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耐盐性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土地盐碱化严重制约着全球水稻的生产发展。水稻对盐胁迫表现出中度敏感,其耐盐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涉及的耐盐响应和调控基因都会有所差异。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水稻苗期耐盐性,而缺乏对水稻生殖生长期耐盐表型的鉴定,因而选育全生育期耐盐水稻品种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已定位大量的水稻耐盐QTL,但是可供水稻育种家利用的QTL屈指可数。目前只有通过多方法多途径综合解析水稻的耐盐机制,挖掘耐盐的主效基因或QTL,才能有助于为培育水稻耐盐新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综述了水稻耐盐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水稻耐盐性的分子机理及培育耐盐水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BYDV株系鉴定及BYDV-GAV燕麦分离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所引起的麦类作物黄矮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病害,对麦类作物生产影响巨大.近年来,该病害在青海省内不断发生流行,为明确该病害在青海省内的主要流行株系,采集90份来自6个地区(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海南州、海东市、玉树州、黄南州)的小麦、燕麦、青稞田间病样,利用RT-PCR、基因克隆、序列拼接等技术进行相关试验及分析.结果 表明,BYDV-GAV为青海省BYDV的主要流行株系.对青海省BYDV-GAV燕麦分离物进行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发现本试验所获得的BYDV-GAV燕麦分离物与BYDV-GAV中国分离物聚类到一个组内,序列同源性达96.85%~98.08%,说明该燕麦分离物为中国BYDV-GAV的一个分离物.本研究明确了青海省BYDV的流行株系,并获得了燕麦BYDV-GAV全基因组序列,可为后期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能力对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差异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稻茎秆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及抗倒伏指标对不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差异,分析抗倒伏相关性状间的关系,为水稻的抗倒伏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以始穗期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分别为乙烯利(10×10-3mL/L)、劲丰(5 mL/L)和多效唑(300 mg/L),测定不同处理水稻成熟期的茎秆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及抗倒伏指标。【结果】水稻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能力对不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不同。乙烯利和劲丰处理显著降低水稻的株高、秆长和重心高度(P<0.05,下同),提高基部节间的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增加茎秆中的储藏物质及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提高了基部节间充实度,增加茎秆茎粗和壁厚,使得节间抗折力大幅提高,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水稻抗倒伏能力有效增强;多效唑处理则无显著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秆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茎粗、壁厚、充实度、抗折力及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则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机械组织与茎粗、壁厚、薄壁组织、抗折力及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始穗期喷施乙烯利和劲丰能显著影响植株茎秆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及抗倒伏指标,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关键词: 水稻 茎秆特征 解剖结构 抗倒伏能力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雨灌溉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江汉平原地区适雨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当地机插稻水肥管理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适雨灌溉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70%控释掺混肥+30%尿素(70%CRF+30%N)和有机无机复混肥(OIF)对稻田降雨利用率、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与径流流失量、干物质积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雨灌溉下,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降雨利用率分别为17.5%、100%、100%和84.2%;基肥和分蘖肥施用过后,FFP、70%CRF+30%N和OIF处理田面水TN、NH_4~+-N和TP质量浓度迅速提高,在第1天达到峰值,水稻移栽后30 d内70%CRF+30%N处理田面水TN、NH_4~+-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较FFP处理分别降低40.4%、47.4%和0.5%;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的90%左右在返青期,10%左右在灌浆成熟期,70%CRF+30%N处理TN、NH_4~+-N和TP径流损失量较FFP处理分别降低31.4%、30.9%、1.9%;70%CRF+30%N处理在返青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FFP和OIF处理,移栽-返青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比例表现为FFP处理>OIF处理>70%CRF+30%N处理,成熟期OIF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70%CRF+30%N和FFP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OIF处理>70%CRF+30%N处理>FFP处理。【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70%CRF+30%N处理有助于减少稻田氮素流失,OIF处理有助于机插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增加。
