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烟100'根系响应镰刀菌侵染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条件下河南烤烟主栽品种‘中烟100’根系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侵染后根系和叶片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根系抗氧化酶类活性、酚类化合物次生代谢相关酶类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率、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镰刀菌侵染烟株矮小,主根和侧根的数量和体积显著降低,平均直径增加。烤烟根系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不同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等几个方面,新陈代谢相关的Unigene所占比例最高。侵染后烤烟根系和叶片的IAA、GA3、ZA和ABA内源激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SOD等抗氧化酶类活性、酚类化合物次生代谢酶类活性、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酶类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APX活性显著降低。抗氧化能力、代谢酶类以及保护性物质含量的升高有利于烟株阻挡病原菌入侵,从而降低病害对烤烟造成的危害,提高烟株抗病性。


山西省古交市大豆胞囊线虫新小种X12分布调查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X12是具有超强致病力的大豆胞囊线虫(SCN)新小种,于2012年在山西省古交市邢家社首次发现,该小种对大豆生产有巨大威胁.定期调查X12生理小种分布,对有目的地采取防治措施阻止X12小种扩散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调查古交市土样,利用Riggs模式鉴定生理小种,绘制古交市X12生理小种分布图,探讨其周围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受SCN感染的33份样本中, 26份鉴定出生理小种类型,占采集样本的78.8%; 2号和4号生理小种在该地区分布广泛, 2号小种检出频率为57.7%; 4号小种检出频率为42.3%.4号小种群体能够侵染优异抗源兴县灰皮支(ZDD2315)且胞囊指数(female index, FI)大于10,即被认定为X12小种,在此次鉴定为4号小种的11份样本中,有2份进一步鉴定为X12小种,含重复采集2012年在邢家社发现的X12样本;另有3份鉴定为4号小种的样本,其SCN群体能在兴县灰皮支上寄生,但FI未达到10.这26份样本的SCN群体能在Peking和PI88788上寄生,且FI>50的分别占73.1%和57.7%.表明,除邢家社发现有X12小种,在河口镇也发现了X12小种;在邢家社周围810 km2仅检测到2号和4号小种;有3份样本的SCN群体有可能会优先由4号小种进化为X12小种.建议在古交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减缓SCN的致病力升级及X12小种扩散.


牛星状病毒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星状病毒(BAstV)是我国新发的犊牛腹泻病原,本试验的目的是建立检测BAstV的Real-time PCR方法.根据BAstV流行株的ORFl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成功建立基于EvaGreen检测BAstV的Real-time 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Ct值与标准品模板在1.36×101~1.36×108拷贝/μ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 =0.999,扩增效率为93.79%;该方法可特异性检出BAstV,对犊牛腹泻其他相关病原呈阴性;最低检测下限为13.6拷贝/μL;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对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采自河南省的221份犊牛腹泻样本进行检测,BAstV的检出率为18.1%(40/221),采样场阳性率为100.0%(14/14).本试验所建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为BAst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手段.
关键词: 牛星状病毒 ORF1a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犊牛腹泻


基因枪介导的普通小麦共转化体系的优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效安全的转基因技术对于推进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生产、降低食品和环境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共转化法是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物的有效手段,为了确立筛选基因(bar)与目的基因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共转化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最佳摩尔比,建立安全高效的小麦共转化体系,本研究以普通小麦'科农199'为受体材料,完整质粒pAHC25为参照,采用基因枪介导法将Ubi-bar基因表达盒或pAHC20与Ubi-gus基因表达盒分别按摩尔比1:1,1:2,1:3共6个独立共转化组合导入受体材料,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选择培养、再生等过程筛选稳定转化子.结果表明,随着Ubi-gus摩尔浓度增加,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显著增加,但瞬时表达与稳定表达之间无相关性.不同组合之间转化率差异显著,其中以Ubi-bar或pAHC20:Ubi-gus摩尔比1:2转化率最高.Ubi-bar或pAHC20:Ubi-gus摩尔比为1:2时,完整质粒转化率显著低于最小表达盒,但是,摩尔比为1:1或1:3时,完整质粒显著高于最小表达盒的转化率.GUS染色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整合、表达及遗传.除结实差,阳性株系在形态上与对照无差异.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小麦遗传转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共转化 基因表达盒 无标记 基因枪转化 无载体骨架 小麦 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us) bar


