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内生细菌S258产挥发性有机物的抑菌促生长活性及其组分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分离自棉花根部的内生拮抗细菌S258进行生物防治,特别是利用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以棉花黄萎菌和西瓜枯萎菌作为靶标病原真菌,以拟南芥作为指示植物,通过二分格培养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对植物的促生长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S258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与阴性对照大肠杆菌DH5α相比,对棉花黄萎菌和西瓜枯萎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0.9%,10.1%。与不加细菌的空白对照相比,对拟南芥的生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使拟南芥单株鲜质量达到空白对照的5.3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内生细菌S258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再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其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经NIST和WILIY质谱数据库自动检索,鉴定得到其挥发性有机物包含30种单体化合物,分别属于烷烃、烯烃、醇、酮、醚、醛、酯及杂环类。根据总离子流图的峰面积判断,主要气体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和吲哚。综上所述,内生细菌S258能够产生具有抑菌促生长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开发为生防产品的重要微生物资源,其挥发性有机物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内生细菌 挥发性有机物 抑菌活性 促生长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种质的初步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145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以及1份美国种质和1份意大利种质进行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析及2个主效基因等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质间籽粒PPO活性差异明显,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运用2个PPO活性主效基因的功能标记检测上述147份种质,发现4种基因型PPO活性均值大小顺序为:Ppo-D1aPpo-D1aPpo-A1bPpo-A1b (L1L1L2L2)

关键词: 小麦 多酚氧化酶活性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大豆增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试验基地,以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为主区,设置小麦、大蒜、芥菜型油菜和空白(冬闲) 4个轮作模式;肥料施用水平为副区,设置不施肥和施三元复合肥(15∶15∶15) 225 kg·hm-2 2个施肥水平,研究秸秆还田下不同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养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与施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且两因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植株形态指标和病株率、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与分配等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与冬闲-大豆模式相比,其他轮作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速效氮含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大蒜-大豆和芥菜-大豆轮作模式下株高、茎粗、底荚高度、分枝数、总生物量和籽粒生物量、总氮累积量和籽粒氮累积量最高,利于产量形成,最终产量较冬闲-大豆模式增加4.40%~10.30%和5.66%~7.09%(施肥处理)、4.88%~8.23%和2.19%~8.78%(不施肥)。小麦-大豆轮作模式抑制植株生长,总生物量和籽粒生物量、总氮累积量和籽粒氮累积量均最低,尽管生物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最高,但产量最低,较冬闲-大豆模式分别降低2.80%~7.30%(施肥处理)和7.45%~11.18%(不施肥)。此外,小麦秸秆还田增加了大豆病株率,而芥菜-大豆和大蒜-大豆轮作模式则降低了大豆病株率。施肥可以显著促进大豆生长,降低病株率,提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生物量及氮素累积量和收获密度,尽管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较低,但是显著提高了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使大蒜-大豆、芥菜-大豆和小麦-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提高9.21%~13.01%、7.97%~14.02%和15.00%~15.91%。因此,在生产中建议推广大蒜-大豆和芥菜-大豆轮作模式。小麦-大豆轮作模式中在小麦秸秆还田后必须增施肥料才能达到高产。

关键词: 大豆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施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酸适配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识别物是快速检测的核心,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兴的生物识别物,与靶标分子有高度的亲和力及特异性,且易于人工合成和修饰,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技术及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富集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拓宽思路.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筛选;检测;生物传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性土壤设施桃树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沙性土壤设施桃树化肥过量施用普遍,需探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商品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OF)、平衡施肥(BF)和技术集成模式(MF)在化肥减施30%基础上对桃树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与常规施肥相比,OF、BOF、BF和MF处理分别可增产4.5%、3.4%、1.5%和9.1%,MF处理为显著增产。OF和MF处理可改善果实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BF处理改善硝酸盐含量效果显著。BF和BOF处理可显著削减土壤过剩速效磷钾养分和盐分,而OF和MF处理也可降低速效磷钾养分,但能略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各减肥增效处理均能改善土壤微生物性状,MF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多样性的改善效果最佳,其次为BOF和OF处理,最后为BF处理。相关性分析显示,减肥增效措施增产提质主要归结于降低土壤速效磷钾养分和盐分及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和生物肥力性状。根据肥本和增产效益,MF可增收0.83万元/hm2,其次为BOF(0.54万元/hm2)和BF(0.53万元/hm2),最后为OF处理(0.20万元/hm2)。因此,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平衡施肥集成的减肥增效技术模式适用于沙性土壤设施桃树。