关键词: 机插稻 适雨灌溉 施肥模式 氮磷流失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粉专用型甘薯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中、高淀粉含量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连续2年对其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发育阶段淀粉积累规律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块根迅速膨大期,干物质及淀粉积累总体呈上升趋势,基本在110 d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甘薯块根淀粉积累与甘薯块根干物率、薯干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7和0.91,P<0.01),与甘薯块根鲜产量、薯干产量、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1、0.75、0.71,P<0.05),与薯干粗蛋白含量、茎蔓鲜质量、薯干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0.72、-0.06,P<0.05),与分枝数、薯干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大.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4.62%,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薯干粗淀粉含量和甘薯块根干物率,基本反映了甘薯淀粉合成相关经济及品质性状的全部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6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时长,然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直播稻、旱育手栽和机插秧3种栽培模式下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长及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作为种子处理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能力及时长从高到低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氟苯虫酰胺WG≥10%氟苯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SC≥24%氰氟虫腙SC,且有效药量越高,保叶时长及防效越好。田间试验证明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栽培模式下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长及防效与有效药量呈正相关。氯虫苯甲酰胺田间表现较为优异,直播稻与机插秧播种后58 d保叶效果达到100%;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药量达到45 g/hm~2时,3种种植模式播种88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因此,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可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次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藻基生物降解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塑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聚乙烯醇(PVA)和水华蓝藻为主要原料,通过溶液铺膜法制备了蓝藻/PVA共混膜,采用万能试验机,研究了不同助剂对蓝藻/PVA共混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当添加比例为PVA的1/2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比无藻处理下降了65. 89%和79. 57%.甘油、尿素显著提升了蓝藻/PVA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当添加比例为蓝藻的1/2时,分别能使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提高73. 20倍和62. 02倍.虽然柠檬酸、硅烷偶联剂能够提升蓝藻/PVA共混膜的拉伸强度,但只能在低剂量时促进断裂伸长率的小幅提高,当柠檬酸添加比例为蓝藻的1/40时,膜的断裂伸长率能提高4. 41倍,而当硅烷偶联剂添加比例为蓝藻的1/20时,膜的断裂伸长率能提高1. 49倍.尿素与甘油复合增塑,更有利于提升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硅烷偶联剂与甘油复合增塑,更有利于提升共混膜的拉伸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城疫病毒非结构蛋白W的分子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城疫病毒W蛋白是由P基因“RNA编辑”产生的最短非结构蛋白.为了解W蛋白的分子特征,本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24株遗传背景清晰的病毒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不同毒株W蛋白序列长度各有不同,存在8种不同长度(137aa、147aa、155aa、179aa、183aa、196aa、221aa和227aa),其变异呈现基因型一致性,不同基因型毒株W蛋白长度差异又与强、弱毒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蛋白质分析软件预测结果显示,W蛋白上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数量与其长度呈正相关性.W蛋白存在稳定的核定位信号,提示其功能活动区可能在细胞核.W蛋白长度的差异是通过改变C端结构域长度来实现的,经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基因Ⅱ型(中强毒株)和基因Ⅲ、Ⅵ和Ⅶ型强毒株的C端结构域比其他毒株多出1个α-螺旋结构,推测W蛋白可能是NDV强毒株上关键的新型毒力标志.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非结构蛋白W 分子特征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元麦淀粉粒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质的比较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品种元麦淀粉粒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差异,以通麦6号、苏裸麦2号、青元麦、黑元麦为实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这四类元麦淀粉粒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青元麦,苏裸麦2号和通麦6号淀粉颗粒比较光滑,大小比较均匀,大颗粒多为圆饼形,小颗粒多为圆球形。黑元麦颗粒大小不均匀,差异较大。4类元麦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其中黑元麦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黑元麦和苏裸麦2号的B-型淀粉粒较多,通麦6号和青元麦的A-型淀粉粒较多。黑元麦的淀粉相对结晶度和表层结构有序度最高,溶解度最高、膨胀势最低。在淀粉葡萄糖苷酶水解过程中,青元麦水解程度最高,苏裸麦2号水解程度最低;在猪胰腺α-淀粉酶水解过程中,通麦6号水解程度最高,青元麦最低;在HCl水解过程中,青元麦水解程度最高,黑元麦水解程度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醋渣覆盖对盐渍化麦田土壤及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目前江苏省滩涂新垦农田盐渍化、农作物生长受抑制及产量较低的问题.在小麦播种后用45 t·hm-2醋渣覆盖滩涂新垦麦田,分析醋渣覆盖对滩涂新垦麦田土壤电导率、盐度相关矿质元素和氮离子含量以及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醋渣覆盖后的土壤电导率分别为1 199.44、820.00和748.89μS·cm-1,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降低16.9%、36.7%和22.9%;醋渣覆盖后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分别为104.71、63.14和58.40mg·kg-1,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降低23.0%、42.9%和33.1%;醋渣覆盖后宁麦13、扬麦20和扬麦25的产量分别为2 757.69、3 326.69和3 647.13kg·hm-2,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增产259.9%、74.5%和43.2%.说明,醋渣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氯离子含量,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此外,醋渣覆盖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有效穗数、株高和千粒重,但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等存在差异.综合来看,醋渣覆盖可降低新垦滩涂农田盐渍土的盐度,促进滩涂新垦麦田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