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黑水虻转化有机生活废弃物相关研究进展

生物加工过程 2021 CSCD

摘要:城乡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水虻转化有机废弃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黑水虻幼虫能大量摄食有机废弃物,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可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将黑水虻作为昆虫资源开发,其潜力及利用价值也很大,其虫体可用于饲料、燃料和医药等领域.本文参考国内外近十年来关于黑水虻研究的文章,寻找目前有关黑水虻的研究热点以及进展,就黑水虻幼虫的生活摄食习性、废弃物转化效果、虫体和饮食残留物的利用、肠道微生物功能和多样性、肠道菌群与喂食底物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目前本团队的研究动态进行总结,为黑水虻的进一步产业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水虻;昆虫;废弃物处理;生物资源;资源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菁翻压还田对滩涂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土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对滩涂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CK、SN1、SN2、SN3、SN4及SN4+OF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N 0、90、135、180、225 kg/hm2及N 225 kg/hm2+有机肥)下田菁生物量、碳氮养分含量及翻压还田对土壤碳氮、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N3处理对提高田菁总生物量及两次刈割地上部碳氮含量效果明显。SN4+OF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固定态铵含量明显提升,分别为6.44 g/kg、0.62 g/kg和40.1mg/kg,土壤活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以SN2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效果较优。土壤C/N、MBC/MBN比值分别以SN4+OF和SN2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最高。因此,SN3处理可明显提高田菁生物量和碳氮养分含量,而田菁翻压还田效果则以SN2及SN4+OF处理较优。

关键词: 施肥处理 田菁 翻压还田 土壤碳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水平,初步分析其抗病原因,对东乡野生稻在水稻抗稻曲病育种工作中应用给予评价。【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东乡野生稻107份单株材料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以了解其抗性水平,并通过调查与统计试验材料的穗苞长度、宽度、菌液容纳量以及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气温等因素,对东乡野生稻材料抗稻曲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107份东乡野生稻单株材料中,表现高抗的材料有19份,占鉴定材料的17.76%;表现抗病的材料有74份,占鉴定材料的69.16%;表现中抗的材料有12份,占鉴定材料的11.21%;表现中感的材料有2份,占鉴定材料的1.87%;高抗及抗病材料共93份,占鉴定材料的86.92%,没有感病及高感材料,表明东野材料整体对稻曲病有较好的抗性。穗苞长度、宽度及菌液容纳量调查结果显示,破口时东乡野生稻穗苞长度(28.73 cm)大于两优培九(22.05 cm),穗苞直径(0.65 cm)小于两优培九(0.87 cm),表明东乡野生稻与两优培九穗型存在显著差异,穗型的差异导致东乡野生稻穗苞菌液容纳量(0.88 mL)显著小于两优培九(1.93 mL),而穗苞菌液容纳量的减少降低了水稻与病原菌的接触数量,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正常生长下的东乡野生稻孕穗及破口时间均晚于两优培九,因此接种后一定时间内东乡野生稻平均温度(24℃)低于两优培九(28.3℃),而稻曲病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0℃,因此接种后东乡野生稻所处环境温度较低,不利于稻曲病菌生长,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另一原因。【结论】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在水稻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东乡野生稻来改变水稻的穗型或推迟水稻生育期,以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稻曲病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鉴别家兔多杀性巴氏杆菌与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的双重TaqMan qPCR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家兔呼吸道疫病主要细菌性病原检测的可靠性和标准化,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Kmt基因与支气管败血波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Fla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双重TaqMan qPCR方法,并初步用于检测家兔肺脏及鼻拭子临床样本。结果显示,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在标准品浓度为2.35×106~2.35 copies/μL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均为2.35 copies/μL;批内、批间重复性检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检测70份临床样本DNA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阳性率为50.0%,支气管败血波氏菌阳性率为42.9%,混合感染率为21.4%,该方法与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PCR符合率分别为80.0%、 92.0%。以上数据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 q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无需病原菌的培养即可用于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的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支气管败血波氏菌 双重TaqMan 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扁豆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2016-2019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苏省29个县(市/区)收集到87份扁豆地方种质资源。本研究对87份资源的19个性状进行了调查评价,同时结合由39对SSR标记鉴定的群体基因型信息研究了江苏省扁豆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上述资源在19个性状上均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12个形态特征性状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773~1.3695,7个农艺性状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064~2.0260。利用SSR标记进行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内材料均存在一定的表型变异,类群Ⅳ材料在产量性状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从早熟、高产和大粒3个方面,共筛选出12份江苏省优异扁豆地方种质资源。本研究从表型和基因型两方面系统评价了江苏省扁豆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扁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扁豆 地方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普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合菌剂配施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旱轮作(冬小麦-夏水稻)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合菌剂配施对小麦土壤养分、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快速土壤培肥、提高中低产农田产量提供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持.试验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黄河湾项目基地进行,共设置五个处理:①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复合菌剂+常规化肥(MOS+CMA+CF);②复合菌剂+常规化肥(CMA+CF);③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常规化肥(MOS+CF);④常规化肥(CF);⑤不施肥对照(CK).对小麦返青期(S1)、拔节孕穗期(S2)和成熟期(S3)分别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 表明,与CK相比,MOS+CMA+CF处理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速效氮提高了23.59%、速效磷提高了40.74%、速效钾提高了43.78%),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同时,该处理还能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提高微生物丰度,最终提高了小麦产量(与CK和CF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149.29%和24.93%).CMA+CF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纤维素酶活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有较好的秸秆降解能力;并且在提高土壤理化指标含量、提高脲酶酶活、提高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小麦产量方面仅次于联合处理.由于MOS富含有机质,MOS+CF处理能够维持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总之,短期内,MOS+CMA+CF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是最显著的;但CMA+CF处理在加速秸秆养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强微生物活性和丰富以及提高小麦产量方面也表现出优势,且复合菌剂经济方便有效,具有很好的田间技术推广价值.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改良培肥;复合菌剂;土壤微生物;小麦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袋微环境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套袋对提高葡萄品质是否有促进作用,为有色果袋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以6年生的阳光玫瑰葡萄嫁接苗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果袋套袋对袋内温、湿度变化和葡萄果实内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后袋内温差降低,湿度增大,套袋具有一定保温提湿效果;绿色纸袋和日本白色纸袋处理显著提高了葡萄果实单粒质量,分别提高了8.15%、8.95%,双层纸袋处理则呈现出抑制作用;绿色纸袋处理葡萄果实色泽最佳;试验所用果袋均不同程度降低了葡萄的病害发生率,绿色纸袋好果实粒数比率最高,为95.67%;相比于对照,绿色纸袋处理后葡萄果实果肉中总糖含量最高(107.06 g/kg),总酸含量最低(3.16 g/kg),内在品质最佳。对所测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等权评判法和加权评判法排序结果一致,最优选择为绿色纸袋,其等权评判值与加权评判值分别为0.776 5、0.766 2。综上所述,绿色纸袋是试验果袋中提高葡萄果实外观品质,改善内在品质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 果袋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糖对转C4型PEPC水稻种子萌发耐旱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海藻糖参与高表达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C4-PEPC)水稻(Oryza sativa)(简称PC)在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PC及其未转基因野生型受体Kitaake(简称WT)种子为材料,研究外施不同浓度海藻糖联合干旱处理下,其种子活力、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α-淀粉酶活性,以及α-淀粉酶、PEPC、糖信号、部分海藻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均显著抑制了两材料的发芽率,并且抑制了芽的生长;外施低浓度海藻糖可缓解干旱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与WT相比,PC对海藻糖更加敏感,当海藻糖浓度为0.5 mmol·L-1时已表现出明显的缓解效应,且较10 mmol·L-1海藻糖对WT的缓解效果更佳。外施0.5 mmol·L-1海藻糖联合干旱处理可以维持水稻的种子活力、种子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α-淀粉酶活性,尤其有益于PC。外施0.5 mmol·L-1海藻糖通过上调PC内依赖钙信号的CBL1-OsSnRK3.1/3.23基因的表达,激活OsK1a-OsMYBS1/2-OsAmy3/8途径;同时诱导OsTPP1/7合成海藻糖,上调蔗糖和葡萄糖含量,进而增强糖代谢,维持种子萌发。此外,海藻糖也上调了SAPK8/9/10和C4-PEPC的转录水平,使PC在芽期表现耐旱。本研究结果为改善直播稻田的发芽率和"C4稻"的创制提供了新线索。

