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编码的P6蛋白亚细胞定位及致病特征分析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山东寿光分离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RNA1编码的P6蛋白进行克隆,发现其基因全长为159 bp,编码1个大约6 kD的蛋白,并含1个跨膜区。进一步构建了带有YFP标签的荧光表达载体P6-YFP,浸润本氏烟叶片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6-YFP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将P6构建到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异源表达载体获得的PVX-P6接种本氏烟,发现接种PVX-P6的植株新叶伴有明显黄化、皱缩等症状,并沿叶脉出现坏死,而接种PVX空载体的植株仅有轻微的花叶,表明在PVX异源表达系统中,P6诱导寄主植物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暗示P6能增强PVX的致病性,可能是参与症状形成的致病相关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测定了50个特色大豆品种的百粒重、色泽(L*、a*、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异黄酮组分,评估不同品种大豆甲醇提取物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的百粒重范围为7.05~47.46 g.不同种皮色大豆L*、a*和b*呈现显著差异(P<0.05).HPLC分析结果发现糖苷型异黄酮含量是大豆中主要的异黄酮组分,占总异黄酮含量的90%以上.其中染料木苷含量最高.安豆115品种的大豆异黄酮的总含量最高,为2500.78μg/g;靖江丝瓜青品种的大豆异黄酮含量最低,为888.86μg/g.安豆115品种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分别为(16.11±0.25)和(8.12±0.04)μmol VC/g.糖苷型异黄酮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903和0.867).主成分分析表明6项指标可用2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66.3%).聚类分析将50个品种的大豆分为4类:第一类中黄豆黄素和黄豆黄苷含量较高;第二类中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含量较高;第三类和第四类中其大豆异黄酮含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和较低含量.综上所述,不同大豆品种的异黄酮组成、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可为其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抗氧化活性;高效液相色谱;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大豆品种籽粒性状关联分析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川渝地区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及百粒重与分子标记的关联位点,以232份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35个SSR分子标记检查所有材料的基因型,利用TASSEL 3.0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P<0.05显著水平且贡献率较高的情况下,2个环境中共检测49个关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有16个,贡献率总和为29.78%;与油脂含量相关的位点有19个,贡献率总和为41.94%;与百粒重相关的位点有14个,贡献率总和为13.92%。其中位点Satt554和Satt229与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性状同时存在关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镁胁迫对油菜苗期养分累积及氮同化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氮、镁胁迫对油菜苗期养分累积及氮同化途径的影响,以油菜品种中双11为材料,通过营养液设置正常对照(CK)、低氮(-N)、低镁(-Mg)和低氮低镁(-N-Mg)4个处理,分析氮、镁胁迫对油菜苗期氮、镁吸收累积及氮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氮、镁缺乏显著抑制油菜苗期地上部生长,与对照相比,-N、-Mg和-N-Mg 3种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68.49%,35.49%,69.71%。-N处理刺激根系生长,根冠比显著增加;-Mg处理抑制根系生长,根冠比显著降低。并且氮、镁交互对油菜氮、镁吸收累积均有显著影响,-N处理油菜根部镁含量及累积量显著增加,而-Mg处理油菜地上部氮含量及累积量显著降低;缺镁会导致油菜NH4+含量显著提升,并且-N-Mg对油菜氮、镁吸收累积影响的主要效应来自氮的缺乏。进一步比较不同处理下氮同化关键酶活发现,与对照相比,-N处理油菜新叶、老叶中NR、GS活性均显著降低,根部NR、GS和GOGAT活性均显著降低;-Mg处理GS活性也显著下降,但是降幅小于-N处理,而NR和GOGAT活性显著升高。综上所述,氮、镁缺乏对油菜苗期氮、镁积累存在交互作用,低氮胁迫会降低油菜苗期氮的吸收积累继而抑制植株氮同化;低镁胁迫可以通过提高铵态氮、NR和GOGAT活性来促进氮在无机氮间以及无机氮向有机氮的同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应用技术,本文初步研究生防菌Jt84定殖规律以及不同喷施时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结果显示:生防菌Jt84在水稻叶表能够有效定殖,7~16d时,叶表定殖菌量维持在104 cfu/cm2,30 d仍可在水稻叶表检测到生防菌Jt84;生防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枕平时期(旗叶与倒二叶的叶枕在同一处),田间试验表明在此时期防治,当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使用量为200~400 mL/667 m2时,对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为77.8%~89.5%。