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不同母本和栽插密度对两系杂交籼稻制种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恢888为父本,盐161S、盐220S、盐221S为母本,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母本和栽插密度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母本以及两者的互作效应都对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制种产量、有效穗数、总颖花数表现为增加趋势.栽插密度对不同母本制种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盐161S、盐221S在中密度处理下制种产量最高,盐220S在高密度处理下制种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结实率与制种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水稻 母本 栽插密度 制种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EMS突变体库构建和突变体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麦重要功能基因并给大麦遗传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通过甲基磺酰乙酯(EMS)诱变处理优质、高抗黄花叶病大麦品种苏啤6号,从2400个M2代株系中筛选出152个突变株系,突变频率为6.33%.其中,幼苗习性突变株系36个,突变率为1.50%;叶部突变株系34个,突变率为1.42%;茎部突变株系33个,突变体率为1.38%;穗部突变株系22个,突变率为0.92%;成熟期和育性突变株系27个,突变率为1.13%.经过M3代验证,获得可稳定遗传的各类突变株系43个.

关键词: 大麦 EMS诱变 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水蜜桃产地溯源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来自3个省份的水蜜桃进行研究,比较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PCA-LDA)、判别偏最小二乘法(DPLS)、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对光谱数据识别的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 SVM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均高达94.47%,明显优于PCA-LDA和DPLS,更适用于水蜜桃产地溯源.

