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菱Ping产卵季节对卵子的生物学及生化特征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0年6-8月,采用现场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菱Ping雌鱼产卵盛期和产卵晚期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结果表明,大菱Ping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随着产卵季节的进程而改变.产卵晚期的卵子卵径小于产卵盛期,每粒卵子含水量及重量均高于晚期,盛期卵子的粗蛋白、脂肪、灰分占干重的百分比低于晚期卵子.在产卵晚期,中性脂所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水平比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22:5(n-3)和22:6(n-3)的水平则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卵子的孵化率和存活力要高于晚期.


栉孔扇贝球形病毒的超微结构及细胞病理学观察
《热带海洋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扇贝大规模死亡病因调查时,在栉孔扇贝体内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大小为130—150nm,核心区电子密度较高,具双层囊膜,囊膜外具放射状纤突。病毒存在于消化腺、外套膜、肾脏、肠及鳃等组织的细胞质中。细胞超微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变性,凝聚于核膜内侧,线粒体外膜膨胀,内嵴溶解、消失。内质网膨胀,核糖体脱落。


长江下游水生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动趋势初探
《水生生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1 990— 1 999年间长江下游江段生物多样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 ,并就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物种多样性指数量大值为 1 .1 1 1 2 ;最小值为 0 .0 32 7。反映物种均匀度、丰盛度的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反映优势度的指数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优势度指数最大值为 1 ;最小值为 0 .340 4 6,优势种前 6位分别为杂虾、青虾、餐条、吻、蛇、黄颡。表明长江下游江段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丧失。经济鱼类数量趋减 ,小型野杂鱼类数量趋增。


栉孔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2 CSCD
摘要:1999年 4~ 6月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温度成正比 ,而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 .在实验室温度 (8~ 2 8℃ )条件下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为 0 .48~ 9.0 9mg·g-1·h-1,排氨率为 0 .0 5~ 1 0 1mg·g-1·h-1.其中耗氧率在 2 3℃时达到最高值 ,2 8℃时开始下降 ,而排氨率则呈持续升高趋势 .栉孔扇贝的日常代谢明显高于标准代谢 ,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约 35 .8%和 75 .9% .


黄海黄杆菌YS-9412-130低温碱性蛋白酶活性必需基团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2 CSCD
摘要:用化学修饰法结合酶的紫外吸收光谱变化研究黄海黄杆菌 YS- 94 12 - 130分泌的海洋低温蛋白酶的功能基团性质 ,结果表明 ,羟基、咪唑基、ε-氨基及胍基均与酶活性有关 ,而羧基、巯基与酶活性无关。酶的性质与丝氨酸蛋白酶有很大的相似性。


应用生态模型研究近海贝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学进展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个贝藻混养生态模型 ,并应用于桑沟湾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和海带混养生态系统的模拟。这一模型在个体生长模型的基础上模拟种群的生长情况 ;通过模拟不同播苗养殖和收获方式下的产量 ,以及不同混养方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确定养殖容量。采用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养殖密度分别增加到目前扇贝和牡蛎放苗量的 2倍和 15倍时总产量最高 (达到养殖容量 ) ,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量 /播苗比减少 ,因此效益是下降的 ;扇贝放苗量增加到目前的 15倍 ,牡蛎增加到 30倍时会导致养殖生产崩溃 ,同时生态系统也发生改变 :在目前养殖密度下 ,桑沟湾向黄海输出初级生产产品 ,但是当放苗密度增加到 15~ 2 0倍时 ,桑沟湾需要黄海向其输入初级生产产品。上述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以迅速模拟养殖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在多元养殖管理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贮藏温度与时间对鱿鱼内脏液体蛋白组成和水解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鱿鱼内脏和加热处理的鱿鱼内脏为原料分别制备液体蛋白 ,置于 6、13、2 0、2 5、3 0和 3 9℃贮藏 3 2d ,取新鲜原料和 3 9℃贮藏液体蛋白样品测定化学组成 ,取制备当天、第 1~ 4、8、16和 3 2天液体蛋白样品分析测定蛋白质水解度。鱿鱼内脏液体蛋白 3 9℃贮藏 4、18、3 2d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其蛋白质、脂肪、灰分、干物质和氨基酸组成基本反映原料原有的化学成分 ,不受贮藏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蛋白质水解度DH值变化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 ,在 6℃和 13℃贮藏温度下 ,鱿鱼内脏液体蛋白的水解过程无明显差异 ,在 2 0、2 5、3 0和 3 9℃贮藏温度下 ,鱿鱼内脏液体蛋白的水解过程也无明显差异。鱿鱼内脏液体蛋白具有均质性和一定的粘稠性。而加热处理后的原料所制备的液体蛋白 ,其蛋白质水解度在贮藏前后无明显变化 ,基本保持不变


水温变化对黑龙江野鲤繁殖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抚远江段的黑龙江野鲤产卵时间为 5月下旬水温上升到 16~ 17℃后的 2~ 3d ,水温迅速上升是产卵的刺激信号。在低温 (11~ 15℃ )环境中进行人工催产 ,保持水温稳定或上升 ,催产率与 18~ 2 0℃水温时相近。在 16~ 2 0℃环境中进行人工催产 ,水温下降超过 3℃ ,催产率接近 0。捕获的亲鱼分别在 10~ 11℃、14~ 15℃、17~ 18℃水温环境中雌雄分离蓄养 7~ 30d后进行人工催产 ,蓄养时间越长 ,温度越高 ,雌鱼的催产率越低 ,雄鱼则无明显影响。黑龙江野鲤襄胚原肠期胚胎在 10℃、孵出期胚胎在 14℃时发育停滞。神经胚期胚胎在12℃时死亡率超过 6 0 %;仔鱼期幼鱼在 9℃死亡率达 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