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干旱区地理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SOC与SIC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SIC的δ13C值降低,在30 cm深度时相对最低为-8.6‰,而后增大,在深度为60 cm时其值为-5.8‰。说明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向SIC发生碳的转移。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结合SIC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IC进行区分,发现30~5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PC)所占比例为58.5%,50~60 cm土层为44.2%。应用δ13C值对该地区SOC向SIC的转化碳量进行估算,该地区30~6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大约固定了SOC分解转化的4.97~5.9 g CO2。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碳酸盐岩土壤 碳稳定同位素 碳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日粮添加纤维复合酶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在玉米秸秆日粮中添加纤维复合酶对绵羊瘤胃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玉米秸秆日粮中添加外源纤维复合酶,使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显著提高,pH显著下降;提高瘤胃内纤维物质消化率。

关键词: 纤维复合酶 瘤胃代谢 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马铃薯钼吸收分配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马铃薯(品种为紫花白)钼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中,全株钼含量变化在0.73~1.83mg/kg,叶、茎、块茎平均含量依次为3.20、0.98、0.57 mg/kg。随生育进程推进,全株及各器官钼吸收量呈"S"型曲线变化,均可用一元三次方程表达。块茎增长期是全株钼素吸收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的时期,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5 d左右。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叶向块茎的转移,钼在体内的分布相应由茎叶向块茎移动,收获期茎叶分布69%,钼的运转率为31%。每生产1000 kg鲜块茎,平均吸收钼0.506 g,消耗系数0.00017。有机肥或氮磷肥配施,均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钼含量、吸收速率、吸收量;对促进钼素吸收呈正交互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 吸收分配 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喂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为研究饲喂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选用体重550kg左右、预产期相近、2~5胎、体况评分3.5分左右的围产期中国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试验Ⅰ组(基础日粮+55IU/kgBW维生素A)、试验Ⅱ组(基础日粮+110IU/kgBW维生素A)、试验Ⅲ组(基础日粮+220IU/kgBW维生素A),试验期75d。结果表明:饲喂不同水平维生素A后,试验Ⅱ、Ⅲ组奶牛在分娩后1d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奶牛血清中IgA、IgG在产前7d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P<0.05);在分娩后1d,奶牛血清中IgA、IgM含量试验Ⅲ组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P<0.05);产后7d,试验Ⅲ组奶牛血清中的IgA、IgM、IgG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在产后30d,试验Ⅲ组奶牛血清中IgM含量高于Ⅱ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可知,饲喂220IU/kgBW的维生素A可以更好的提高围产期奶牛的免疫力。

关键词: 围产期 维生素A 白细胞计数 免疫球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菊科植物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采用体外乳腺组织培养,乳腺组织来源于一头健康的泌乳奶牛,黄花蒿提取物冻干粉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2.5、5和10mg/l四个组。结果表明:三个黄花蒿提取物处理组均增加了乳腺上皮细胞中CLA的含量,同时增加了SCD酶去饱和酶指数,说明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增加乳腺上皮细胞中CLA的含量是因为增加了SCD酶的活性。

关键词: 黄花蒿乙醇提取物 奶牛乳腺组织培养 C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菌肽规模化生产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饲料工业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微生物产生的抗菌肽,有着分子量小、水溶性好、耐热性强、抗菌谱广等特点,成为一种高效、低毒并且无残留危害的抗菌、抗病毒、抗癌新药,近年来在工业、农业、畜牧业及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抗菌肽本身具有许多优良性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杀菌效果,因而不仅适用于一般性饲料,也可适用于生物饲料等;易被动物体消化道中的一些蛋白酶(如胰蛋白酶)所降解,不会在动物体内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同时也不污染环境;具有热稳定性,并耐酸、耐低温贮藏;对饲料的口感、风味等无不良影响;同时它的使用可以降低饲料的杀菌温度,减少热处理时间,从而保持饲料原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但是,在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应用设备等方面研究很少。本文报告了在上海实施了一套年生产2000t抗菌肽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行,其设备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机械故障率和杂菌感染率极低,无物料浪费,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规模化生产抗菌肽探索出了新途径。

关键词: 抗菌肽 规模化生产 连续培养 立体发酵 低温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需要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精料条件下酵母培养物与延胡索酸二钠组合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将不同剂量(0.05、0.07g和0.09g)酵母培养物(YC)和不同剂量(0.006、0.01g和0.014g)延胡索酸二钠(disodiumfumarate)按2×3试验设计分为9种组合,研究高精料(精粗比为8:2)下,二者组合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通过对9种组合体外发酵指标的综合效应评定,确定优化组合剂量,并采用体外培养装置进行体外批次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9种组合的pH和累计产气量均显著升高(P<0.05),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9种组合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体系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丙酸浓度(P<0.05),但乙酸/丙酸及乙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显示,当YC和延胡索酸二钠的添加量分别为0.09g和0.006g时,体外发酵效果最佳。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延胡索酸二钠 瘤胃微生物 体外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喉乌头种群生长动态初步研究

草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是新疆伊犁河谷山地草甸草地广泛分布的多年生有毒植物,严重危害着当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掌握其生长发育状态,为合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白喉乌头从返青到开花结实期(5月3日-7月17日)的高度(H)、密度(D)、株丛径(Z)和地上生物量(W)等每15d测定一次,监测其生长动态,并采用一元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对白喉乌头的生长动态进行拟合,并对高度、密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喉乌头的高度、株丛径和地上生物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增长模型分别是:幂函数模型、Long-modified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其拟合方程分别是H=4.6978T0.513551、Z=(494.1776+231.5106T)0.339913和W=2.6393T0.781408;白喉乌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符合房室模型,其方程式为D=114.7676e(-0.005049T)-100.8592e(-0.095765T);在同一时间高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的回归关系:W=39.7814364+5.429432775H-7.108936940Z;高度是影响白喉乌头地上生物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高度来控制白喉乌头的繁殖。

关键词: 白喉乌头 生长动态 高度 密度 株丛径 地上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业氟污染对小尾寒羊牙齿和骨骼中氟含量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于工业氟污染区选取4只雌性氟斑牙小尾寒羊作为试验组,于氟安全区另选4只健康小尾寒羊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其肋骨及牙齿,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其骨氟及牙氟含量。结果表明,氟污染区小尾寒羊的骨骼和牙齿中氟含量均明显高于氟安全区,差异极显著(P<0.01);氟污染区骨氟含量较对照组相对增长了73.5%;试验组牙氟含量较对照组相对增长了161.6%;表明氟在牙齿中的蓄积程度高于骨骼。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氟中毒对牙齿和骨骼的损伤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业氟污染 氟中毒 牙齿 骨骼 氟含量 绵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