关键词: 水蜜桃 产地溯源 近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 判别偏最小二乘 支持向量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与常见家养动物冠状病毒的同源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 CoVs)是一类具有囊膜的单链RNA病毒,也是目前已知的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1])。该病毒可以引起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感染人和脊椎动物,后者主要包括猪、牛、犬、猫、鼠、禽类和一些其他动物(含野生动物)等。冠状病毒科分为4个属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2(SARS-CoV-2) 动物冠状病毒 基因组 S基因 同源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liZ调控枯草芽孢杆菌Bs916生物膜形成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发掘并鉴定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916生物膜形成调控新基因,检测其对Bs916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构建fliZ基因位点的单敲除突变株,通过干重分析法来验证其生物膜形成的缺陷;利用平板对峙试验检测fliZ突变株和Bs916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fliZ突变株和Bs916中影响防治效果的3种脂肽类抗生素表面活性素、杆菌霉素L和泛革素的相对产量;利用绿色荧光标记技术构建Bs916与fliZ突变株的GFP标记菌株,观察两者在水稻茎秆定殖能力变化;检测fliZ突变株和Bs91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fliZ位点单敲除突变株,与对照组Bs916的三维立体结构生物膜相比仅能形成平面二维结构生物膜,呈现破碎状态,证明其生物膜形成存在显著缺陷;对生物膜干重进行定量分析发现fliZ突变株生物膜干重仅为对照组Bs916的23%,进一步验证了fliZ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游动性试验发现fliZ突变株菌体扩展直径仅为Bs916的32%,证明fliZ突变株的游动能力显著下降;抑菌试验显示两者抑菌带宽基本一致,证明fliZ突变株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能力与Bs916相比无显著差异;成功检测了fliZ突变株和Bs916合成的3种脂肽类抗生素表面活性素、杆菌霉素L和泛革素的相对产量,fliZ突变株中杆菌霉素L相对产量显著增加1倍,而表面活性素和泛革素相对产量与Bs916相比无显著差异;水稻茎秆定殖试验发现fliZ突变株菌体数量显著低于Bs916,在水稻纹枯病病斑附近不出现显著的聚集效应,呈现无序分布状态,证明fliZ突变株与Bs916相比在水稻茎秆上的定殖能力显著下降;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显示,fliZ突变株第6—15天防治效果介于6.0%—20.7%,显著低于Bs916的36.0%—57.6%,证明fliZ突变株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结论】鉴定的Bs916生物膜新调控基因fliZ位于控制鞭毛运动的信号通路,直接作用于菌体的游动与扩张,显著单一调控生物膜形成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Bs916 调控基因 生物膜 脂肽抗生素 定殖 水稻纹枯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及其表达检测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一种常见人类病原菌,可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的分泌会大大增加其侵袭性和致病力。通过对比肠毒素基因的携带及其表达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肠毒素表达的环境条件,为产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范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本研究采用PCR和3M~(TM)Tecra~(TM)微孔板法分别检测33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5种传统肠毒素SEA~SEE基因的携带及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该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SE基因的检出率为100%,携带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seb(48.48%,16/33)和see(9.09%,3/33)。而其中SE蛋白得到表达的菌株仅为63.64%(21/33),这表明不是有SE基因携带就一定可以有相应毒素蛋白的表达,可能还需相应的系统调控和适宜的环境因素。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基因表达 肠毒素蛋白 3MTMTecraTM微孔板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矿质元素与糖酸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桃品种果实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筛选影响果实品质特性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桃果实营养功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以14个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桃果实为材料,测定了桃果实中的糖酸含量及26种矿质元素含量,应用描述性分析、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对桃果实中矿质元素与主要品质指标(糖酸含量)的关系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栽培的不同品种桃果实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均有较大差异。不同省份的桃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且具有地方性,福建省桃果实大量元素中钾和稀土元素中铈的含量最高;湖北省桃果实大量元素中钙、微量元素中铁、铝含量最高;云南省桃果实微量元素锰、锌含量丰富,且稀土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省份。钾(K)显著影响桃果实的品质,其与桃果实中的奎宁酸、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抗坏血酸、山梨醇均显著正相关;镁(Mg)能显著影响桃果实中有机酸的含量,其含量与抗坏血酸、柠檬酸、草酸显著正相关,但与糖类物质无相关性;钙(Ca)与葡萄糖、果糖呈极显著正相关;钼(Mo)与酸有较强的相关性;稀土元素铕(Eu)、铒(Er)、镱(Yb)与桃果实中的糖分含量显著正相关。桃果实中的不同矿质元素对果实品质特性的影响各异,降低果实中钙、钠含量,提高果实中钾、镁和稀土元素Eu、Er、Yb含量可能是提高桃果实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矿质元素 果实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饱和脂肪酸经氧化反应形成反式脂肪酸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由其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产生的反式脂肪酸(TFAs)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有效控制TFAs的形成,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是油脂不完全氢化形成TFAs机理研究,而无需催化剂条件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热致异构化机理和氢化机理完全不同。而近年来油脂热处理过程中关注最多的顺反异构主要集中在■上的异构现象,因此,将着重总结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形成反式脂肪酸机理,并重点阐述了利用抗氧化剂抑制TFAs形成作用,旨在为为高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形成调控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不饱和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 自动氧化 热氧化 形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条件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原生质体,为后续玉木耳遗传育种、优良性状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良好的试验材料。【方法】以玉木耳原生质体产量为考察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建立原生质体制备回归方程,探究玉木耳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条件为:酶解时间3 h、酶解液浓度2.0%、酶解温度35℃。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影响程度的排序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液浓度,酶解温度与酶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原生质体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酶解时间与酶解液浓度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P<0.05)。响应面试验优化后,获得玉木耳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为:酶解液浓度2.0%、酶解时间3.4 h、酶解温度35℃,此条件下玉木耳原生质体的平均产量为17.5×106CFU/mL,与理论产量(17.77×106CFU/mL)偏差小。【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可确立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获得较理想的原生质体产量。

关键词: 玉木耳 原生质体 响应面法 制备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玉米中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甜玉米和糯玉米2种鲜食玉米在重要呈味成分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的差别,以3个不同成熟度的苏玉29普通玉米(C1、C2、C3)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技术对3个不同成熟度的晶甜5号甜玉米(S1、S2、S3)和京甜紫花糯2号糯玉米(W1、W2、W3)中的3种游离糖和18种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玉米样品中的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氨基酸以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为主;不同品种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玉米样品中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成分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PC),分别解释总变异量的49.6%、15.2%和12.1%;在主成分得分图上,3个玉米品种在PC1上的得分按发育程度排列,而PC3将S1、S2、S3与W1、W2、W3分为2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1与甜玉米更为接近,而C2、C3与糯玉米更为相似.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对S1、S2、S3与W1、W2、W3这2组样品进行识别,由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可知,区分2种鲜食玉米的最重要的2种组分分别为蔗糖和天冬氨酸,说明氨基酸在鲜食玉米类型的区分上也有明显作用.由结果可知,多元统计的方法可更直观、有效地展示不同鲜食玉米滋味成分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鲜食玉米的风味特征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 游离糖 游离氨基酸 鲜食玉米 采收期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