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600条记录
京郊温室白粉虱发生的初步观察和防治

昆虫知识 1980

摘要:自1976年以来,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 Westwood在京郊菜区连续发生为害,并由温室、大棚发展到露地,成为蔬菜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1977—1978年的观察和防治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一、寄主植物及为害性 温室白粉虱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为害多种植物。在京郊蔬菜作物上,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茄子、菜豆、青椒、倭瓜等,其次还为害冬瓜、豌豆、莴笋等。在调查中发现,粉虱往往在叶背有毛刺的植物上,寄生数量大,为害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测定土壤全镉量的前处理法——1N盐酸浸提法

环境科学 1980

摘要:镉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并与土壤发生物理、化学的结合,测定其含量较困难。通常是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把它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然后再行测定,如测定土壤中水溶性镉,用水提取,测定酸溶性镉,用不同浓度的酸提取,而测定土壤中全镉量,国内外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细菌肥料的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1979

摘要:由于北京地区土壤缺磷,我们从1973年起进行了磷细菌肥料(简称磷菌肥)有效施用条件、解磷作用、刺激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对磷细菌的影响等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磷菌肥的有效施用条件菌肥的效果有赖于菌肥微生物在根际的繁殖和活动。创造适合的良好环境,才能有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枯萎病秆、病叶喂猪的猪粪传病试验

植物保护 1979

摘要: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和几年实践证明,棉花枯萎病传病途径甚多。例如带病的种子、带病的土壤、带病的棉籽壳、病籽冷榨的棉籽饼、带病的棉株、带病的寄生植物、病田流水串灌以及操作的工具和人畜活动等,皆有传病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棉区的一些社员,还常把间苗和整枝打杈打下的棉秆、棉叶(包括病秆、病叶)切碎后直接喂猪或磨成“粉沫子”作猪饲料。这种用病叶、病秆喂猪所出的猪粪能否传病尚不清楚。这是生产上提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病菌传播途径的问题。为此,1974——1975年,我们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打印病的病原体及其防治

淡水渔业 1979

摘要:打印病目前已成为鲢、鳙亲鱼、成鱼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北京市从1962年发现此病以来,感染率逐年增加,病情日益严重,现已遍及各区、县渔场,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一般成鱼池感染率为60—90%,亲鱼池严重的可达90—100%,直接影响了成鱼产量和商品鱼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亲鱼的催产率和产卵量。为此,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75年开始进行了打印病致病菌的分离、药物筛选及药物防治试验,经二年多努力,通过一系列试验,初步确定打印病致病菌为嗜水产气单胞杆菌嗜水亚种(Aer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一代杂种番茄的产量构成

农业科技资料 1979

摘要:利用一代杂种以提高番茄的产量,是近代许多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今天,一代杂种番茄已在许多国家广泛用于生产。现住的问题不在于番茄有没有杂种优势以及能不能利用这种杂种伏势,达些都住理论上和实践中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杂种产量伏势?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包括许多复杂的甚至是可变的因素。从育种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达样三个因素,即:1、一代杂种番茄有没有高度的适应性,特别是有没有高度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没有高度的适应性就不可能保证高产组合表现其高产性能;2、一代杂种番茄能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光合剩余产物供貯存器官(果实)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矮砧苗木生产工厂化的初步探索

农业科技资料 1979

摘要:一、引言果树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密度果园的出现,需要大量的优质苗木,无论是新杂交育成的优良品种或由国外引进的品种,都需要快速进行繁殖。然而传统的压条和嫁接繁殖法,既费工又费时,而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为寻求高速度繁殖苗木的办法,国内外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977年英国东茂林试验站使一个芽一年内获得了一百万株树苗。琼斯用一个梢尖在8个月内培养出60,000株小苗。艾波特和Whief从1972~1976年使桔苹苹果(Coxs Orange pippin)茎尖分化获得试管小苗。此利时Ph.Boxus等人1974年培养出M_(26)试管小苗,并移至苗床中,1976~1977年经露地压条观察,与常规压条的对照苗生长特性完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介绍一种破坏鸡免疫系统的重要疫病—传染性腔上囊病

农业科技资料 1979

摘要:传染性腔上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下称IBD)首先从美国德拉瓦州(Delmarva)甘布洛城附近的肉用雏鸡中发现,因此也常用发病地区来命名,称为甘布洛病(Gemborodisease)。IBD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产生抗体的中枢器官——腔上囊(也称法氏囊),因此本病对鸡的其它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的恢复,以及疫苗、菌苗的免疫效果影响极大,是一种很应引起注意的传染病。对于那些接种了鸡新城疫疫苗还发生鸡新城疫的鸡场,就更应引起对IBD的注意。为了对本病的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先介绍一下鸡的腔上囊。腔上囊是意大利人Hier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4-苯并蓖对土壤和植物的污染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78

摘要:关于致癌物质,有很多报导,本文仅谈有关3·4--苯并蓖污染土壤和植物的问题.一九二二年,英国研究者莱齐推断,不是整个煤焦油都有致癌作用.以后十年,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有直接致癌效应的煤焦油馏分.很快就查明,煤焦油在极高的温度下(高于摄氏五百~六百度)干馏,它的致癌特性比在较低温度下(摄氏三百~四百度)干馏的强.煤焦油在摄氏二百~三百度温度下的馏出物,一般不引起癌症.英国人肯纳韦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试验,他将植物茎杆、木柴、皮肤等有机物和乙炔等简单烃类在纯氢中高温蒸馏,馏出的焦油抹在老鼠皮肤上会造成癌变.这证明,有致癌特性的物质是由碳和氢组成的,也就是烃类.耶格尔发现,致癌烃类都具有萤光.到一九三二年,肯纳韦、耶格尔及其同事发现,这些烃类中有一个1,2,5,6--二苯并蒽有致癌作用,将它注入老鼠皮下能引起肉瘤.将这种物质的苯溶液涂在老鼠皮肤上,则产生癌.分析1,2,5,6--二苯并蒽的致癌作用证明,它比其它一些煤焦油样品的作用要弱.一九三三年以后的研究致力子寻找煤焦油中比1,2,5,6--二苯并蒽致癌作用强的物质.以后,科克从致癌煤焦油中分离出3·4--苯并蓖,它的致癌作用比1,2,5,6二苯并蒽强一倍,即引起的肿瘤要大一倍,而所需的时间更短.把这些致癌物质涂在老鼠皮肤上引起癌,皮下注入时产生肉瘤及肺腺瘤等.说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地施污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78

摘要:作物地施污泥,经常对农业有利.因为,污泥不仅是一种土壤团粒结构的促进剂,而且是很多主要养分的来源.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施入作物地后,也有可能毒害作物和使食用作物中的重金属浓度增加到足以危害动物和人类的程度.本文是总结目前关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重金属对植物所提供食品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