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卫星标记对德国镜鲤选育群体的遗传分析
《天津农学院学报 》 2012
摘要:选择扩增效果好、有多态性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一个德国镜鲤选育群体(288尾)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为3~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76 9,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16 4,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58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05 6。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的多样性水平适中。经2检验,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12个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缺失,表明选择压力较大,提示在后续的生产和选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避免近交衰退。


斑节对虾2个地理种群自交与杂交F1的生长性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亚(S)、泰国(T)两个地理群体的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亲本,建立自交组合SS(S♀×S♂)、TT(T♀×T♂)和杂交组合ST(S♀×T♂)、TS(T♀×S♂)。对各组合F1的5个生长性状(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头胸甲高、头胸甲宽)进行测量,对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各个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2.13%~19.70%),其中正交组合(ST)的杂种优势均高于反交组合(TS)(P<0.05)。对各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组合的子代在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头胸甲高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头胸甲宽这一性状上无显著差异(P>0.05)。多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组合(ST)的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性状显著高于自交组合(SS、TT)(P<0.05)。研究结果为斑节对虾杂交育种的具体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麻醉剂MS-222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麻醉剂3-氨基苯甲酸乙酯甲基磺酸盐(MS-222)残留量的方法。提取液为50%的甲醇及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提取液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流动相为0.5%的甲酸溶液和乙腈(V:V=60:40),流速为0.2 mL/min。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1.0 mg/L,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1μg/kg,定量限为2μg/kg。加标回收率可以达到80%~110%。
关键词: 3-氨基苯甲酸乙酯甲基磺酸盐(MS-222) 水产品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残留


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取样,对连云港海州湾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A、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资源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养殖区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42.32g.m-2和71.83个.m-2,明显高于天然海滨浴场A断面处的11.24 g.m-2和63.67个.m-2;A、B断面配对站位群落相似性指数超过0.50的有6对,而其他有显著性关系的却不是非常明显,表明海洋工程可能使附近海域内各生境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化程度降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中,春、夏、秋、冬季的多样度分别为1.72、1.20、1.68、0.84,其中冬季达到重度污染,这可能与人为扰动有关,海洋工程活动会导致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整体上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受田湾核电站相关工程活动影响的程度尚不能得出定论,需要继续调查监测该海域的生物资源状况,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群落相似性 生物多样性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拟穴青蟹 感染 体内增殖


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1龄团头鲂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1龄团头鲂[均重:(50.37±1.27)g]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25%、30%和35%)和3个脂肪水平(3%、6%和9%),共配制9组饲料。试验鱼饲养于网箱(规格为2 m×1 m×1 m)中,每天投喂3次,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之间无交互作用存在(P>0.05)。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显著受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影响(P<0.05)。其中,25%蛋白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组(P<0.05),而6%脂肪组显著高于其他脂肪组(P<0.01)。尽管35%蛋白6%脂肪组的饵料系数最低,但与除了25%蛋白3%脂肪和25%蛋白9%脂肪这两组外的其他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白效率比和氮保留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此外,蛋白效率比显著受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以6%组最高。能量保留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鱼体肥满度随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和肝体比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而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P>0.05)。蛋白质水平对全鱼、胴体和肝脏的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脂肪水平对全鱼水分、脂肪和能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全鱼水分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1),而脂肪和能量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胴体和肝脏水分、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全鱼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龄团头鲂的适宜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0%和6%,适宜蛋能比为18.21 g/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