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陆地棉杯状叶突变体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研究陆地棉杯状叶变异的分子遗传规律,以自主鉴定的陆地棉绿色杯状叶突变体‘R169’为试验材料,通过与海岛棉品种‘胜利1号’配制海陆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杯状叶突变体为单位点质量性状突变体,符合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孟德尔分离规律。而后利用棉花单位点质量基因在染色体的快速定位方法对该突变体基因(cup)进行染色体定位,对12个特定样本组成的小群体分析显示,引物NAU3480、BNL1066与目的基因cup连锁。由于引物NAU3480、BNL1066均位于棉花第11染色体,据此推断cup基因位于第11染色体。而后合成位于该染色体的110对SSR引物,通过对双亲DNA的PCR扩增得到26对多态性引物。用这些引物检测F2代群体每个单株的标记基因型,然后通过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9对引物与基因cup连锁,它们分别是引物NAU5192、NAU3621、NAU2118、NAU1162、NAU3409、NAU2998、NAU3657、NAU1148、NAU3234、NAU2651、NAU2599、NAU2661、NAU1014、NAU3622、BNL1408、NAU4086、BNL1066、NAU3480、NAU5505。基因cup位于SSR分子标记BNL1066与NAU348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9.3 cM和1.6 cM。
关键词: 陆地棉 杯状叶突变体 SSR分子标记 单位点质量性状基因 染色体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棉花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比较分析
《棉花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种植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麦后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直播)、品种(中熟和早熟)和氮肥运筹(不施氮和适宜氮肥运筹)对其生育进程、生物量累积与分配、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育苗移栽方式相比,直播棉花生育进程快,尤其苗期缩短10~17 d;直播棉花生育中后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较高,且经济系数均以早熟品种较高。适宜氮肥运筹下,直播早熟品种与移栽中熟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均较高,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适宜氮肥运筹下,移栽棉花的籽棉产值是直播方式的1.0~1.2倍,总成本是直播方式的1.8~2.0倍,收益仅为直播方式的23.0%~43.1%。氮素效率的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农学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运筹,直播方式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比移栽方式提高40.0%和76.4%(2017年);品种对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与氮肥运筹,早熟品种的氮素生产效率比中熟品种提高45.3%(2017年)。【结论】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氮肥运筹下早熟品种麦后直播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稳产、生产总成本低而效益高;其氮素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是该棉区麦后棉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协同微酸性电解水对小龙虾净化及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净化工艺,采用超声波清洗协同微酸性电解水减菌技术对小龙虾进行活体净化处理.本文以小龙虾的菌落总数、芽孢总数及清洗液浊度为评价指标,以微酸性电解水的有效氯浓度、浸泡时间以及超声波功率为单因素水平,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对小龙虾的减菌效果和超声波对小龙虾的清洗效果.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的有效氯质量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减菌效果越好.当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质量浓度60 mg/L,处理小龙虾50 min后菌落总数和芽孢总数分别下降了4.26 lg CFU/g、500 CFU/g,减菌率分别达到了99.99%、92.61%;使用超声波技术对小龙虾进行清洗处理,超声功率50 W处理50 min后小龙虾存活率为100%,清洗液浊度为181 NTU,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波技术协同微酸性电解水对小龙虾活体净化处理后,小龙虾初始菌由7.17 lg CFU/g降到3.52 lg CFU/g,净化效果显著优于车间气泡清洗工艺(P<0.05).小龙虾净化前后的营养价值和品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工艺合理有效.
关键词: 小龙虾;微酸性电解水;减菌;超声波;活体净化;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鹃红山茶ACO1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山茶(Camellia japonica)同源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同源克隆和3?,5?-RACE技术,从杜鹃红山茶(C.azalea)花芽组织中克隆出ACC氧化酶(ACC-oxidase, ACO)基因,命名为CaACO1,基因全长1232 bp,开放阅读框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ACO1在杜鹃红山茶不同组织中均得到表达,其中茎尖ACO1表达量最低,其次花芽、叶芽、根尖,表达量较高的是真叶和花器官,随着叶片成熟和花器官发育ACO1表达量均逐渐增加。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杜鹃红山茶叶片发育,并且与花器官衰老密切相关。ACO1在参试的8个山茶品种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ACO1表达量与花型、花色、花径和花瓣数4个形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盐胁迫下番茄光合能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对番茄幼苗耐盐性的影响,以‘Money Maker’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在盐胁迫条件下不同R:Fr比值对番茄幼苗形态、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 Cl胁迫下,适当降低番茄幼苗光环境中R:Fr比值,番茄幼苗的株高、叶面积、茎粗、地上地下部的干鲜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促进了番茄幼苗的生长,提高了番茄幼苗的耐盐性。植物叶片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的活性在盐胁迫下最易受到影响。番茄幼苗光环境中的R:Fr比值降低,使番茄叶片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apparent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显著升高,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显著降低(P <0.05)。说明降低光环境中的R:Fr比值,使番茄叶片保持了较高PSII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因此,可以通过调控番茄植株光环境中的R:Fr比值来调控番茄植株的耐盐性,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
