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沙门氏菌内标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能有效指示假阴性的PCR检测产品,用于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针对沙门氏菌invA基因、st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扩增内标,建立添加扩增内标的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组装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试剂盒对147株沙门氏菌和28株非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沙门氏菌均能扩增出362 bp的目标条带,非沙门氏菌仅扩增出520 bp的内标条带。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限为8.0 fg/PCR,检测染菌量为4—5 CFU/10 mL的牛奶样品,增菌8—10 h即得到阳性结果。反复冻融60次或-20℃下贮存1年,均不影响试剂盒的使用效果。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2/30,与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相符,比未添加扩增内标的PCR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为1/30)准确。【结论】采用添加扩增内标的PCR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能有效指示假阴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扩增内标 检测试剂盒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非转基因抗虫棉棉田以及分别种植7和10 a转B t基因抗虫棉的棉田3个处理,于2007—2008年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采样测定了土壤中5个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以监测长期种植转B 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类型棉田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整个棉花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在棉花蕾期各种微生物数量达到高峰。与种植非转基因抗虫棉相比,不同种植年限转B 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影响,但随着采样时间的不同,3种类型棉田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都呈明显季节变化。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棉 长期种植 土壤 微生物 环境监测


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PCR检测靶点的自动化筛选
《生物工程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挖掘用于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特异性靶点及其PCR检测引物。采用C++语言编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252基因组编码序列为对象,对2 656个可编码区进行分析,获得特异性靶点序列,并设计PCR扩增引物。对包括葡萄球菌属11个种及其他细菌属在内的共计137株细菌验证引物特异性,筛选获得9个DNA序列,并设计了4对引物。经验证2对引物的特异性较好,其中引物SA3的基因组DNA检测限为13.7 fg/μL,菌体检测限为9.25×102 CFU/mL。结果验证了特异性DNA靶点筛选平台的实用性,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特异性靶点挖掘方法对检测对象的限制,适用性广,可移植性强。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因组 生物信息比对分析 编码序列 C++编程


一种快速同步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
《中国水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近年来在水稻上危害日益严重的两种病毒,由于两者同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在症状、粒体形状、传播介体及寄主等方面非常相似,由此也给诊断及鉴定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并优化体系,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的方法,为这两种病毒的检测及鉴别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检测 方法


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联合治疗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方案,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至笔者所在门诊的96例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Hp根治率分别为91.67%和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采用不同的联合用药方式,其疗效不同,且差异显著。


3个黄褐棉近等基因系的选择及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利用黄褐棉的优异基因并用以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通过陆地棉与黄褐棉种间杂交构建了一套回交高世代群体,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及纤维品质鉴定选出3个近等基因系。结果表明,所选的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与陆地棉亲本基本相同,仅在少数几条染色体上具备黄褐棉渐渗片段,这些渐渗片段主要集中分布于1号、14号以及19号染色体。3个近等基因系的纤维强度表现突出,纤维细度优良,有望通过精细定位发现控制纤维强度及麦克隆值的QTL,同时这3个近等基因系可以作为种质资源供纤维强度和细度改良育种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