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1种可用于检测WSSV蛋白酶的微量酶活测定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酪蛋白为底物 ,对常规蛋白酶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并与偶氮酪蛋白法进行比较 ,建立适应病毒微量蛋白酶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 ,改进的微量蛋白酶检测方法具有微量、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 ,适于病毒微量蛋白酶的检测。蛋白酶的最低检出量可达ng级。

关键词: WSSV 微量测定 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抗病性状遗传标记的RAPD分析

水产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选育的第 3代中国对虾和选育的第 1代凡纳对虾进行个体人工感染WSSV后 ,选取感染WSSV十余天但仍健康的对虾为实验材料 ,用 2 2 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 ,得到抗病性状相关的特异性遗传标记 99个。其中中国对虾抗病组特异性片段出现了 18个 ,片段大小在 46 0~ 2 30 5bp之间 ;凡纳对虾抗病组特异性片段产生 81个 ,片段大小在 435~ 2 2 87bp。 77个引物在两种对虾的抗病组扩增出特异性遗传标记 ,其中有 4个引物各获得了三个特异性片段 ,有 13个引物各获得了两个特异性片段 ,其余 6 1个引物各获得了 1个特异性片段。

关键词: 对虾 抗病性状 遗传标记 随机扩增多态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DNAExtractionKit提取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肝脏的总DNA,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化后克隆到pGEM Teasyvectorsystem的T载体上,筛选转化子,提取质粒,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序列测定的结果显示克隆了草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1140个碱基及两侧部分序列共1254bp。用DNA分析软件VectorNTI6.0比较草鱼与GenBank中18种鱼类cytb的序列,显示草鱼与它们的cytb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草鱼与这18种鱼的cytb基因序列同源性所建立的进化树,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关键词: 草鱼 线粒体 细胞色素b 核酸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病原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虾苗病灶分离到 1 0多株菌株 ,其中一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 ,经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测试 ,为木糖葡萄球菌 ,其主要特性为拟球状 (直径0 .8— 1 .1 μm) ,革兰氏阳性 ,无鞭毛 ,无荚膜 ,不产生芽孢 ,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阿拉伯糖、蔗糖及甘露醇产酸 ,β 半乳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及脲酶阳性 ,氧化酶、血浆凝固酶、V P反应、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最适生长温度、盐度和pH值范围分别为 2 8— 37℃、0 %— 2 %、6— 9。对红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氨苄及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肌肉白浊病 病原 木糖葡萄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CSCD

摘要:大菱鲆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的引进一方面为我国北方沿海工厂化养鱼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另一方面又创立了“温室大棚 +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新模式 ,大大丰富了工厂化养鱼的内容 ,有效的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综述了大菱鲆温室大棚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养殖技术 ,以促进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大菱鲆 温室大棚+深井海水 工厂化养鱼 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马鞭洲大型爆破对周围水域环境与海洋生物影响的评估

水产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大亚湾马鞭洲岛大型爆破对周围水生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实际影响,对爆破现场进行了监测,并对爆破产生的效应做了评估。结果表明,马鞭洲岛周围水域的14项水质指标在爆破后24h内均恢复正常水平;表层沉积物9项指标在爆破后未发现明显异常;爆破对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和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对鱼卵仔鱼影响的最远距达2000m,并在爆破24h后影响范围内的鱼卵仔鱼数量尚无明显恢复迹象;爆破后渔获量明显降低,对距爆心2000m以内水域的海洋经济种类造成直接损害和持续性影响。

关键词: 海岛爆破 影响效应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鲡某些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然界生活的成年鳗鲡,普遍是雌性个体较大,雄性个体较小。体长在400mm以下全为雄性,700mm以上全为雌性。400~700mm之间雌、雄均有出现。随着体长的增长,雄鳗出现率渐减,而雌鳗出现率渐增。肥满度是雌性稍大于雄性。雌、雄个体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5 596×10-8L3 492,W♀=4 72×10-7L3 165,W♂=1 317×10-8L3 717。体围与体长、消化道长与体长的关系分别为Y=0 22L-34 82,D=0 56L-12 11。达性成熟年龄的雌、雄鳗蓄养在淡水或海水中,其性腺成熟系数都很小。在人工催熟情况下,雌、雄鳗的性腺成熟系数都显著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雌鳗体重与体围都随催熟注射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肝体系数也有一定的增加。

关键词: 鳗鲡 繁殖生物学 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鳙小卫星pBC174的序列结构特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双脱氧DNA测序法对鳙 (Aristichthysnobilis)小卫星 pBC174进行序列测定。其长度为 1873bp。在这段序列中 ,A T含量高达 6 4 % ,从 15 11碱基处开始 ,含有多聚腺嘌呤 多聚胞嘧啶 ,即 (AC) 13 的短重复序列的隐蔽微卫星。序列中含有 2 0种限制性内切酶的 5 7个酶切位点 ,97个不同的正向重复序列 ,其中 71个 8bp、10个 9bp、10个 10bp、2个 11bp和 4个 17bp。根据序列分析 ,认为小卫星 pBC174是由富含A的重复序列TAAAGAAA和富含T的重复序列TTTTTACA等 2个不同的核心序列组成。

关键词: 小卫星pBC174 酶切位点 正向重复序列 核心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初报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7~8龄后备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亲鱼群体中选出成熟较好的亲鱼进行人工催熟培育,其中1尾雌鲟、5尾雄鲟效果较好。经催产、手术取卵、干法授精和孵化,获受精卵19095粒,孵出健康鲟苗8714尾,受精率30 12%,孵化率45 63%。受试鲟术后20d左右开始摄食,伤口完全愈合。孵出的鱼苗经9d暂养,卵黄吸收完毕,开始摄食,发育正常。

关键词: 施氏鲟 全人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