关键词: 番茄 红光与远红光比 盐胁迫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熟化垫料替代比例对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中国化肥施用量较高、大田作物畜禽粪污有机肥施用率低等问题,以稻麦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在相等的施氮量(稻季300 kg/hm2,麦季225 kg/hm2)条件下,以熟化垫料不同比例替代化肥[不施肥对照(CK)、施化肥(CF)、熟化垫料氮替代1/4氮素化肥氮(1/4DL)、熟化垫料氮替代1/2氮素化肥氮(1/2DL)、熟化垫料氮替代3/4氮素化肥氮(3/4DL)以及熟化垫料氮全量替代氮素化肥氮],研究了在相等施氮量条件下熟化垫料替代化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以及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季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熟化垫料替代处理的产量达到单施化肥处理的产量。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随熟化垫料替代量增加,小麦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2DL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稻麦轮作三季后,熟化垫料替代氮素化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4DL处理最高,而磷含量及电导率则呈线性增加趋势。稻麦轮作三季后,耕层0~20 cm土壤铜、锌总含量均高于试验前土壤铜、锌总含量,各处理铜、锌、镉、砷、铅等指标均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范围内。稻麦轮作三季后,土壤内有效态铜、锌、镉、铅含量均高于试验前土壤,砷则相反。对于施肥处理,土壤内有效态铜、锌含量随熟化垫料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有效态铅含量则随垫料用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间有效态镉含量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业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外近20 a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与统计分析,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以及末端资源化等角度对不同养殖类型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的完善。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国内研究集中在生猪污染领域,而国外以肉(奶)牛污染防治研究为主,国内外文献对水产养殖污染的关注度均不足;在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方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其中国内对堆肥、厌氧发酵等方向的研究热度较高,研究关注点多与土壤污染相关,而国外研究的关注点更为全面,包括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养殖污水处理以及温室气体等。未来我国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废弃物多元化处理的技术模式,关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养殖业造成的水污染及大气污染的致污机理及控制技术,以期完善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养殖业污染综合防控效果。
关键词: 养殖业 污染防治 文献计量 治理技术体系 研究热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脱除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茎尖培养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蝴蝶兰病毒的脱除问题,为建立工厂化无毒苗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长期的工厂化生产,使蝴蝶兰经常感染各种病毒,导致叶片产生枯斑、褪绿、坏死等现象,使花朵畸形变色。其中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是最常见的2种病毒。实验取已检测出含有CymMV和ORSV病毒的蝴蝶兰植株花梗,进行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对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形成组培苗用于脱毒处理。切取组培苗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茎尖长度在1~6 mm之间,随着茎尖长度的增加,成活率上升,脱毒率明显降低。取2~3 mm组培苗茎尖,经0、10、20、30、40 mg/L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在含有相应浓度的三氮唑核苷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继代培养形成再生植株。实验采用ELISA法对脱毒前的蝴蝶兰植株以及脱毒后的再生植株进行2种病毒检测,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含有病毒病原。实验结果表明,蝴蝶兰脱毒苗的成活率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40 mg/L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出现严重的透明和褐变现象,未获得再生植株。而试管再生苗的脱毒率则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添加30 mg/L的三氮唑核苷进行化学抑制病毒的处理后,可以比单纯使用茎尖培养的方式脱毒率提高22.3%。
关键词: 蝴蝶兰 建兰花叶病毒 齿兰环斑病毒 化学处理 茎尖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主要养分含量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村沼气发展是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沼液具有资源属性,为全面掌握沼液全国尺度的主要养分含量特征,本研究收集了近二十年在中国发表的关于沼液还田的研究论文,挖掘了以猪粪、牛粪、鸡粪等为发酵原料的沼气工程及农村户用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液样本的主要养分(TN、TP和TK)含量与其速效养分含量等理化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发酵原料的沼液的主要养分含量特征。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猪粪沼液中TN、TP和TK平均含量为1 166.71 mg/L、291.60 mg/L和1 144.26 mg/L;牛粪沼液中TN、TP和TK平均含量分别为1 488.59 mg/L、561.67 mg/L和1 679.10 mg/L;鸡粪沼液中TN、TP和TK平均含量分别为3 226.13 mg/L、959.71 mg/L和2 858.31 mg/L;户用沼气池沼液中TN、TP和TK平均含量分别为1 369.31 mg/L、665.90 mg/L、1 240.21 mg/L。猪粪沼液中NH+4-N和NO-3-N含量分别占TN含量的51.2%和5.8%,DP含量占TP含量的89.6%,DK含量占TK含量的86.2%,分析结果表明沼液中氮、磷和钾的总量与其速效养分含量间存在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沼液中的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区域尺度上分析土地承载力和环境风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地区间不同沼液中养分含量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对推动沼液合理资源化,准确评估区域环境承载力,有效防控区域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