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冀豆12遗传背景下3个回交组合高低蛋白含量后代品系SSR标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高蛋白、高产、高配合力大豆品种冀豆12为遗传基础,创造高蛋白含量新种质,分析蛋白含量相关QTL及其连锁标记,挖掘QTL中包含的优异基因,为高蛋白育种提供新种质、新标记。【方法】以冀豆12为轮回亲本,来自东北地区的红丰11、茶秣食豆、绥农14等蛋白质含量不同的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供体亲本,通过有限回交,创造高蛋白新种质。从3个组合的回交后代品系中,选择农艺性状一致、产量与冀豆12无显著差异的4个高蛋白(50%—53%)品系和3个中低蛋白(38%—41%)品系为试验材料,参照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在20个连锁群上,均匀选取并筛选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分析冀豆12及其后代品系的遗传相似性与遗传差异,确定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及其连锁标记。通过对QTL候选区间内的基因功能注释,挖掘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优异基因。【结果】创制出一批蛋白质含量超过50%的高蛋白新种质。3个组合中分别筛选到209、201和199个双亲间多态性标记;亲本与后代间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组合的后代中高蛋白品系的轮回亲本遗传背景回复率高于低蛋白品系遗传背景回复率。3个组合中4个高蛋白品系与轮回亲本冀豆12之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为79.58%,显著高于3个低蛋白品系材料与轮回亲本冀豆12之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67.81%;轮回亲本冀豆12传递给高蛋白种质的SSR位点数平均为161个,传递给低蛋白材料的SSR位点平均数为135个,二者相差27%。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共发掘出位于14个连锁群上的22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及其连锁SSR标记,其中,18个QTL的蛋白质含量增效基因来自轮回亲本冀豆12。进一步分析显示,4个共性高蛋白染色体区段对高蛋白含量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分别位于C1连锁群(第4染色体)的75.52—80.62cM、D2连锁群(第17染色体)的67.71—84.18 cM、G连锁群(第18染色体)的80.38—96.57 cM和I连锁群(第20染色体)的46.22—50.11 cM。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分析,预测了4个区段内20个可能参与7-磷酸景天庚酮糖、半胱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等蛋白质合成相关代谢途径的候选基因。【结论】冀豆12含有较多的高蛋白QTL位点,供体亲本的高蛋白遗传位点可以在以冀豆12为轮回亲本的后代中表现出来,并通过SSR分析检测到。以冀豆12为轮回亲本,通过有限回交,易于创造出高蛋白种质。


金丝小枣中多酚类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枣果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工作对于丰富天然多酚的原料资源库意义重大。从金丝小枣枣皮、枣核中提取多酚类物质,通过酒石酸铁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得到枣皮多酚的总含量(鲜重)为12.50mg/g,枣核多酚的总含量(鲜重)为9.80mg/g。再依次利用萃取、薄层层析、聚酰胺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枣皮、枣核中多酚类物质进行逐级细分离纯化,分段收集后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经HPLC分离纯化后,枣核多酚类物质主要为间苯三酚,含量为67.25μg/mL;枣皮多酚类物质主要为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含量分别为43.75μg/mL和38.41μg/mL。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无毒、安全、高效的枣多酚产品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对作物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产量统计方法问题的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品种区域试验是作物品种评价、布局和推广的依据。在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中,由于试点间地力或管理水平不同,各试点的产量水平差别很大,往往存在一点或少数试点产量水平明显高于或低于其他试点,这些试点的产量数据在汇总时占的份额过高,导致这些试点结果对整体试验结果影响过大,甚至基本可以决定整体试验结果的情况。因而,如何使试验结果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参试品种的实际产量水平,一直是制约区域试验工作和品种审定工作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在多年从事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的实践中,总结出用各承试点的理论产量代替实际产量进行汇总,即将各承试点对照的产量进行平均,然后,以这一数据为基础,依据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较对照增减产的比例,计算它们在相应试点的理论产量,将各承试点的产量调整到同一水平,剔除地力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经验证,该方法统计的参试品种较对照增减产比例与各试点增减产比例的平均数基本一致,基本反映了参试品种的实际产量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区试资料的汇总工作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新红星’与‘宫崎短枝富士’正反交后代枝条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短枝型苹果枝条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将6年生‘新红星’与‘宫崎短枝富士’正反交杂种实生树转接到SH系中间砧上,2012年对2年生转接苗(共计658株)的短枝率、节间长度、萌芽率、尖削度及枝条长度等5个指标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新红星’与‘宫崎短枝富士’正反交后代群体枝条的主要性状发生分离,以短枝率和枝条长度的变异幅度最大,分别为0~100%和0.81~152.50cm;后4项指标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短枝率为0与否是由主基因控制,非零短枝率对零短枝率为显性,据正反交后代群体中分离比率为5∶3和13∶3,进一步推测亲本群体的基因型为SsIi×SsIi。


应用性诱剂对福建甘薯蚁象的监测与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甘薯蚁象的发生情况,2009、2010年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对福建福州和莆田甘薯蚁象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2011年对性诱剂的诱捕器和放置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甘薯蚁象的发生高峰期不尽相同,总体上以7-10月为发生最严重的时期;在连年种植、管理粗放的甘薯田块蚁象发生严重。商品黄色塑料筒诱捕器的诱集效果优于自制漏斗型瓶装诱捕器;但是自制漏斗型瓶装诱捕器较为实用;不同厂家的诱芯田间诱虫效果差异不明显;每667m2放置3个诱芯可以有效地诱集蚁象。性诱剂诱捕区与非诱捕区相比,危害明显减轻,甘薯产量明显增加,因此,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措施可以减轻甘薯蚁象的危害。


谷子蛋白组分分析研究
《食品与机械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Osbron方法提取谷子蛋白组分,确定不同蛋白组分等电点,分析不同品种谷子蛋白组分差别。结果显示:谷子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蛋白等电点分别为3.8,3.6,4.4,5.6;14个品种谷子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蛋白、其他蛋白和总蛋白的平均值分别为0.34,1.17,1.39,1.22,7.42,11.54 g/100 g;蛋白组分分布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清蛋白、醇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其他蛋白和总蛋白;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可将14个品种谷子分成3类,分别含有6、5和3个品种,聚类结果显示品种所处产地对蛋白质组分有重要影响。


粟弯孢霉叶斑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克隆及表达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获得粟弯孢霉叶斑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明确其表达模式,为阐明该基因对粟弯孢霉叶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运用SMART RACE RT-PCR技术,克隆粟弯孢霉叶斑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ClGβ全长cDNA序列,以qRT-PCR技术,对该基因在粟弯孢霉叶斑病菌不同生长时间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lGβ基因cDNA编码区为1 056 bp,DNA包含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编码35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c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的登录号为JQ768316。qRT-PCR结果表明,Gβ基因在菌株生长过程中表现出前期表达量较低而后期表达量明显升高的趋势。构建了pET28(a)-ClGβ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在宿主菌E.coli BL21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分子量与ClGβ蛋白计算分子量一致。
关键词: 粟弯孢病菌 G蛋白β亚基 qRT-PCR 原核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