玉米芯发酵料水浸提液促平菇菌丝生长的机理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平菇菌丝为试材,研究不同发酵时间(2、4、6、8、1020d)、不同体积分数(20%、40%、60%、80%、100%)的玉米芯培养料水浸提液对平菇菌丝长势、生物量、细胞形态、代谢相关酶(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胞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1020d的培养料浸提液对平菇菌丝生长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80%时,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5320cm·d-1和1.7920mg,生长速度与100%体积分数无差异,生物量增加2.6520mg;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2.6、6.4和42082520U·g-1;漆酶、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11.73、47.620U·min-1·mL-1;此外,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漆酶、蛋白酶分别比100%体积分数时高5、7.2、22020120U·g-1、2.020U·min-1·mL-1及14.220U·min-1·mL-1,羧甲基纤维素酶增加了13.0920U·min-1·mL-1。此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80%体积分数平菇菌丝细胞内线粒体及囊状体数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发酵培养料水浸提液能够明显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


几种农药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了选择新型、环保、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了6种农药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烟草赤星病防效最好,其防效为66.2%;其次为10亿孢子枯草芽孢杆菌粉剂(1 500 g·hm-2)、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900 mL·hm-2)、30%氟醚·吡唑嘧菌酯水剂(450 mL·hm-2)、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每667 m2 1 500 mL)、38%唑醚·啶酰胺水分散剂(450 g·hm-2),对烟草赤星病也有一定的防效,其防治效果分别为50.9%、49.5%、48.8%、48.1%、45.0%。考虑到降低农残及绿色防控的要求,建议在生产上使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亿孢子枯草芽孢杆菌粉剂、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及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来防治烟草赤星病。


基因拷贝数变异(CNV)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牛业科学 》 2021
摘要: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指在大小一般是从1 kb到3 Mb的基因组中增加或减少大片段的拷贝数和亚微DNA片段的重复或缺失的变化.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是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nt,SV)的重要组成部分,CNV所覆盖的核苷酸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CNV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本文从CNV的概述、突变机理、检测方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未来CNV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获得具有更高生产性和繁殖性能的家畜,并对人类疾病的研究有帮助.


以优糖米为原料的初加工产品开发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糖米富含抗性淀粉,是一种新型功能稻米。优糖米饭可以控制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增加饱腹感,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以优糖米为研究对象,对其蒸煮和食味品质进行分析,发现其直链淀粉淀粉含量高,米饭硬度高,黏度小,口感差。为了改善其食味品质,通过控制优糖米的含水量,焙炒制备出优糖米熟粉,并且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优糖米熟粉的最佳食用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比优糖米焙炒前后的挥发性香味物质,发现优糖米熟粉香味物质明显增加。优糖米熟粉食用方便,不仅具有焙烤的香味,而且其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为20%以上,可作为主要基料进一步开发出低血糖指数加工产品。


我国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基于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期刊评价结果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现状,综合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评选结果以及引证报告数据,分析近年来27种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评价结果变化并与全国农业综合类期刊进行对比,以明确该类期刊在我国各种涉农期刊评价中的影响力水平以及各自期刊所处的位置。结果表明,近年来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林)核心期刊评选中,27种农业科技期刊入选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力指数(源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均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类期刊在持续稳步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最新评价结果,27种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期刊入选率和影响力指标整体上均明显高于全国农业综合类期刊(或平均值),说明该类期刊近些年发展相对较快,影响力在我国综合性农业期刊中处于中上水平。对期刊评选及影响力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均表明,期刊间的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27种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划分为6类。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期刊 影响力 期刊评价 核心期刊 省级农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