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基于传统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羊肉加工过程中的菌群多样性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传统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羊肉加工过程中的菌群多样性及其变化,确定了羊肉加工过程主要的污染菌群组成.传统培养结果表明在羊肉加工过程中,初始胴体表面菌数在10~3~10~4 CFU/cm~2之间,而在后续的分割过程中其菌数增长到10~5~10~6 CFU/cm~2,说明加工过程可能会造成羊肉二次污染.从不同选择性培养基中分离得到43株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色测定成膜能力结果发现上述肠杆菌的成膜能力最强.高通量测序发现,胴体和台面表面的腐败菌均有莫拉菌科、嗜水气单胞菌科、嗜冷杆菌科、希瓦氏菌科、普雷沃氏菌科、假单胞菌科、李斯特菌科、葡萄球菌科、肠杆菌科等,说明胴体和加工环境间存在交叉污染.本研究发现羊肉加工过程中的优势菌群复杂,并且污染菌株也具有较强的成膜能力,为冷鲜羊肉的保鲜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传统培养 高通量测序 生物膜 羊肉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杏雌株高黄酮种质定向筛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 CSCD

摘要:以46个银杏雌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单株间叶中总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差异及变异,基于聚类分析筛选出高黄酮含量的春茶用、提取黄酮用及两者兼用的优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初期的黄酮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生育后期,两个生育时期的各银杏雌株间的叶中总黄酮及各组分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2)银杏雌株间的叶中总黄酮及各组分含量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生育前期叶中总黄酮及各组分含量变异系数为2106%~3335%,生育后期为2911%~5013%。(3)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的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与对应生育期的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间叶中总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4)基于生育前期叶中的总黄酮及3个主要组分含量,筛选出了15、29、30、42、43、44、45、46、47、49、50、48等12个春茶用优株;基于生育后期叶中的总黄酮及3个主要组分含量,筛选出了42、46、43、44、45、47、48、50等8个提取黄酮用优株;基于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叶中总黄酮含量,筛选出了29、42、43、44、45、46、47、50、48等9个可作为银杏春茶及黄酮提取的兼用型优株。综上三类分别可作为春茶用、黄酮提取用及兼用型银杏种质,进一步无性系化扩繁、区试或推广。

关键词: 银杏雌株 高黄酮 定向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国审小麦新品种—淮麦46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麦46(原代号淮麦4046)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以淮麦33为母本、淮麦18/淮麦97255的F1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90011。1 特征特性淮麦46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30.9 d,较对照品种周麦18早0.7 d。幼苗半匍匐,叶片短宽,深绿色。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介孔氧化硅微纳材料的卫生检验应用研究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介孔氧化硅微纳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易于修饰的孔道结构,在卫生分析和抗菌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对介孔氧化硅微纳材料在卫生分析和抗菌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关键词: 介孔氧化硅 卫生检验 生物传感器 抗菌 多重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与pms3的互作效应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ms5与pms3是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其功能位点已经明确,然而它们在两系不育系中的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针对tms5与pms3基因功能位点,分别设计了功能标记AS-TMS5和CAPS-PMS3.经鉴定发现,这2个功能标记能准确区分不育、可育性状对应的隐性纯合、杂合和显性纯合3种基因型.利用AS-TMS5和CAPS-PMS3对培矮64S/9311、广占63S/湘恢47和粤光S/宁恢108的F2群体单株的基因型及育性的关系分析发现,tms5基因是广占63S和粤光S控制光温敏不育性状的主效基因,而pms3基因在培矮64S和粤光S中并不能独立起作用,还需要与其他基因共同调控.进一步分析粤光S/宁恢108的F2:3群体基因型与育性的关系,发现在粤光S/宁恢108背景下,携带pms3基因的株系几乎都表现可育,而携带tms5基因的株系在较高气温条件下表现不育,但育性转换温度可能较高;而携带tms5与pms3基因的株系育性转换温度比仅携带tms5基因的株系低,这为聚合2个基因选育不育性状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tms5 pms3 功能标记 光敏不育 温敏不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秸秆与二种不同废弃物堆腐制备基质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良农作物秸秆制备栽培基质中p H值、EC值偏高,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等理化性质不良等问题,研究了在秸秆预处理(堆腐)过程中添加酒糟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稻秸秆中混入体积比例20%的菇渣作为基质堆腐处理的对照(CK),采用在高温好氧堆腐及穴盘育苗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混入相同比例的酒糟及腐熟物料组配无机物珍珠岩等方法,对基质理化性质、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腐阶段稻秸秆+酒糟有利于高温堆腐进程,提高堆腐效率。堆腐温度大于50℃的高温维持天数较对照增加14 d,平均堆腐温度较对照增高9.50℃,稻秸秆+酒糟处理最终腐熟物p H值、EC值较对照分别下降15.0%、26.8%。稻秸秆+酒糟腐熟物组配珍珠岩后,进一步降低了EC值(P<0.05),基质物理性质也得到提高(P<0.05),从而促进了幼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稻秸秆+酒糟腐熟物料与珍珠岩的体积比例以7∶3较好。采用稻秸秆堆腐制备基质过程中,加入体积比例20%的酒糟能提高堆腐效率,有效改善腐熟物料中pH值、EC值等不良理化性质,为稻秸秆的基质化利用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 基质 稻秸秆 农业废弃物 堆腐 pH EC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孔树脂纯化黄精多酚及其抗氧化性与组成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察4种树脂对黄精多酚粗提物的吸附-解吸特性,筛选出最佳的纯化树脂,并研究其纯化工艺,分析黄精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红外光谱特性和单酚组成。结果表明,AB-8型大孔树脂最适合于对黄精多酚粗提液的纯化,静态吸附5 h达到饱和,静态解吸3 h达到平衡;在室温下,用质量浓度为0.80 mg/mL的黄精多酚粗提液以0.8 mL/min的流速上样;吸附平衡后以70%的乙醇为洗脱剂,在洗脱流速为1 mL/min时,大孔树脂纯化效果最好,经纯化后黄精多酚的纯度提高了3.37倍。黄精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纯化前后黄精多酚总还原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27.48±1.93)、(19.01±1.48)μg/mL,清除DPPH·的IC_(50)值依次为(5.21±0.48)、(4.00±0.26)μg/mL,清除ABTS~+·的IC_(50)值依次为(4.89±0.82)、(4.21±0.53)μg/mL,经纯化后黄精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明显增强。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具有多酚和黄酮的特征峰;HPLC-DAD分析表明,黄精多酚主要含绿源酸,阿魏酸,芦丁和熊果酸。

