验表明产品商业无菌。对中华鳖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表明,中华鳖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品,其肌肉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当,特别是其中的必需氨基酸的营养性好于鸡蛋,必需脂肪酸中的重要活性物质——EPA、DHA含量高于一般鱼类,并还可作为赖氨酸的强化食品,加之补虚珍品乌骨鸡等的配伍,制成营养全面的中华鳖药膳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