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2 CSCD
摘要:转基因鱼技术是鱼类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介绍了外源基因的克隆、转基因鱼的构建及其检测,并指出在进行鱼类转基因研究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克隆合适的启动子是保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鱼中有效表达的重要因素;构建“全鱼”基因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显微操作技术仍是构建转基因鱼的主要方法;在转基因鱼的检测中,应注意转基因嵌合体的问题。


贝藻混养互利机制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20 0 1年 3月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进行了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和海带 (L aminaria japonica) 3种配比模式 (栉孔扇贝密度分别为10、2 0、10粒 / m2 ,海带密度分别为 1.0、1.0、2 .0棵 / m2 )混养实验 ,定期观测环境和营养盐的变化 ,浮游植物消长情况以及栉孔扇贝、海带的存活和生长状况等。实验表明 ,模式 较模式 、 中 TIN、Si O4- Si、PO4- P的浓度低 ,其 TIN中 NH4- N含量较其余两种模式低 ;同时 ,模式 中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13.872× 10 3 cell/ L,叶绿素含量减少 1.96 mg/ m3 (模式 浮游植物减少 6 .0 4 5× 10 3 cell/ L、叶绿素减少 1.79mg/ m3 ;模式 浮游植物减少 12 .995× 10 3 cell/ L、叶绿素减少 1.78mg/ m3 ) ,下降幅度最大。而模式 的 DO含量相对较高 ,其栉孔扇贝生长显著 ,壳高较实验初始时的壳高存在显著差异。故在本实验条件下模式 的混养配比较合理 ,其生态互利作用较好


低温对菲律宾蛤仔能量收支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测定了在3、5和8℃下,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重的关系及其能量收支情况。实验数据显示,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与体重负相关;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与体重有关。摄食率、生长率(净生长率、毛生长率)与温度正相关。温度对能量分配影响较大,代谢分配率、排粪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变化极其显著(P<0.01);生长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能量收支方程中,排粪能所占比例较大,在41.131%~60.69%之间,代谢能在23.37%~32.73%之间,生长能在6.13%~34.63%之间,排泄能所占的比例最小,低于3%。


鱼虾混养生态系中细菌动态变化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2 CSCD
摘要:中国对虾和黑鲷混养生态系中几种主要细菌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养殖初期 ,鱼虾混养池水体中异养菌总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较低 ,但高于对照的对虾单养池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 ,对照池的两种菌的菌量急剧增加 ,8、9月份菌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而混养池的菌量在高温季节虽有增加 ,但仍保持在 10 4 cells·ml-1范围内 ,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对照池 ,且 9月底开始下降 .底泥中的细菌数量与水体中细菌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但一般高于同期水中菌量 1~ 2个数量级 .混养池中的弧菌数量一直低于同期对照池 .可见 ,鱼虾混养可通过对养殖生态系中细菌的激活和调节作用 ,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使其保持高速、稳定运行 ,为对虾生长提供一个健康而稳定的环境 ,同时增加综合养殖效益


柔鱼不同部位的呈味物质含量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将柔鱼可食部分分成胴体、鳍和头足三部分 ,用 80 %乙醇抽提法分别对其呈味物质作提取试验 ,测定了不同部位的原料和抽提物中主要呈味物质的含量 ,并对其中的甜菜碱、氨基酸及无机离子K+ 、Na+ 、Ca2 + 、Fe2 + 、Zn2 + 、PO43 -、Cl-等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原料还是抽提物中 ,胴体部分甜菜碱和氨基酸含量都最高 ,而鳍和头足中的含量相对偏低且相差不大 ;无机离子在胴体、头足和鳍中的含量则依次减少 ;抽提物中牛磺酸的含量胴体比鳍和头足低。此外 ,对柔鱼中呈味成分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的初步探索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调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根据在东南太平洋的探捕调查 ,对所渔获的智利竹鱼 (Trachurus murphyi)群体的构成、叉长与体重的关系 ,年龄与生长的关系和性腺发育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渔获智利竹鱼的叉长范围为 1 45~ 61 0 mm,体重范围为 42~ 1 95 0 g,年龄组成为 2~ 1 3龄 ,3~ 4龄鱼为优势群体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 ,不同年龄个体性腺成熟的节律差异明显


硝酸纤维素膜印迹法测定对虾微量血淋巴碱性磷酸酶相对活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硝酸纤维素膜(NCM)印迹法测定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血淋巴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活性,以标准ALP梯度稀释液为参照,比较NCM印迹法与ALP测定试剂盒法对标准ALP梯度液的测定结果。数据回归分析显示,NCM印迹法所得结果同标准ALP梯度稀释液活性的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用NCM印迹法测定ALP相对活性的灵敏度为试剂盒的100倍。分别用NCM印迹法与ALP测定试剂盒测定对虾血淋巴的ALP相对活性,测得结果呈强直线相关性(P<0.01),说明用NCM印迹法测定对虾血淋巴ALP相对活性具可行性。
关键词: 硝酸纤维素膜印迹法 日本对虾 碱性磷酸酶 相对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