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海湾水质营养状况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分析红海湾水域的营养水平及分布特点 ,以了解红海湾水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红海湾水域的富营养化指数E的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自然水域、龟龄岛水域 ,其中长沙湾滩涂养殖区和长沙湾浅海养殖区受污染明显 ,分别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自然水域和龟龄岛水域则营养状况相似 ,基本上未受到明显的污染。E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除冬季处于贫营养状况外 ,其余 3个季节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其中以春季受到的污染最为严重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分别根据CN/CP 值和E值所推断出的结论基本相同


长江中游水系鲢和草鱼群体mtDNA遗传变异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PCR技术进行了长江中游鲢和草鱼四个地理群体的线粒体 DNA(mt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的研究。四个地理群体包括长江中游的湖北嘉鱼和江西瑞昌两个地理群体 ,长江中游的两大支流汉江和湘江群体。 PCR技术扩增出 mt DNA ND5 - ND6基因 ,选用 1 0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PCR产物进行酶切。从鲢中共检出 1 8种单倍型 ,在草鱼中没有发现多态现象 ,只有一种单倍型存在。进一步地证实了长江鲢的遗传多样性比草鱼的要丰富得多 ,与这两种鱼类在长江现有生物量成反比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 鲢 草鱼 线粒体DNA变异 PCR-RFLP 遗传多样性 长江


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与正常鲤鱼经济性状的比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1~ 3龄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和正常鲤鱼在高寒地区的池塘的生长、生活力、抗寒、抗病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转基因鲤鱼的生活力、抗寒、抗病等经济性状与正常鲤鱼经t值检验均无明显差异 ,其抗病能力稍弱于正常鲤鱼。而转基因鲤鱼的群体中其生长个体差异大 ,有的个体的生长明显快于正常鲤鱼 ;在试验鱼群体中最大个体体质量比对照组群体中最大个体体质量分别提高了 5 2 .5 % ,4 6 .0 % ,76 .0 % ,这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对部分受体鱼有促生长效应 ,促进了转基因鱼的生长


不同密度瓯江彩鲤生长速度及养殖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规格为 2m× 2m× 1m的 10只网箱中 ,分别放养均重 3 4.3g瓯江彩鲤 (全红 )鱼种 3 60、480、60 0、72 0和 840尾 ,每种密度设置 1个重复。养殖期 195d。实验结束时 ,个体均重分别为 75 6.0 0、73 6.5 5、711.75、70 2 .0 0及 686.90g ,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除 840尾 /箱试验组外 ,各密度绝对增重率趋势基本相同 ,以 7、9及 10月份生长较快 ,均在 4g/d以上。单位面积净产量、产投比均以 840尾 /箱试验组为最高 ,分别为 12 8.0 0kg/m2 和 2 .48。各组存活率均在 90 %以上。饵料系数为 1.97~ 2 .0 9。综合考虑生长速度、单位面积净产量、产投比、饵料系数、存活率等因素 ,认为现有的放养规格下 ,每箱 840尾 (2 10尾 /m3) ,是比较好的放养密度 ,能够充分利用水体 ,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2 CSCD
摘要:采用克隆培养法 (编制生命表 )和群体累积培养法 ,研究了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的影响 .实验设 0 (CK)、1、3、5、7、9mg·ml-16个悬沙梯度和 2 0、12× 10 6cells·ml-1两个饵料密度 .结果表明 ,克隆培养时 ,悬沙可使该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rm)下降 2 9.6 %~ 6 4 .1% ,最大降幅为 130 .0 % .悬沙对轮虫种群的存活率 (lx)有影响 ,而对种群的繁殖率 (mx)无显著影响 .群体累积培养时 ,悬沙对轮虫种群的雌体密度、雄体密度、孤雌生殖卵和休眠卵的密度以及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 .可见 ,长江口疏浚工程会对轮虫动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用斑点法检测中国对虾血淋巴上清液碱性磷酸酶的相对活性
《中国兽医科技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斑点法检测单尾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血淋巴上清液碱性磷酸酶的相对活性。结果显示 ,该法既可定性 ,又可定量分析单尾中国对虾血淋巴上清液碱性磷酸酶的相对活性 ,重复性好


合浦珠母贝3个养殖群体的RAPD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了广西省北海市、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深圳市等 3个地理种群养殖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从 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3个10bp引物 ,它们在 3种群中共扩增出了 14 0条DNA片段 ,3种群共有片段 16条 ,DNA片段数分别为 5 8、91和 71条 ,多态性位点比例分别为 4 1 4 % ,6 5 0 %和 5 8 4 %。遗传距离分析表明 ,广西种群与广东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海南种群亲缘关系较远。 13个引物中 ,引物S11和S3 58扩增出的 3种群指纹图谱差异显著 ,可作为 3种群鉴定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养殖种群 RAPD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养殖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养殖对虾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 ,并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雌核发育和转基因育种等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养殖业 ,将传统的育种研究技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加快培育优质、抗逆对虾养殖新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