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N(a|¨)geli)孢子的荧光抗体检验技术初报
《华南农学院学报 》 1984
摘要:通常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是依靠光学显微镜检出原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的孢子。但在感染的初期检出是有一定困难,且对孢子类似物的假阳性也不容易识别。如能及早发现微粒子病而加以淘汰将可大大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本试验应用荧光抗体技术对家蚕微粒子孢子作预知检查。以破碎的微粒子孢子作抗原注射于家兔而获得免疫血清,经硫酸铵盐析,再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而得到直接法荧光抗体。用羊抗兔(IgG)的荧光免疫球蛋白作第二次染色的染料,则成为间接法检验技术。 当家兔微粒子孢与荧光抗体结合后,在荧光微镜的黑暗背景上孢子的周缘呈现环状的特异性翠绿荧光。一般以间接法检查为好。 在微子粒子病征肉眼未能识别之前,应用荧光抗体技术作预知检验,可从蚕粪或蚕蛹、蛾血淋巴中检出孢子。且可与其它昆虫的微粒子孢子及某些真菌的孢子加以区别。


广东柑桔一年两次修剪(双剪)技术研究
《中国柑桔 》 1984
摘要:广东省柑桔栽培特点是种植密度较大,栽培管理精细,树冠增长快,以秋梢为主要结果母枝,栽培主要品种树冠内部枝条有相当的结果能力。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雨量足,故柑桔发梢次数多,一


关于蚕品种育选的问题和意见
《广西蚕业通讯 》 1984
摘要:一、提高蚕品种的抗逆性问题当前影响我省养蚕稳产高产的因素,主要为:桑叶受煤烟污染,蚕食下后所发生的氟化物中毒,使我省珠江三角洲蚕区下半年干旱季节,养蚕和制种受到严重威胁;夏季高温多湿环境中出现的中肠型肤病(CPV)等各种病害,使饲养的二化性品种产量不稳定;以及部分的微粒子病的为害等.为了使养蚕获得稳产高产,改善环境设施,做好消毒防病工作是很重要的,但从蚕种的角度来讲,则要求蚕品种要有较好的抗逆性.根据我所蚕病研究室就若干家蚕品种对六种主要蚕病的抗性鉴定表明,我省现行生产品种如秋303、新九、7532等、恰恰都是抗病性能很差的品种.说明我们把注意力多集中在丰产、优质的一面,而比较忽视了抗逆性的一面,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病、稳产的一项重要手段.


草鱼、鲢鱼、鳙鱼、鲮鱼冷冻精液授精试验
《水产学报 》 1984
摘要:本文介绍了草鱼、鲢鱼、鳙鱼、鲮鱼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试验。对33尾雌鱼的部份卵子进行了授精。各种鱼的平均受精率和最高受精率(括号内是最高受精率)分别是:草鱼 44.21%(71.79%),鲢鱼32.55%(49.78%),鳙鱼16.55%(46.34%),鲮鱼31.03%(91.13%)。试验用的冷冻精液一般在液氮中保存60—90天,最长保存时间超过700天。试验表明,在液氮中保存一年甚至两年的冷冻精液,受精能力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红麻单株的分段纤维重与整株纤维重的关系
《广东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红麻是以收获韧皮纤维为目的,因而它的纤维含量和纤维重是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测定某一新品种的纤维含量和纤维重时,工作比较繁琐。为此,我们拟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测定单株纤维重的方法,应用于单株考种,以加快育种工作。 (一)红麻单株主要经济性状与单株纤维重的关系红麻植株的高度,茎的粗细,麻皮的厚薄,是组成红麻单株纤维重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红麻单株的选择标准和选择效果,研究红麻单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纤维重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据我们对红麻7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皮厚与单株纤维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单株的株高、茎粗、皮厚与单株的纤维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红麻株高、茎


带叶挫(艹远)收获法对桑青枯病的防病效果
《广东蚕丝通讯 》 1983
摘要:采伐与桑青枯病发生关系密切,不同采伐形式,发病率明显不同,高温期间挫(艹远)降枝,可促进病害的发生,这已经生产和试验证明.挫(艹远)(即摘顶,以下同)是我省桑树增产主要措施之一,如何兼顾产量与防病?从八〇年开始,我们应用带叶挫(艹远)、留叶采横枝收获法,探讨对减轻桑青枯病发生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三年来试验结果综合整理如下.


用蒽酮法测定花生荚果和植株可溶性糖和淀粉
《中国油料 》 1983
摘要:为适应开展花生高产栽培生理基础的研究,探讨有关花生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方法,为找出较简便,准确而又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我们参考了吉田昌一等著的水稻生理学实验手册,用蒽酮法测定花生荚果、植株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经反复试验,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测定分析方法介绍如下。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形态及有机成分的变化
《华南农学院学报 》 1983
摘要:本文详细研究了花生粵油551—116品种的荚果发育过程中荚壳和种仁的形态、大小、鲜重、干重,以及可溶性糖、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花生荚果发育的初期(开花后约23~40天,果针入土后10~27天),以荚壳膨大为主,并达到其最后的大小。开花后30~65天,转入以种仁发育为主。种仁迅速增大,其干重急剧增加,水分逐渐减少;脂肪和蛋白质均大量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则较少,其含量在种仁发育初期略有增加,以后趋于恒定。在这时期内,荚壳迅速失水收缩,鲜重减少;荚壳的干重及糖、淀粉、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在开始时略有增加,以后干重趋于恒定,上述有机物含量则逐渐减少。开花后约65天是荚果发育的一个明显转折点,以后种仁基本停止增大,其鲜重由于失水而略为减少,而干重则继续略有增加,直至最后一期收获(开花后100天)。此时期内种仁的脂肪和蛋白质均继续有少量增加,糖和淀粉含量较少,无大变化。荚壳继续失水变干硬,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略为减少。开花后86天左右荚果完全成熟,开花后93~100天,荚果由于过熟出现裂荚,部分种子发芽。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将花生荚果发育分为①荚果膨大期(开花后约23~40天),②种仁充实期(开花后30~65天),③成熟期(开花后65~85天),并讨论了各个时?


桑青枯病原菌侵染部位的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
《蚕业科学 》 1983
摘要:桑青枯病是我省新发现的一种桑树严重病害,主要症状为失水萎蔫、枯死。该病病原细菌经华南农学院鉴定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rum)。主要通过根部侵染,接种植株也能引起发病。关于病原细菌在桑植株体内侵染寄生情况,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我们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病原细菌在植株体内侵染寄生情况,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