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不同材料育苗移栽的节种增产效果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育苗移栽是一项有效的节种增产措施,但采用什么材料育苗,配合哪些技术措施,才能真正取得节种增产的效果,过去对这个问题存在意见分歧,其中以单芽苗、梢头苗、芽片苗、组培苗(用组织培养育出的苗)的分歧较大,有必要通过正规试验与双芽苗和


Gordon研究会议
《世界农业 》 1983
摘要:一谈起科学会议,人们马上会想起一篇篇完完整整的科学报告,而且每个报告者都希望自己所提出的报告是一个成熟了的研究结果,完美无缺。诚然,这些已经完成了的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确实是非常必要而有益的。但对于站在科研最前线的研究者来说,只知道你过去所完成了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他更希望知道你现在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正在用什么方法做实验?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显然,如果能提供


化学药剂诱导水稻孤雌生殖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遗传 》 1983
摘要:应用化学药剂诱导植物单性生殖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在水稻方面,自1943年细田友雄首先应用萘乙酸诱导单性生殖获得籽粒后,由于一直未能找到能大量产生单倍体或纯合二倍体的方法,始终未能在育种上进行有效的应用。1977年,我们研究稻穗离体杂交成功后,开始将此诱导水稻孤雌生殖新方法在育种上应用,并较快地稳定了一些优良品系。


用人工饲料饲养赤眼蜂中间寄主蓖麻蚕
《昆虫学报 》 1983
摘要:1978—81年筛选出材料易得,成本低的3个蓖麻蚕人工饲料配方。不同蓖麻蚕品种对同一配方有不同的适应性,广乙、广四、684等6个品种适于人工饲料饲养。干饲料用麻袋包装后套上尼龙袋密封常温下可保存9个月。改进了人工饲料的配制和给食方法,简化了设备和降低了养蚕成本,并研制出一套人工饲料大量饲养蓖麻蚕的工具。两年多来共饲养25批15万头蓖麻蚕,成活率均达70.00—97.70%。茧层率,羽化率和平均每雌产卵量不低于鲜叶饲养组。 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蚕卵繁殖赤眼蜂质量良好,田间释放防治甘蔗螟,卵寄生率达65.65—94.18%,枯心苗率仅达 1.47—1.72%,被害节率 2.11—3.28%,和鲜叶养的蚕卵放蜂区接近,效果明显。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广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理化性质的鉴定、中和试验和交互免疫试验
《畜牧兽医科技 》 1983
摘要:该文概述了省内五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分离株(IBV?W.C.D.S.E)的进一步鉴定过程,被分离出来的 W 株病毒经56℃?1小时后被灭活;对 PH2?1小时,1%苯酚?1小时,0.5%胰酶?1小时有抵抗力,在20%乙醚中病毒的滴度下降,但未能被完全灭活,结合以前对该毒株所做的鉴定,可以肯定,被分离出来的 W 株病毒确为 IBV.从中和反应和交互免疫试验结果,还可以判定上述几个毒株是属于Massachu Setts 血清型的,可用 H_(120)、H_(52)株 IB 疫苗对鸡群进行人工免疫,以预防或控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交互免疫试验 阴性对照 接种途径 材料与方法 中和试验 广东省 敏感性 鸡胚尿囊液 理化性质


热带、亚热带樗蚕与蓖麻蚕远缘多元杂交综合选育新品种的探索
《蚕业科学 》 1983
摘要:在搜集各地的樗蚕进行综合性多因素的多元杂交育种工作中,利用原产印度的远缘杂交种,育成了适合我国气候环境和饲料条件的半饲养型新品种“110”、广花黄、广四、“670”、和“681新”、“684”等。各地生产中应用结果表明,产量均较以往用的纯饲养型白茧种“申蓝”高。并提高了生命力和茧丝质量,还扩大了生产区域。现将选育经过与结果简报如后。 一、第一阶段“110”、广花黄的培育:“110"的母本为印度野生型棕红杂色种茧,父本为珠江流域广州地区原食乌桕的樗蚕与“申蓝”杂交育出的“青蓝”,茧色洁白,蚕体青黄;通过1958~1960年两个材料的远缘复合杂交,常温定向选育而成。卵色淡黄、蚁体灰黑、壮蚕白黄,熟蚕气门下线上下呈


客观、准确、有效地鉴定水稻新品种——七十年代新品种鉴定基本总结
《种子 》 1983
摘要:前言水稻新品种鉴定是育种工作的高级阶段,也是衡量能否成为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的新品种,通过鉴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推荐其中的优良新品种,参加全省及南方稻区良种联合区域试验,为推广新良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根。1971年至1980年我们一共鉴定了1895个新品种(品系),其中参加本所品种比较试验的有555个,大


广东花生资源初步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82
摘要:我院于1954—1957年,完成46个县的花生地方品种征集工作,共202份;被评为地方良种的有狮头企等67个品种。以后陆续搜集共1,516份。其中本省713份(直生型300份、蔓生和半蔓生型413份);外省403份(直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