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精子入卵过程的电镜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精子入卵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这2种扇贝杂交与亲本自交的精子入卵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成熟的精卵相遇时,相互激活,产生一系列胞间反应,卵子的激活集中表现为皮层反应、受精膜举起、成熟分裂重新启动;精子激活集中表现为顶体反应和受精锥形成。在16~18℃条件下,精子入卵的时间集中在精卵混合后的第6 min。8 min后,精子的线粒体随精核一起进入卵子中。精子入卵后精核略微膨胀,卵细胞中的线粒体在精核附近出现聚集现象。杂交中有多精入卵现象。本研究目的旨为优化扇贝种间杂交技术及探讨种间受精生物学过程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杂交 精子人卵 电镜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生态调控试验对鳌山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鳌山湾属营养水平较低的海域.1999年6月对鳌山湾进行化学生态调控试验,在试验前和试验后第1,2,4,5,6,45天进行跟踪调查,并对鳌山湾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优势种的交替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生态调控试验后,鳌山湾浮游植物数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化学生态调控前甲藻门的长角角藻在海区形成优势种,优势度为37 7%;试验6d后,其优势度降至17 6%,而日本星杆藻的优势度则由试验前的7 1%升高至39 2%,成为该海域的首位优势种 45d后鳌山湾浮游植物数量与1997年同期相比提高5 15~137 32倍.

关键词: 化学调控 鳌山湾 浮游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太平洋巴特柔鱼渔业2001年低产原因分析

水产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在1993年开始试捕北太平洋巴特柔鱼后,数年间在该海域无论是船只数也好(年年维持在三、四百艘左右),渔获量也好(年产量在10×104t左右),中国的鱿钓船队已发展成为该渔业的主要生产力量。但2001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年产量跌到7×104t多。通过对2001年的渔海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度从海况方面而言,2001年存在的不利于柔鱼生长、集群的因素主要有:黑潮大蛇行、黑潮势力偏弱、北部水温过低和渔汛期流隔不明显。从资源情况而言,西部资源较大幅度的下降是使得渔获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饵料不足也是渔获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东部渔场鱿鱼洄游、分布规律了解不够,使得这一群体未得到充分利用。所以,2001年低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且在不同海区其主要原因各不相同。

关键词: 巴特柔鱼 减产原因 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水产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ind·m-3(5.00~649.85ind·m-3),最高丰度区(>500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性指数值在长江口以北是近海高于外海,长江口以南是外海高于近海。桡足类种类数与表层水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R=0.713,P<0.01)。桡足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样中硅藻丰度,桡足类总丰度与夜光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肥力与产力模型描述,后者可用有效积温模型表达。

关键词: 浮游桡足类 环境因子 相关性 春季 东海 赤潮高发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高效过滤器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3 CSCD

摘要:对过滤器的结构、过滤机理、过滤材料、过滤速度及过滤精度等项目进行了试验研究。对过滤器的有关性能进行了测试。研制的过滤器结构新颖、体积小、快速快滤,过滤与反冲效果好,过滤速度达到80 m/h,过滤精度达到杂质污物去除率90%以上。

关键词: 高效过滤 彗星式纤维滤料 过滤器 过滤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血淋巴中诺氟沙星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

水生生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gilent 110 0液相色谱仪测定斑节对虾血淋巴中诺氟沙星含量 ,并初步研究了斑节对虾一次性肌肉注射诺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 ,斑节对虾血淋巴药 时曲线可以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来描述。由此推算诺氟沙星的药动学参数 ,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 0 .0 6 35和 0 .6 12h ;曲线下面积 (AUC)、总体消除率 (CLs)和表观分布容积 (Vd)分别为 12 .42 5ug·h/mL、80 4.83mL/kg·h和 710 .35mL/kg。

关键词: 斑节对虾 HPLC法 诺氟沙星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海峡毛颚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台湾海峡 2003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 ,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显示与台湾海峡西部、东海等邻近海域相比 ,本区毛颚动物具种数少 ,数量小 ,季节变化幅度较小等特点 .它的数量分布状况与闽浙沿岸流、南海西南季风漂流以及黑潮支流在本区运动消长有关

关键词: 海洋动物学 数量分布 调查和分析 毛颚动物 台湾海峡 环境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线粒体DNA D―环及侧翼tRNA^trh和tRNA^pro序列与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从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线粒体基因组中扩增到1段约15.5kb的片段,测定了其中627个碱基的序列.经测序分析表明,该扩增片段包括486bp的D―环的部分序列以及D―环5端的tRNA^trh和tRNA^pro基因的完整序列.其中486bpD环序列包含3段保守的终止相关序列TAS、与TAS互补的序列以及类似其他鱼类线粒体CSB序列.tRNA^trh由线粒体DNA的H链编码,长度为72bp.tRNA^pro由线粒体DNA的L链编码,长度为69bp.并绘制了这2种tRNA的二级结构图.本研究所测定的基因序列已登录国际GenBank数据库,序号为AF489918.

关键词: 剑尾鱼 线粒体DNA D―环 侧翼 tRNA^trh tRNApro 基因序列 二级结构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GenBank数据库查询发表的鱼类转铁蛋白cDNA或基因序列,根据铁离子结合转运功能位点,设计并合成了两对引物P1、P4以及P2、P3,克隆出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中的核心片段,长度为866bp。再根据克隆出的核心片段分别设计上游及下游两对引物P5、P6以及P7、P8,随后用RACE方法分别克隆出鲫血清转铁蛋白cDNA的5’端(787bp)和3’端(1081bp)以及全长cDNA,最后用计算机程序排列出鲫血清转铁蛋白全长cDNA,长度为2444bp。比较了12种鱼类血清转铁蛋白cDNA序列的同源性。

关键词: 转铁蛋白cDNA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养殖池塘藻-菌关系初探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斑节对虾养殖系统中的异养细菌、浮游微藻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发现浮游微藻和异养细菌的总量都表现为养殖后期高于养殖前期,其中浮游微藻增加了2个数量级,异养细菌增加了1个数量级,施放有益芽孢杆菌群对池塘菌群和藻群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施放有益芽孢杆菌群的池塘,异养细菌总数略低,弧菌数量维持在10~3 CFU/mL以下,浮游微藻平稳增长,蓝藻占20%以下;对照池异养细菌的总数略高,弧菌数量达到 10~4CFU/mL,浮游微藻数量波动,养殖后期蓝藻占60%,为绝对优势种群。表明有益芽孢杆菌群有促进浮游微藻平稳繁殖的作用,但对浮游蓝藻和弧菌的繁殖起抑制作用,浮游蓝藻与弧菌之间具有一定的繁殖相关性。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微藻 异养细菌 蓝藻 弧菌 芽孢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