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对虾抗病群体选育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1998年自山东威海外海 1 2 3°E,3 7°N附近海域采捕中国对虾 2 3 0尾 ,经过生产规模的苗种培育繁殖下代。连续 3年从染病存活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结果表明 ,经过选种的后代存活率一年比一年高 ,同一地区 1 3口养殖池的养殖效果也一年比一年好。室内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 SpotSyndrom Virus,WSSV)感染的实验结果表明 ,选育的第 3代表现出明显的抗病力 ,由此证实中国对虾抗病力具有遗传基础 ,进一步的选育有望培育出抗病毒的对虾新品种


海水仔稚鱼脂类营养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国外海水仔稚鱼脂类营养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作者从海鱼鱼卵和早期仔稚鱼阶段的脂肪酸成分、海水仔稚鱼饥饿时脂肪酸的保存、海水仔稚鱼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运输、饲料中磷脂的作用和影响、饲料磷脂与甘油三酯的效率、饲料的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的定量需要、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及EPA和DHA比例的重要性等方面综述脂类营养对海水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转生长激素基因鲤的快速生长效应及传代
《水产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阳性群体的建立和"超级鲤"的获得。给出了"超级鲤"和对照组连续4年的生长实验结果及"超级鲤"子代连续3年的生长对照的体重数据。结果显示,外源生长激素基因对受体鲤具有快速生长效应,但具有这种超速生长作用的个体在转基因鲤群体中占极少数。此效应能传递给子代,子代中快速生长个体的比例大大高于转基因实验群体。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海洋湖沼通报 》 2002 CSCD
摘要:主要依据90年代关于对虾病毒病的资料,就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以及基因组检测技术在WSSV感染检测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病原学 血清学 核酸杂交 检测


大口鲇苗种规模化繁育的关键技术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2 CSCD
摘要:研究了大口鲇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 ,在水温 19~ 2 5℃下 ,采用HCG +PG +LRH -A2 和催产灵 1号 +LRH -A2 这 2种混合催产药物对大口鲇催产都十分有效 ,催产率均为 10 0 % ;鱼卵受精率与人工授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鱼苗开口时间和饵料丰欠对苗种培育成活率影响显著 ,饵料缺乏是导致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 92 0万尾大口鲇水花鱼苗进行了规模化培育 ,共培育 3cm以上规格苗种 74 2 .2万尾 ,平均育苗成活率为 80 .6 7%。


海洋微生物低温酶特性及其在工业中的潜在用途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依据近年来关于低温酶的研究资料 ,讨论了低温酶的研究现状 ,对产低温酶海洋细菌的种类、嗜冷特性、适应低温的机制以及对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作一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