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功能性电极快速伏安检测孔雀石绿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修饰导电炭黑糊电极,制备了对孔雀石绿(MG)具有高灵敏度的功能传感器。实验对MG在该功能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测定的各种条件(制备糊电极所用导电材料种类;功能试剂修饰量;支持电解质的离子强度、pH值、种类;富集电位与时间等)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MG的氧化峰电流(ipa)与其浓度在5~2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5μg/L(S/N=3)。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应用于测定经过简单过滤预处理后的淡水渔业水样,平均回收率为90%。

关键词: 修饰电极 孔雀石绿 伏安法 渔业环境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噁喹酸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24.5±0.2)℃水温条件下单次静注和口服给药后噁喹酸在健康大菱鲆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规律。结果显示,大菱鲆单次口服噁喹酸(20mg/kg)后,药物在血浆中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表达方程为C口服=2.059e-0.062t+0.645e-0.023t-2.704e-0.202t,单次静注噁喹酸(10mg/kg)后,药物在血浆经时过程符合无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表达方程为C静注=12.284e-0.144t+0.284e-0.027t。血浆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静注的t1/2α(4.813h)、t1/2β(25.441h)、tmax(0.083h)均小于口服给药(11.26、30.212、6h)。结果表明,静注噁喹酸在大菱鲆体内的吸收、消除速度,达峰时间均快于口服给药。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噁喹酸的合理给药方案为:建议口服给药按鱼体重21.41mg/kg,每日1次给药,连用5~7d。

关键词: 大菱鲆 噁喹酸 药代动力学 给药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对鳙生长、肌肉氨基酸成分及营养评价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生物絮团作为滤食性鱼类饲料的营养价值,以鳙为研究对象,以配合饲料为对照,养殖后56 d测定鳙的生长指标、肌肉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生物絮团组鳙平均尾末质量和增重率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分别提高了8.67%(P<0.05)和141.49%(P<0.05);生物絮团组鳙终末总重和肥满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生物絮团组与配合饲料组的平均尾末体长、内脏比、肝脏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絮团组和配合饲料组的鳙肌肉中水解氨基酸组成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5.249±0.557)%、(15.175±0.780)%,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絮团组鳙肌肉中4种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质量分数为(6.215±0.136)%,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提高了1.57%。说明生物絮团可以作为滤食性鱼类鳙的一种新型饵料,促进其生长,且氨基酸组成及其总量可满足鳙鱼养殖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成分,还可以提高鲜味。

关键词: 生物絮团 肌肉 氨基酸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分析养殖刀鲚与湖鲚的遗传多样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子三代(F3)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在淡水生活环境下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养殖刀鲚的D-loop序列长度为1 210~1 252 bp,湖鲚的序列长度为1 252~1 290 bp;在两个群体1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S)35个,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4个,简约信息位点21个;有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9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154;养殖刀鲚群体内的各遗传多样性参数稍高于湖鲚,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养殖刀鲚与湖鲚的平均遗传距离(0.0148)要远小于它们与七丝鲚Coilia grayi的平均遗传距离(0.0528、0.0537),同时系统发育树也表明,养殖刀鲚和湖鲚共同构成1个单系群,为两种生态型种群,尚未达到种或亚种的分化。

关键词: 养殖刀鲚 湖鲚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MHCII类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相关并编码免疫蛋白受体的基因群。在鱼类中,由于其高度的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备受青睐。从MHC II类基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克隆及组织分布、遗传特征及基因多态性与抗病力的关系以及MHC II类基因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鱼类MHCⅡ类基因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 鱼类 MHCII基因 免疫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雌性成体纹缟虾虎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测定和比较了性腺发育至Ⅴ期的雌性成体纹缟虾虎鱼的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水分、总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总脂含量分别为1.32%±0.08%、7.75%±0.38%和26.73%±0.59%。3种组织间的总脂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卵巢中总脂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中的含量,肌肉中含量最低。(2)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总量明显高于肝脏和卵巢,3种组织中SF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 16:1含量最高,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1.90%±0.71%、15.28%±2.42%和9.49%±0.37%,3种组织间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PUFA和6PUFA在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P<0.05),而肌肉和肝脏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依次升高,在3种组织间的含量分别为30.17%±1.02%、30.53%±0.50%和34.33%±0.71%,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的含量(P<0.05),而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3种组织中DHA/EPA的比值分别为1.50、1.75和1.59,3PUFA/∑6PUFA的比值分别为6.44、8.05和7.00。DHA/EPA和3PUFA/∑6PUFA均在肝脏中最高,其次为卵巢,肌肉中最低。

关键词: 纹缟虾虎鱼 肌肉 肝脏 卵巢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cdc25基因的表达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已构建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组cDNA文库中筛选了cdc25基因的EST序列,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获得了cdc25基因在雌性个体不同组织及卵巢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dc25基因在雌性个体的卵巢、淋巴、脑神经、血、肌肉、心脏、鳃、肝胰腺和肠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心脏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同时,cdc25基因在卵巢发育6个时期的时序表达结果显示,cdc25基因在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在Ⅰ期最大,与其他5期存在显著差异,而后骤降,直到Ⅴ期才稍微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

关键词: 斑节对虾 cdc25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市售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摘要:目的:对青岛市售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为贝类产品的食用安全及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T 4789.7-2008标准对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PCR法检测毒力基因,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43份样品中8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达57.3%,不同品种和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显著。从阳性样品中分离到98株副溶血性弧菌,所有菌株均不含毒力基因tdh和trh,大部分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2.9%和71.4%,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萘啶酸、吡哌酸、氯霉素和呋喃妥因100%敏感。结论:青岛市售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应加强对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控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关键词: 贝类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下游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环境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珠江下游出海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各污染物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21个样点沉积物中13种元素的总量,及对底泥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珠江下游河道总Fe、总Mn含量分别为41 658.73 mg.kg-1和1 104.73 mg.kg-1,微量元素Cr、Co、Ni、Cu、Zn、As、Se、Cd、Sb、Pb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86.62、18.18、54.10、80.20、543.60、119.55、4.28、10.60、20.26、104.58和0.520 mg.kg-1,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Zn>Hg>Pb≈Cu≈Cr,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小顺序:Cd>Hg>As>Cu>Pb>Zn>Cr,Cd是该水域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元素,单项潜在生态风险与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一致.珠江下游河道底泥Cd、Hg和Pb污染受输入影响北江大于西江和东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站位潜在生态风险可分5类,基本反映了站位分布及沉积物环境污染变化特征.总体而言,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江段有陈村-沙湾段、陈村-顺德港段及外海-虎跳门段,北江及相关河道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于区域其他江段.

关键词: 珠江 ICP-MS 地积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海洋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相关性较强,其次为底层溶解氧,与表层水体温度之间相关性最差。同我国其它近海港湾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三都澳密集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年平均栖息密度较高。这些特征应和三都澳水域内密集水产养殖活动关系密切。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动物 三都澳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