关键词: 高表达转C4-PEPC基因水稻 干旱胁迫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海藻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6份特色甘薯品种资源品质性状评价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不同育种单位的54份橘肉甘薯和52份紫肉甘薯品种资源为材料,测定块根中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粗蛋白、β-胡萝卜素和花青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橘肉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通常高于紫肉甘薯,淀粉含量低于紫肉甘薯,粗蛋白含量与紫肉甘薯类似;橘肉甘薯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为0.4~280.7μg/g,紫肉甘薯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31.8μg/g,花青苷含量为15.0~20.0μg/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6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分别将橘肉甘薯和紫肉甘薯品种资源聚为5个和4个类群;其中,二者均为第II类群种质资源综合品质较好。本研究结果为这些甘薯品种资源的加工利用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和材料基础。

关键词: 甘薯 营养品质 糖类 粗蛋白 β-胡萝卜素 花青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盛花期高温对大豆结荚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花期高温对大豆结荚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大豆品种濉科12为材料,于盛花期(R2)在大棚内进行连续3 d高温处理(9:00-16:00,45±2℃;16:00—次日9:00,自然环境温度),研究盛花期高温胁迫对大豆结荚状况、荚和荚柄内部解剖结构、荚的氧化胁迫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高温对大豆叶片的影响是非延续性的且对后期的"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受高温影响的花后期形成荚的H2O2和MDA含量上升;部分荚的荚柄细胞崩溃呈丝状、荚壳维管束变稀疏,导致"流"不畅,籽粒内部细胞中空,减少"库"的数量,造成落荚,空瘪荚、缺粒荚增多,总粒数减少,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副花序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高温带来的产量损失.因此盛花期高温对大豆"流"和"库"造成影响,最终导致减产.

关键词: 大豆;盛花期;高温;荚;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