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放式样杆方法,对干旱土纲的4种土壤类型(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山地灰褐土)进行土壤剖面CO2通量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0~6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剖面CO2通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60cm为转折点,之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土壤剖面CO2通量平均值为660μmol/(m2·h),在-9076~16988μmol/(m2·h)范围内变化,如果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改变(0~70cm深度),将可能有254.6t/(km2·a)CO2从土壤向大气释放。3)土壤种类不同,CO2通量明显不同,森林土壤释放量大于草原土壤。4)在通量-深度曲线中,各土壤类型均出现1~2个拐点,变化原因与土壤剖面结构和根系分布有关,钙积层的有无、厚度起决定作用。5)存在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季节的CO2通量远大于其他季节,其他季节可能存在土壤吸收CO2现象。因此,应避免在植物生长季节施工动土,以减少土壤CO2向大气中释放。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CO2气体释放和吸收 气候变暖 栗钙土 灰钙土 山地灰褐土 粗骨土


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背最长肌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首先建立了30日龄猪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块培养及皮下和肌内前脂肪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共设2个处理,处理1为阴性对照(添加0.1mmol/lBSA),处理2添加100μmol/l的t10,c12-CLA,每个处理设6个平行,接种时即加入BSA与t10,c12-CLA进行处理至第10d。试验全期通过MTT法(采用上述前脂肪细胞培养体系)及油红O染色技术(采用上述组织块培养体系)从细胞形态学角度探讨t10,c12-CLA对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关键分化转录因子(PPARγ,ADD1,SEEBP1)的影响。MTT法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100μmol/lt10,c12-CLA显著抑制了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显著促进了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的分化(P<0.05),但对其增殖影响不显著,本部分结果从细胞形态学角度说明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存在差异调控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100μmol/lt10,c12-CLA显著抑制了猪皮下脂肪PPARγ的基因表达,促进了猪背最长肌PPARγ和ADD1的基因表达(P<0.05),本部分结果从前脂肪细胞分化调控角度说明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差异调控机制。
关键词: t10,c12-CLA 前脂肪细胞 增殖 分化 猪


亮氨酸对绵羊机体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通过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保护性亮氨酸,采用大剂量一次性灌注法来测定亮氨酸对绵羊机体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试验选取绵羊1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0.5、1.0和1.5g/d的瘤胃保护性亮氨酸的饲粮。15d后,在绵羊颈静脉大剂量一次性灌注L-d5苯丙氨酸并且采集血样及皮肤组织样,90min后屠宰,取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肝脏样品,经前处理后,通过气-质联用仪来测定各组织蛋白质合成率(FSR)及蛋白质合成量。结果表明: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对绵羊骨骼肌FSR的影响显著(P<0.05),对肝脏FSR则影响不显著(P>0.05);瘤胃保护性亮氨酸对绵羊骨骼肌及肝脏组织的蛋白质合成量显著增加(P<0.05),以1.0g/d添加组效果最好。


内葵杂3号染色体核型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内蒙古地区的栽培品种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了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各具一对随体染色体。三交种第2对染色体具随体且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105%~7.703%,核型公式为2n=2x=34=32m+2sm(2sat),核型类型属于1A型;单交种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核型类型属于1B型。


蒙古羊FSHβ基因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加快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提高肉用绵羊的繁殖力,试验以蒙古羊为研究对象,以FSHβ基因作为绵羊高繁殖力的候选基因,采用RT-PCR技术对蒙古羊FSHβ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蒙古羊FSHβ基因全长870bp,其编码区为250bp,共编码83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620bp;采用DNASTAR软件分析得到FSHβ基因序列中的A、T、G、C比例分别为27.36%、21.61%、24.94%、26.09%,G+C含量(51.03%)高于A+T的含量(48.97%);通过与GenBank中其他物种的FSHβ基因c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蒙古羊FSHβ基因cDNA序列与牛、山羊、猪和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5%、98%、92%和75%;由进化树可以看出蒙古羊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鸡最远。


不同饲养条件下内蒙古绒山羊瘤胃甲烷菌组成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天然放牧和舍饲条件下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种群组成。选取甲烷菌mc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利用PCR技术对从瘤胃液中抽提的细菌总DNA进行扩增,并建立了甲烷菌特异性的mcrA基因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Taq I对该文库特异性片段进行了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放牧和舍饲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mcrA基因片段被分成6个不同的RFLP类型,并由此建立了DNA指纹图谱;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其属于甲烷杆菌目和甲烷微菌目,且绒山羊瘤胃中的甲烷菌大部分属于甲烷短杆菌。放牧绒山羊瘤胃内甲烷菌种类比舍饲绒山羊更加丰富,6种甲烷菌所占比例均较高,而舍饲绒山羊只有两种优势菌比例较高,其他几种所占比例极低。


蒙古羊BMPR-I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以蒙古羊作为研究对象,对蒙古羊的BMPR-IB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克隆得到蒙古羊BMPR-IB基因全长1 567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1 509bp,共编码502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发现与牛、猪、山羊、小鼠、人和斑马鱼的同源性分别为95.7%、92.6%、99.1%、87.6%、92.1%、68.2%;由进化树可以看出蒙古羊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最远;采用SMART程序预测其结构功能域表明蒙古羊BMPR-IB蛋白质分别在氨基酸序列174到204和204到493有GS模序和STYKc两个结构功能域。


不同氮源日粮中添加烟酸对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种不同氮源日粮中添加烟酸对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豆粕、麻饼和尿素-麻饼型基础日粮。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添加一定量烟酸后,3种不同氮源日粮在培养0,0.5,1,2,4,8,12,16,20,22h后,培养液中NH3-N和细菌N质量浓度、原虫数、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乙酸、丙酸浓度和乙酸/丙酸的变化情况。【结果】添加烟酸后,尿素-麻饼型日粮培养液中NH3-N和细菌N质量浓度和原虫数均高于豆粕型日粮,而豆粕型日粮又高于麻饼型日粮,差异显著性随培养时间而变化;尿素-麻饼型日粮NH3-N质量浓度在培养2h达最高,之后下降,在4h后趋于平稳,而细菌N质量浓度在培养0~12h有升高趋势,12~22h又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豆粕型日粮在培养2h内NH3-N质量浓度升高,之后下降,在培养4h达最低,4h后又缓慢升高;而细菌N质量浓度在0~8h升高,8~22h下降。麻饼型日粮在培养过程中,NH3-N和细菌N质量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3种日粮培养液中原虫数均在培养后4h达最高值,之后有所下降。不同氮源日粮对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浓度及乙酸/丙酸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添加烟酸后,尿素-麻饼型日粮NH3-N利用率较高,产生较多的细菌和原虫,饲喂效果优于其他2种日粮;麻饼型日粮饲喂效果最差。


马毛色遗传的分子基础与应用
《遗传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毛色不仅是马品种和个体识别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和手段。马的毛色主要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素和褐黑素两种黑色素的分布及比例所决定,许多基因对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基因相互间共同作用最终形成各种单毛色和复毛色,这些基因主要包括MC1R、ASIP、KIT、TYRP和EDNRB。另外STX17、MATP和PMEL17也在马毛色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个别毛色基因与黑色素瘤疾病有关。文章对近年来马主要毛色候选基因的作用机理、DNA序列多态性与毛色性状及黑色素瘤疾病的关系等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马匹育种工作和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