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引入豆科作物的轮作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豆科作物养分减投的轮作模式有助于在保障高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了探讨引入豆科蔬菜的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集定位试验3种轮作模式:西红柿-甜瓜、豆角-甜瓜、西红柿-豆角土壤样品,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探讨影响设施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其中豆角-甜瓜模式显著降低了细菌Pielou指数,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降低了真菌Chao指数。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中己科河菌门及真菌中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是另2种轮作模式的2.3,4.1~4.8倍。在科水平上,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增加了细菌亚硝化单胞菌科、Rokubacteriales、 S085及真菌小不整球壳科、虫草菌科和丛赤壳科的相对丰度;豆角-甜瓜显著促进了细菌甾体杆菌科的生长;而西红柿-甜瓜显著提高了细菌Roseiflexaceae和生丝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CCA分析表明,地上部作物种类、pH值和NO-3-N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并且土壤细菌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比真菌敏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茄科-葫芦科轮作,引入豆科作物的轮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细菌的均匀度和真菌的丰富度,并且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结构,而且细菌对轮作模式改变的响应比真菌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热溶解膜过滤法的太岁古菌菌群结构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知太岁中古菌准确的菌群结构及分析其与原有结果的不同,在太岁组织表里层不同位置重复取样,采用适合太岁材料特性的热溶解膜过滤法处理后提取DNA,随后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古菌16SrDNA V3~V4区扩增序列.结果显示:供试太岁所含古菌分属16个门、27个纲、39个目、64个属,相对丰度大于0.01%的属有22个;表层的多样性高于里层,由外至内有物种消失现象;重复取样间存在大量非共有菌群;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是有高丰度OTU支撑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在43.859 5%~96.811 0%,是用常规方法提取DNA测知的优势属中,唯一仍保持优势地位的属,且在内部样品中的相对丰度较之前测定值分别提升39.554 2%和65.924 4%.上述结果表明,甲烷杆菌属是太岁所含古菌的优势菌群,在其形成中存在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模式对青稞田土壤潜在固氮速率和自生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生固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氮素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位于西藏拉萨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单施羊粪(M)、化肥配施羊粪(FM)和化肥配施秸秆(FS)5个处理,于青稞收获期采集土样,采用15N同位素标记、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固氮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和潜在固氮速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西藏高原青稞田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策略,保障西藏高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相比于CK和F处理, M、FM和FS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FM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而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2)不同施肥处理下青稞田土壤潜在固氮速率为2.63~4.07μg?kg-1?d-1。施肥会降低土壤潜在固氮速率,增施有机肥(羊粪或秸秆)则加剧了抑制效应,但羊粪的抑制效应小于秸秆,土壤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潜在固氮速率的主要因子。3) M或FM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nifH基因丰度,而F或FS处理则相反,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nifH基因丰度的关键因子。4)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其群落结构相似性大致可以分为3类,分别为CK、M以及施用化肥处理(F、FM和FS),有效磷、pH和C/N是调控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单施羊粪(M)处理是提高青稞田土壤肥力、增加固氮微生物丰度,减少固氮速率下降幅度的最佳施肥模式。
关键词: 施肥模式 青稞农田 自生固氮 潜在固氮速率 西藏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砧木影响甜樱桃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樱桃“红灯”(Cerasus avium L.)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砧木“本溪山樱”(Cerasus sachalinensis)、“ZY-1”(Prunus cerasus)、“Gisela 6”(Prunus cerasus×Prunus canescens)和“兰丁2号”(Prunus avium×Prunus pseudocerasus)对甜樱桃“红灯”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栽培生产中甜樱桃嫁接砧木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砧木对甜樱桃接穗作用机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方差分析发现,除维生素C含量之外,其它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12项指标之间虽然没有完全显著性相关,但单果质量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总酚含量之间,糖酸比与可溶性糖、总酚含量之间均呈极强正相关;可滴定酸与糖酸比、总酚呈极强负相关。对12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约为100%,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964%,在综合评价上起主要作用。对4个砧穗组合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为“红灯/ZY-1”(1.942)、“红灯/本溪山樱”(-0.009)、“红灯/兰丁2号”(-0.846)、“红灯/Gisela 6”(-1.086),综合表现以“红灯/ZY-1”组合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21
摘要: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冀玉3421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农业科技通讯 》 2021
摘要:冀玉3421是以自选系WL134为母本、自选系冀H52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抗病、抗倒、粮饲兼用等特点,2018年通过国审.本文作者介绍了冀玉3421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总结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推广区域、栽培技术要点、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拉式中药材收获机挖掘铲铲型优化分析
《河北农机 》 2021
摘要:本文主要对直拉式中药材收获机的三阶V形组合铲和U形铲进行比较分析,在模拟工作状态下进行静态应力、合位移以及安全系数的有限元分析,二者合位移相当,三阶V形组合铲在承受最大应力和安全系数两方面都优于U形铲,前者更胜任挖掘作业.
关键词: 中药材收获机;挖掘铲;有限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
《现代农村科技 》 2021
摘要:档案管理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业科技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纸质与电子档案并存共用管理机制,有利于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挖掘价值信息,使农业科技档案得到科学地利用,服务于科研,服务于农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