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美国红鱼养殖种群的同工酶酶谱及其生化遗传初步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对 5 0尾美国红鱼肌肉及肝脏组织进行了 14种同工酶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美国红鱼多态位点比例 P=0 .2 92 ,实际平均杂合度 H o=0 .0 5 7,预期杂合度 H e=0 .10 8,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Ae=1.10 8,Hardy- 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 D=- 0 .4 72。


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测定方法的分析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氯霉素由于存在严重毒副作用 ,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禁用药物。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已成为国际贸易合作中新的技术性壁垒。本文分析比较了几种常用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并对其特点及检出限进行了概括性叙述


水产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发展战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提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 ,养殖环境恶化 ,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 ,滥用药物等问题十分严重 ,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本文从养殖生产、市场流通以及人类食品安全等方面探讨了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5种鲟、鳇鱼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达氏鳇(Husodauricus)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小体鲟(A.ruthenus)西伯利亚鲟(A.baeri)的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用改进的DNA提取方法获得了完整的基因组DNA片段。通过25个SSLP及Ⅰ型引物对5种鲟鳇鱼的基因组DNA进行PCR多态性引物筛选,获得11个能扩增出遗传多态性的有效引物,通过对5种鱼的PCR分析,平均遗传距离为0.748,遗传距离最大的为达氏鳇和小体鲟之间为0.9355,DNA分析结果还显示,鲟鳇鱼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十分低下(47.93%)。同时建立了5种鲟鳇鱼的聚类图。


太平洋柔鱼中呈味物质的抽提方法比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ratrami可食部分分成胴体、鳍和头足3部分,对其一般化学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分别用热水抽提、乙醇(体积分数为80%)抽提、冷水抽提、冷水-乙醇(体积分数为80%)抽提4种方法测定了不同部位柔鱼原料和抽提物中主要呈味物质甜菜碱、无机离子K+、Na+、Ca2+、Fe2+、Zn2+、PO3-4、Cl-及游离氨基酸等,并对4种抽提方法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热水抽提法和乙醇抽提法效果较好。


渤海近岸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1998年 5、8和 10月分别对渤海近岸水域进行了综合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浮游生物、叶绿素以及水文化学要素。作者在对 3个航次调查中叶绿素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报道了渤海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渤海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 a的含量为 0 .5 4~ 16 .78mg/ m3 ,平均值为 2 .88mg/ m3 ,且季节变化明显。 5、 8和 10月 3个航次叶绿素的含量依次降低 ,其平均值分别为 3.4 7mg/ m3 (1.30~ 16 .78mg/ m3 ) ,3.0 1mg/ m3 (0 .5 8~ 15 .36mg/ m3 )和 2 .15 mg/ m3 (0 .5 4~ 14 .0 9mg/ m3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法测定。计算结果显示 ,渤海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 (8月 )初级生产力最高 ,平均为 4 2 0mg C/ m2 · d (32~ 180 9mg C/ m2 · d) ,春季 (5月 )次之 ,平均值为 319mg C/ m2 · d(6 8~ 12 6 7mg C/ m2 · d) ,再次为秋季 (10月 ) ,平均值只有 189mg C/ m2 · d(17~ 10 5 1mg C/ m2 · d)。整个调查水域 3个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 32 7mg C/ m2·d(17~ 180 9mg C/ m2·d)。


老江河故道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扼要介绍了老江河故道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的结构 ,并根据老江河故道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提出了四大家鱼的放养量应在重视种质质量的基础上 ,合理调控其放养结构和密度 ,此外文中还就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以及维持老江河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健康运行的关键进行了分析探讨。


珠江口游泳生物组成的多元统计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年 12月到 1998年 11月 ,利用尖尾罟网和掺缯网船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 ,共捕获 2 6 8种游泳生物 ,其中鱼类 16 7种 ,头足类 7种 ,虾蛄类 10种 ,虾类 31种 ,蟹类 5 3种。采用主成份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游泳生物的组成、生物学及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 ,珠江口水域的游泳生物主要是沿岸性或河口性的小型种类 ,基本由当年生个体组成 ,它们与高温低盐水环境特征相适应 ,构成珠江口游泳生物组成的主体。游泳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 ,但对于鱼类的底栖类群和中上层类群则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鳗鲡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日本鳗鲡 (Anguillajaponica)、欧洲鳗鲡 (Anguillaanguilla)及其制品烤鳗进行胆固醇、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 ,鳗鲡的胆固醇含量与其他鱼类接近 ,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及其烤鳗制品的胆固醇质量比分别为 0 .85 2、0 .832mg/ g和 1.15、1.12mg/ g。鳗鲡各食用部位中除腹部的胆固醇较高外 ,其他部位没有明显差异。鳗鲡的脂肪质量分数 16 %~ 2 4 % ,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为 18.9%和 19.0 % ,EPA +DHA质量比分别达 2 2 .6 6mg/ g和 2 9.2 7mg/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