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胭脂鱼早期生活史行为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繁殖的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脱膜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发育阶段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生态学及其早期生存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胭脂鱼脱膜仔鱼和1~3日龄的早期仔鱼对光照强度栖息地底质颜色没有选择性,栖息于水体底层,有喜好隐匿场所的倾向,但达不到显著性喜好的程度(P=0.654),不进行顺水漂流。4日龄以后的仔鱼开始趋光,选择白色底质,离开水体底层,并顺水漂流。14日龄以后,顺水漂流停止,选择白色底质的比例下降,几乎完全不选择隐匿场所,但仍然趋光。0~8日龄的仔鱼昼夜活动差异不明显(t=-1.48,P=0.142),9~14日龄时,夜间活动明显强于白天(t=-6.95,P=0),14日龄以后,昼夜活动差异不显著(t=0.05,P=0.96)。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中国对虾和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白斑综合征病毒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CR制备地高辛 (DIG)标记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中国对虾和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患病严重的濒死中国对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触角腺、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鳃、卵巢之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精巢之结缔组织细胞原位杂交呈阳性 ;人工注射感染克氏原螯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鳃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PCR制备DIG标记探针与健康中国对虾和克氏原螯虾无交叉反应 ,相应样品未加入探针杂交和未加入DIG抗体杂交均为阴性反应


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等位基因酶的遗传变异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梭鱼 (L iza haematochelia)自然群体 (2 9尾 )与养殖群体(31尾 ) 10种酶 2 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情况。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 (P95)分别为 0 .2 6 2和 0 .131。在养殖群体中的 G3PD- 3和 PGM位点观察到相当多的杂合子 ,导致这两个位点杂合度远大于自然群体 ,进而造成养殖群体平均杂合度 0 .0 92± 0 .0 5 1高于自然群体的平均杂合度0 .0 6 4± 0 .0 36。而养殖群体的平均杂合子缺失指数 - 0 .36 4± 0 .10 4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1.132±0 .0 5 9高于自然群体的相应各值 :- 0 .0 6 77± 0 .0 76和 1.10 1± 0 .0 36。对两个群体各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以及杂合度进行相关性检验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838和 0 .816 3,相关程度较高。与其他位点相比 ,G3PD- 3和 PGM位点属于多变异位点 ,养殖群体在这两个位点杂合度较高的原因 ,可能与养殖过程中环境因素造成的蛋白质表达的个体差异有关。两个群体的 Nei遗传距离很近 ,为 0 .0 0 9;遗传相似程度很高 ,遗传相似性系数达 0 .991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牙鲆鱼技术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将新功能滤料、高效混合净水菌团、水质自动监测及控制 3项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用于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牙鲆鱼。结果表明 ,封闭循环组成活率可达到 90 %~ 95 .1% ,平均产量为 32 .2 kg/ m2。较对照组养殖密度增加 75 .6 %~ 10 2 .7% ,成活率提高 14 %~ 17% ,平均产量增加 14 5 %~ 187.5 %。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 ,避免海水二次污染 ,利于环境保护


草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融合表达、纯化和抗血清制备
《水产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改造已克隆到的草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cDNA ,使其成为成熟肽cDNA并亚克隆到pGEX 4T 1载体中 ,构建草鱼IGF I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GEX IGF。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 1菌株。该菌株经IPTG诱导可表达分子量约 34kD的特异蛋白。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分别产生以可溶性的和包涵体形式为主的特异蛋白。经 30℃诱导的菌体经溶菌酶消化、超声破碎及高速离心后 ,裂解液上清经glutathionesepharose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的GST IGF。以此纯化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制备兔抗草鱼IGF I的抗血清。凝胶双扩散试验显示抗血清效价为 1∶6 4 ,说明表达产物具免疫原性


丝足鲈的形态特征与核型
《水产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丝足鲈(Osphronemus goramy),英文名为Giantgouramy,分类上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长丝鲈科(Osphronemidae),原产于东南亚诸国,为东南亚的养殖对象。1998年,我所从越南引进该种鱼,见图1。由于其生长快,食性杂,易饲养,在国内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其体型奇特,尾鳍鲜红,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因该种鱼引进我国时间不长,有关的研究很少。为了推广养殖该种鱼,有必要全面了解该鱼的形态特征以及其核型。因此本文对于丝足鲈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详细观察及研究。


珠江口水域鱼虾类重金属残留的调查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 2 0 0 0年 5~ 6月、10~ 11月对珠江口区 4个入海口 (虎门、蕉门、横门和磨刀门 )进行取样调查 ,10个采样点共采得鱼虾类样品 2 4种 ,分属 2 1科。进行Cu、Zn、Pb、Cd、Ni、As、Cr的肌肉残留分析 ,并与 1986年和 1999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2 0 0 0年珠江口生物体主要残留物为As、Cd、Pb ,其污染负荷比分别为 36 .8%、2 5 .6 %和 19.8% ;Cu和Cd检出率最高 ,皆为 10 0 % ;As、Cd超标率最高 ,分别为 2 3.2 %和 16 .9%。方差分析显示 ,丰水期 (5~ 6月 )与枯水期 (10~ 11月 )Zn、As、Cr、Ni的平均残留量差异显著 ;对于不同生活水层和不同食性的鱼类 ,Cu的平均残留量差异极显著 ,呈底层 >中下层 >中上层 ,而其他 6种元素无显著差异。鱼、虾肌肉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值为 0 .4 3,属轻度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