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水稻稻曲病 防治时期 生物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碳氮比秸秆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金坛地区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了稻秸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麦季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秸还田配施肥料能够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单施肥仅显著影响拔节期微生物生物量碳,单施稻秸显著影响拔节期和抽穗期微生物生物量氮,稻秸还田和肥料施用的交互作用在拔节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单施肥、稻秸配施肥料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1%和37%,稻秸配施肥料后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表明每公斤纯氮增产幅度约为6.86kg籽粒。单施肥和稻秸配施肥料显著增加了小麦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并且理论产量分别增加211%和319%,实际产量则分别增加119%和231%,而单施稻秸处理的实产却减产21%。综合分析认为,稻秸还田搭配肥料施用,能够保证当季土壤有效氮供应,促进土壤有机质转化为更易被微生物利用的形态,提高养分有效性,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有利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从而最终提高小麦的产量。
关键词: 稻秸还田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小麦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稻区主要育成粳稻品种的耐淹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4个生态类型的95份水稻品种,采用试管内种子耐淹萌发试验和模拟大田种子耐淹萌发试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进行耐淹性鉴定,以水淹状态下种质萌发7 d的胚芽鞘长度作为调查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的水稻品种在缺氧萌发时其胚芽鞘长度存在广泛差异。(2)两种耐淹性试验分析比较发现,模拟大田试验方法与试管内种子耐水淹方式的种子芽鞘伸长长度差异较大,模拟大田耐水淹试验结果表明芽鞘伸长受抑制主要是由产生的低温环境造成的。(3)两种处理结果表明‘连粳9号’、‘盐粳7号’、‘连粳7号’和‘连粳15号’等水稻品种具有既耐低氧又耐低温特性,可作为本稻区直播水稻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红枫转录组SSR序列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全面了解叶色多彩明亮、抗逆性强的美国红枫SSR位点信息及序列特征,为开发新的功能基因相关且多态性良好的SSR标记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红枫不同叶色的叶片为试验材料,经转录组测序后,利用MISA软件对美国红枫1 kb以上的Unigene进行SSR位点搜索;通过Excel软件进行SSR分布和序列特征分析并用Prime 3软件设计引物.[结果]从美国红枫转录组测序数据中共获得Unigene 78571条,其中长度≥1 kb的Unigene共23278条.对长度≥1 kb的Unigene进行SSR位点搜索和分析,共获得12974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55.75%,平均约3.7 kb出现1个SSR位点;美国红枫转录组SSR重复碱基类型共有7种,其中单碱基为主要重复类型,占总SSR的54.12%,其次为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类型,分别占总SSR的20.64%和16.19%,其他的碱基重复类型较低,仅占总SSR的9.05%.A/T、AT/TA与GAA/TTC分别为单碱基到三碱基的优势重复基元,分别占总SSR的53.95%、8.00%与1.65%,而四碱基的重复基元均较低,在0.05%以下;单碱基到六碱基各基元重复次数集中在5~22次之间,序列长度变化在10~48 bp之间,平均长度为18.43 bp;筛选出10751个SSR符合引物设计要求,共设计出32253对引物,占总SSR的82.87%.[结论]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美国红枫转录组中SSR位点分布频率高,基序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在美国红枫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美国红枫;SSR;转录组;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时降解两种真菌毒素的食品级重组酵母培养条件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能同时降解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食品级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pKLAC1-ZPF1)的培养生物量,对该菌进行了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选择并试验了几种基础培养基的摇瓶培养效果,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该菌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该菌的培养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后以5 L发酵罐扩大培养来验证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摇瓶优化的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41 g/L、蛋白胨30.46 g/L、酵母提取物24.73 g/L、KH2PO4 4.48 g/L、MgSO4 0.65 g/L,在此条件下获得生物量是对照的5.5倍;优化的培养参数为:培养温度26℃、转速220 r/min、初始pH 4.5,在此条件下获得生物量是对照的7.5倍。按照优化的培养基和培养参数进行发酵罐扩大培养,获得的生物量为(34.05±3.34) g/L,是摇瓶培养对照的29.6倍。研究结果为食品级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关键词: 食品级重组酵母 乳酸克鲁维酵母 培养条件优化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