关键词: 多酚 树脂 纯化 黄精 抗氧化活性 组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于农村支浜原位修复的生态浮床净化效果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生态浮床对农村集中居住区河道支浜的净化效果.[方法]于2018年7-10月,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运村村新运小桥浜运农桥段180 m河段上,选取铜钱草、梭鱼草和千屈菜3种常见植物构建组合生态浮床,开展支浜水体原位修复试验.[结果]在植物种养后,支浜上、中、下游沿程各采样点,水体固体悬浮物(SS)含量逐渐下降;水体溶解氧(DO)浓度随浮床处理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而pH值则逐渐趋于中性.试验期间,受到地表径流排污口的影响,组合生态浮床对河段水体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9.7%、30.73%和75.0%.在试验周期75 d内,铜钱草、梭鱼草和千屈菜对水体氮素的去除速率分别为0.36、2.56和1.10 g·m-2·d-1;对水体磷素的去除速率分别为0.041、0.071和0.140 g·m-2·d-1.3种浮床植物对支浜水体的去污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梭鱼草、千屈菜、铜钱草.[结论]在应用于农村支浜原位修复的生态浮床净化试验中,3种组合生态浮床不仅消减水体氮、磷浓度,还有效降解有机物和拦截颗粒物,对减少下游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生态浮床 河道污染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种麦秸还田模式均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251 mg·g–1vs 263~282 mg·g–1)、氮(16.9 mg·g–1vs 24.6~27.6 mg·g–1)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14.9 vs 8.58~10.7),提高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16.7 mmol·g–1·h–1vs 21.5~24.8 mmol·g–1·h–1),但对于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稻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在不同麦秸还田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麦秸泡田还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但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泡田还田则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稻田土壤中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24.2%~2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5%~2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2%~21.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11.1%)和厚壁菌门(Fimicutes,7.1%~8.4%)。与未施用麦秸土壤相比,麦秸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升幅度为13.9%。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与未施用麦秸还田相比,麦秸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而麦秸泡田还田则未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综合分析认为,麦秸还田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而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响应不同。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温堆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水稻产量的机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超高温堆肥发酵时间短,铵态氮和有机酸含量均较高,但发酵产物腐熟不完全.研究超高温堆肥施入土壤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其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季盆栽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对照(N0)、单施化肥(CF)和等氮条件下分别以20%普通有机肥氮(CvC)、发酵原料氮(FRM)、超高温堆肥产物氮(HTC)与80%无机氮配施共5个处理.调查了水稻长势,收获期测产,并取样分析了氮磷钾吸收量,同时测定了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结果]HTC处理水稻产量、分蘖数、穗粒数、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回收率均最高,2016、2017年HTC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F处理提高了25.8%、32.8%,比CvC处理提高了22.4%、16.5%,水稻穗粒数分别比CvC提高了26.8%、37.5%(P <0.05).2016、2017年HTC处理总钾累积量分别比CvC高出45.5%、33.9%(P <0.05).两年试验中,CvC和HTC处理的水稻氮素回收率显著高于CF处理,HTC处理又高于CvC处理(2016年达显著水平).水稻收获后,HTC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质氮含量显著高于CvC处理,而CvC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HTC处理.HTC处理土壤有机质中可溶性有机碳如挥发性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CvC处理,因而土壤AWCD值最高,微生物活性最强.CvC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胺类的利用率较高,HTC处理的对羧酸、氨基酸类利用率较高.回归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及AWCD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矿质氮含量、植株钾累计吸收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及AWCD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尽管超高温堆肥在物料腐熟程度上不如普通有机肥,但该工艺处理时间短,温度高,在确保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保留了较高的碳和氮含量.在20%N替代水平下,施用超高温堆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的提升效果优于普通有机肥,这与提高水稻钾吸收利用量、土壤矿质氮含量与微生物活性有关.

关键词: 超高温堆肥 水稻 氮素利用率 BIOLOG 有机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