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
《环境科学与管理 》 2012
摘要: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如挪威、日本等)广泛开展的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鱼方式,这种养殖方式在给广大从业者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开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IMTA)是缓解这一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鱼类养殖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氮、磷等物质,由无机提取单元(大型藻类)来吸收,粪便和残饵等微小颗粒则成为有机提取单元(滤食性贝类)的饵料,较大的颗粒物质沉到海底后,可以为腐食性单元(海参等)提供食物,通过这种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内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在减轻养殖对环境压力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容纳量和食物产出能力。


黄芩苷在中国对虾体内对诺氟沙星消除及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照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连续投喂不含药物饵料,诺氟沙星组和联合用药组以50 mg/kg体质量剂量连续投喂含诺氟沙星药饵5 d后,诺氟沙星组投喂不含药物饵料10 d,联合用药组以100 mg/kg体质量剂量投喂含黄芩苷饵料10 d。从投喂诺氟沙星药饵时开始,在不同时间点采集中国对虾血液、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进行药物残留和肝药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诺氟沙星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各组织中诺氟沙星消除较快,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的理论休药期比诺氟沙星组分别缩短了23.92%、22.73%、25.92%和21.92%;与对照组相比,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CYP1A(ECOD)和CYP2(APND)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诺氟沙星的消除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最后恢复至对照水平;黄芩苷在加速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体内消除的同时,对中国对虾CYP450酶也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因此,药物使用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造成药物中毒或疗效下降现象。
关键词: 黄芩苷 诺氟沙星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CYP450


己烯雌酚在导电炭黑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其在痕量检测中的应用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导电炭黑糊电极(CCBPE)具有优良的电分析化学性能。论文采用循环伏安(CV)及线性扫描伏安(LSV)等方法研究了己烯雌酚(DES)在CCBPE上的电化学行为,初步探讨了电极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伏安响应信号的因素(诸如支持电解质种类、pH值、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DES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1×10-9~1.55×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55×10-9mol/L(S/N=3)。据此建立了一种快速、高灵敏的DES检测方法。应用于测定经过简单预处理的淡水渔业水样,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三种中草药方剂对鲫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在水温20℃下研究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3种中草药方剂(复方A由甘草、紫草等组成;复方B由生鸡内金、生牡蛎、山药等组成;复方C由茵陈、板蓝根、黄芩等组成),对平均体质量37.09±4.09g鲫(Carassius aura-tus)肝胰脏和血液中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每组15尾,每天按照鱼体质量的2.0%投喂饲料,对照组投喂不含中草药添加剂的基础饲料。实验结束后,取样测定鱼体肝脏和血液部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复方A、B、C皆可显著提高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但却明显降低了尿酸(URIC)、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和球蛋白(GLB)的含量,其他几项生化指标升降不一;复方A、B、C对肝脏中Fe、ALP和肌酐(CREA)3项生化指标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对Ca、P、AST、总胆固醇(CHOL)、乳酸脱氢酶(LDH)、TP和GLB起相反作用。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中草药配方组成成分、取样部位、测试的生化指标有关。


工厂化水产养殖臭氧氧化氨氮过程中臭氧残留的安全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基于PLC的水体臭氧浓度在线监测方法,在线监测鼓泡塔中养殖水体氨氮臭氧氧化的过程,以确定臭氧氧化设备和氧化过程的安全性。比较了纯氧产生臭氧和空气产生臭氧2种方法氧化氨氮以后的臭氧残留浓度。结果表明,空气产生臭氧氧化氨氮后没有臭氧残留,而纯氧产生臭氧氧化氨氮后残余臭氧浓度最高达0.025 mg/L。证明利用空气产生臭氧进行养殖水体氨氮的氧化是安全可靠的,可以用于不同的水产养殖系统;而利用纯氧产生臭氧进行养殖水体氨氮的氧化,仅能用于对臭氧残余要求不高的鱼类养殖系统。


我国海洋渔船发展策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阐述了我国渔船发展的现状:捕捞渔船数量多、规模大、能耗高,木质渔船仍是捕捞渔船的主体;渔船玻璃钢化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但发展滞缓;远洋渔船建造技术基础初步形成;船型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成效。指出了我国渔船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渔船装备老化现象严重;船型杂乱;主机配置及船机桨匹配差异大;玻璃钢渔船推广应用难度较大;过洋性作业渔船装备面临升级换代;大洋性作业渔船整体性能落后。提出了发展战略:重点推进近海渔船"以小置大、以钢代木"工程,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快实施远洋渔船装备国产化进程;发展现代化科学考察船和渔政管理船;鼓励发展海上养殖渔船与休闲垂钓渔船。


饵料对日本乌贼幼体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摘要:对日本乌贼初孵幼体(胴长3.28±0.5 mm)投喂不同组合的开口的饵料(丰年虫、桡足类和蒙古裸腹溞);对不同规格(胴长9.7±0.3 mm和30.1±0.5 mm)日本乌贼幼体投喂不同饵料(糠虾、冰鲜小鲳鱼、配合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以成活率、增重率、胴长等为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日本乌贼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的开口饵料是蒙古裸腹溞+桡足类组(60.5%),依次为裸腹溞组、裸腹溞+丰年虫组、桡足类+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33.0%、26.5%、23.5%、而丰年虫组的成活率最低,14 d内全部死亡。蒙古裸腹溞+桡足类组的增重率最高(233.0%),依次为裸腹溞+丰年虫组(213.5%)、裸腹溞组(200.0%)、桡足类+丰年虫组(191.5%);而增长率最高的是蒙古裸腹溞+桡足类组(77.1%)依次为裸腹溞组(63.4%)、裸腹溞+丰年虫组(60.3%)、桡足类+丰年虫组(46.6%)。不同饵料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均不同,糠虾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最高,其次为小鲳鱼肉组,最低的为配合饲料组。各饵料组中,大规格乌贼幼体的成活率均高于小规格幼体而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却均低于小规格幼体。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最大的是小鲳鱼肉组,最低的是配合饲料组。由试验结果可知,蒙古裸腹溞和桡足类混合饵料是比较理想的日本乌贼初孵幼体开口饵料;胴长约为1 cm的日本乌贼,较为适宜的饵料是糠虾;当乌贼幼体胴长超过3 cm时,可逐渐添加冰鲜鱼肉进行过渡,以便同时兼顾存活率和生长效果。


福建罗非鱼苗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渔业经济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福建省作为我国罗非鱼四大主产区之一,其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苗好好一半",因此,加强苗种业发展的研究对于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认为福建省苗种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种质退化严重、病害频发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苗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加强苗种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资力度以及加强卫生质量安全监管等,福建省罗非鱼苗种业一定会得到更好发展。


延迟投饵对中华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在水温(25.0±0.7)℃条件下,测定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中华鲟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鲟仔鱼6日龄时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不可逆点出现在延迟投饵第七天(14日龄),开始投喂饵料的最佳时期应在仔鱼开口后的2~3 d之内,即第9~10日龄。仔鱼从7日龄时开口摄取外界食物,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延迟投饵5 d(12日龄)时,为73.30%。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显著性降低,延迟投饵0~3 d内,仔鱼存活率均为90%以上,延迟投饵7~9 d内,仔鱼存活率下降至50%左右,延迟投饵11 d时仔鱼存活率降至10.43%,延迟投饵时间12 d时仔鱼全部死亡。仔鱼全长和体重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呈现明显降低趋势。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仔鱼 延迟投饵 摄食 存活 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