关键词: 大棚 桃树 肥料 土壤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镁锌肥改善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米品质受遗传因素、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合理的栽培技术和肥料运筹能有效提升稻米品质。硅、镁、锌是除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外应用于水稻较多的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硅肥、镁肥、锌肥施用对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重点综述了硅、镁、锌在稻米品质形成中的生理功能,以及对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安全品质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为水稻的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稻米品质 硅肥 镁肥 锌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果实品质指标的不同桃品种近冰温贮藏特性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适宜不同品种桃果实贮藏的冰点温度及采收成熟度,研究不同成熟度桃果实在近冰温贮藏、常温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差异,以软溶质型桃品种上山大玉露、硬溶质型桃品种霞晖8号、硬质型桃品种华玉、不溶质型桃品种金童8号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精度电子温度测试仪测定桃果实的冰点温度,并比较七、八、九成熟度的桃果实在近冰温贮藏和常温贮藏条件下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桃果实的冰点温度均在0.2℃以下,同一桃品种的果实成熟度越高,冰点温度越高;在同一成熟度下,不同桃品种果实的冰点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冰点温度最高的是上山大玉露。近冰温贮藏较常温贮藏可有效缓解桃果实水分流失,延缓桃果实硬度的下降速度,能更好地保持果皮色泽,推迟贮藏期间果实花色素苷含量、总可溶性糖含量、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的比值(Ant/Chl)、糖酸比达到峰值的时间,延缓果实衰老,从而延长贮藏时间。在近冰温贮藏条件下,3个成熟度的桃果实均能保持较高的硬度,果实失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明显;在贮藏末期,八成熟的桃果实表现出较高的Ant/Chl和糖酸比。可见,八成熟为桃果实近冰温贮藏的适宜成熟度。

关键词: 成熟度 近冰温 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微小却不简单

微生物学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噬菌体是专一感染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是地球上多样性最高和最丰富的生物体,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同时是抗生素耐药菌的天然抗菌剂。噬菌体研究的相关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噬菌体 噬菌体疗法 噬菌体合成生物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可食用部位绿原酸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甘薯绿原酸合成与其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之间的关系,试验分析6种不同甘薯品种可食用部位的绿原酸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相比储藏根,甘薯茎尖富含更多绿原酸;(2)不同甘薯品种之间绿原酸含量差异显著,供试品种中,‘苏薯16号’茎尖和‘宁紫薯4号’储藏根中绿原酸含量分别最高;(3)甘薯绿原酸含量与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相关,相关酶基因越集中于茎尖表达的品种,绿原酸也更易在其茎尖积累。本研究结果为高绿原酸含量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甘薯 绿原酸 合成途径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MS/MS法检测禾谷镰刀菌中6-磷酸海藻糖和海藻糖的色谱柱选择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6-磷酸海藻糖(T6P)和海藻糖(Tre)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离中的最佳色谱柱。对T6P和Tre在C18柱、Kinetex Hilic柱、T3柱、Luna?NH2柱、Cogent diamond Hydride柱和BEH Amide柱6种色谱柱中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6P和Tre在Luna?NH2柱和T3柱中分离效果较好,分别建立Luna?NH2柱和T3柱的UPLC-MS/MS检测方法,其检出限分别为1.25~5.10μg/L和12.75~15.62μg/L,定量限分别为3.75~15.60μg/L和38.25~52.03μg/L,回收率分别为71.5%~85.7%和82.8%~95.6%,相对标准差分别为3.8%~8.5%和2.7%~3.3%,Luna?NH2柱的灵敏度高,T3色谱柱的回收率高、稳定性好。2种色谱柱均满足禾谷镰刀菌中T6P和Tre同时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禾谷镰刀菌 6-磷酸海藻糖 海藻糖 色谱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