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鱼类配子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水产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鱼类 配子 胚胎 冷冻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亲鱼营养的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CSCD

摘要:通过改善亲鱼的营养和投喂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精子和卵子的质量 ,而且可以增加后代的产量。本文就不同营养素、饲料组成和投喂水平三方面对亲鱼的生长、产卵性能以及仔鱼质量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亲鱼 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渔业资源变动和管理对策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长江 渔业资源 动态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基因转移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CSCD

摘要:基因转移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自 1985年第 1例转基因鱼问世至今已获得十几种转基因鱼 ,在促进生长 ,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关于鱼类基因转移成功的报道 ,分析了各种转基因技术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并对其作用机理、适用对象、条件优化、转化效率等几个方面做了概括性叙述。

关键词: 鱼类 基因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在转基因青鳉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 (Oryziaslatipes)为实验动物 (基因型bR ,体色红橙色 ,体长 2~ 3cm) ,以载体 pBluescriptSK +为原始质粒。构建含有青延伸因子 lα A(EF lα A )基因启动子和红色荧光蛋白 (RFP)基因的表达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Alw 4 4Ⅰ酶切上述载体质粒 ,显微注射实验证实 ,线状DNA比环状DNA在转基因青受精卵和鱼苗中更易表达。立体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 ,RFP基因的表达率和转基因鱼苗的存活率均较高 ,与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一样 ,红色荧光蛋白 (RFP)基因也是一种理想的报告基因

关键词: 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 显微注射 青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牡蛎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子和线粒体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英文)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的核糖体转录间区域 (ITS 1和ITS 2 )及线粒体 16SrDNA和COI基因片段。PCR产物经T 载体连接后进行克隆和测序 ,分别得到长度为 5 4 3、791、5 30和 70 0bp的核苷酸序列。 4个DNA片段的A、T、G和C碱基含量分别为 2 3.5 7%、2 0 .0 7%、2 9.4 7%和 2 6 .89% (ITS 1) ,2 7.4 3%、19.2 2 %、2 7.0 5 %和2 6 .30 % (ITS 2 ) ,2 9.2 5 %、2 9.2 5 %、2 3.0 2 %和 18.4 9% (16SrDNA) ,2 2 .71%、39.4 3%、2 0 .4 3%和 17.4 3% (COI)。实验证明ITS 1和ITS 2引物在贝类中通用性良好。文中同时讨论了 4个序列在我国几种牡蛎的种类鉴别及相关研究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ITS1 ITS2 COI 16SrDNA 基因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池沉积物中3类主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涂布法和MPN法测定了虾池底质下 0到 30cm深度范围内 3类主要细菌类群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底泥中细菌主要集中于 0到 5cm的表层范围内 ,随深度增加 ,数量急剧减少 ,至 30cm深处所测到菌量已很少。底泥中的总菌量随养殖时间推移 ,逐渐增加 ,到养殖中后期 ,表层菌量增加至 10 6CFU/g ,表层以下 10~2 0cm的总异养菌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也增加至 10 5CFU/ g以上。弧菌仍集中于表层。细菌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各层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关键词: 对虾养殖 沉积物 总异养菌 弧菌 硝酸盐还原菌 垂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8种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水产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应用室内或现场实验生态方法测定了黄、渤海 8种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比较了室内与现场方法所测得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 :(1) 8种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有显著差异 ,以湿重或比能值为单位表示的生态转换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 12 .9%~ 39.0 %和 14.8%~ 46 .1% ;(2 )温度、体重、摄食水平、饵料种类和群居行为等生态、生理因素均可能引起鱼类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的改变。其中 ,生态转换效率随温度和摄食量增大均呈倒U型变化趋势 ,随体重增大则呈减速下降趋势。当鱼类摄食不同饵料生物或群居行为发生变化时 ,能引起其摄食率与生长率显著差别 ,却不能使以比能值为单位表示的能量转化效率发生显著变化 ;(3)不同研究方法可能引起测定结果的显著不同 ,且其差异程度随鱼种不同而变化。

关键词: 生态转换效率 影响因素 海洋鱼类 黄、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生态调控对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化学生态调控 营养盐 鳌山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LHRH-A_2埋植法诱导池养鲻鱼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试验

热带海洋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含LHRH A2 的药物颗粒埋植入池养人工繁殖鲻鱼MugilcephalusLinnaeus雌鱼体内 ,以诱导其性腺发育成熟 ,试验为期 81d。发现用LHRH A2 埋植的试验组鱼的卵母细胞直径超过 5 0 0 μm以上 ,达到成熟的个体比率为 3 0 %,而空白对照组鱼达到成熟的个体比率为0 %。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激素埋植的方法 ,可促进鲻鱼卵母细胞的发育。

关键词: 鲻鱼Mugilcephalus Linnaeus LHRH-A_2埋植 诱导性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