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环境因子对掌状海带有性生殖过程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育成熟的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孢子体为材料,进行游孢子的放散、附着,形成胚孢子后,分别在不同的温度、光强和营养盐(氮、磷)浓度条件下培养,观察配子体生长发育和有性生殖的过程和特征,探究其配子体形成、排卵以及幼孢子体形成的最适环境条件。结果显示:氮浓度为4 mg/L、磷浓度为0.4 mg/L的营养盐浓度有利于掌状海带配子体的形成和成熟及幼孢子体的形成,营养盐浓度较低(氮≤1 mg/L,磷≤0.1 mg/L)或较高(氮=8 mg/L,磷=0.8 mg/L)均显著降低掌状海带的配子体形成率、排卵率以及幼孢子体形成率;15℃组的配子体形成率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排卵率稍低于10℃组,15℃、光强≤40μmol photons/(m~2·s)组的幼孢子体形成率显著低于10℃组;20℃下,无排卵及幼孢子体形成;温度15℃、光强20μmol photons/(m~2·s)的条件下配子体形成率较高,而温度10℃、光强40μmol photons/(m~2·s)的条件下配子体排卵率和幼孢子体形成率显著较高。上述结果表明,掌状海带生殖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温度和光强的需求有较大差异。本研究获得了掌状海带有性生殖不同阶段适宜的温度、光强和营养盐(氮、磷)条件,可为掌状海带人工苗种繁育和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掌状海带 配子体 幼孢子体 温度 光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参数约束剖析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

断块油气田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泉及七个泉地区在重矿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尕斯、跃进地区相似;重矿物稳定系数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展布特征显示砂西地区古水流方向为SW至NW。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来自西南方向的铁木里克凸起。该研究对重新理解古新世柴达木盆地古地理格局及提高储层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矿物 沉积物源 下干柴沟组下段 砂西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仔稚鱼的分布和漂移趋势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早期资源特征对鱼类种群的研究和渔业资源的评估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实验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黄海南部近岸水域设置47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使用仔稚鱼网采集仔稚鱼,揭示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漂移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环境因子与之关联.调查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仔稚鱼2385尾,出现在6—10月,6月丰度最高(165.15尾/100 m3),并呈逐月降低的趋势,同时各月样品中最优势的发育阶段依次从前弯曲期仔鱼变为了稚鱼.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集中分布在北部靠近海州湾水域,向海扩散的范围相对较大,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则集中分布在中部近岸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经纬度对丰度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52.3%,其次是月份和表层盐度.研究表明,实验所涉及黄海南部近岸水域是棘头梅童鱼早期阶段的保育场,其仔稚鱼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州湾海域6月的产卵群体,鱼卵和前弯曲期仔鱼被动漂流扩散开后,随着生长发育,同时在表层盐度、表层水温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一部分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向岸聚集.9月整个早期群体都发育到稚鱼为主,并随后从仔稚鱼网的样本中消失.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分布;漂移趋势;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黑斑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科学养鱼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黑斑蛙的人工驯养由来已久,在湖北、安徽等地区养殖规模较大,且多为稻蛙综合种养模式。2020年5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农渔发[2020]15号文件指出,黑斑蛙等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规模较大的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现将其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一、选址稻蛙养殖区应距离居民区500米以上,稻田土壤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21)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规定;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不受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效果及菌群结构和功能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循环水养殖可有效减少病原体的入侵,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完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生态调控、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指标变化与菌群结构和基因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池水质指标包括温度、溶解氧、盐度、pH以及氨氮0.11~1.16mg/L,亚硝酸氮0.10~0.66mg/L,硝酸氮0.84~35.40mg/L均在安全范围内;经过63d养殖,凡纳滨对虾平均体重达到11.78 g左右,产量为3.28 kg/m~3左右,存活率为69.59%左右。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开始运行期与水质变化平稳期生物滤池中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在开始运行期海杆菌属(31.37%)占绝对优势,而在平稳期则以分枝杆菌属(6.65%)、分枝菌酸杆菌属(6.39%)、食烷菌属(5.21%)、海杆菌属(3.36%)、中慢生根瘤菌属(2.30%)、红杆菌属(1.34%)、副球菌属(1.29%)等反硝化细菌和硝化杆菌属(1.17%)占据优势。通过比对KEGG数据库发现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蛋白数目最多,说明异养反硝化菌需要利用多种碳源来执行反硝化功能。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凡纳滨对虾 高通量测序 宏基因组学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源性食品中甲基睾酮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甲基睾酮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作为动物促生长剂和性别逆转剂被使用.我国农业农村部235号公告规定了在所有动物组织中不得检出甲基睾酮,但是目前还存在违禁使用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残留量进行检测.本文主要概述了甲基睾酮的作用机制、危害和法规标准,系统综述了现有畜禽、水产品中甲基睾酮残留检测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与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定包括提取试剂的选择、净化方法的优化等,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免疫分析方法等.本文分析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选择依据,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加强动物源性食品中甲基睾酮的残留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 甲基睾酮 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耳石锶标记识别鮻放流群体的可行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耳石锶(Sr~(2+))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2+)质量浓度50~4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2+)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2+)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2+)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2+)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2+)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关键词: 耳石 Sr~(2+)标记 Sr~(2+)质量浓度 双环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生态健康,于2016—2017年调查了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水质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红碱淖全年共调查到浮游动物30属35种,种类组成以轮虫为主,占比为41.67%,优势种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唇形叶轮虫(Notholca labis)、虱形大眼溞(Polyphemus pediculus)、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为主,种类数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1.9 L-1,变化范围4.2~326.3 L-1,年平均生物量为0.193 mg·L-1,变化范围为0.001~1.138 mg·L-1,浮游动物现存量存在季节差异,呈现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特点.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平均值分别为2.040和0.712,多样性呈现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电导率和溶解氧浓度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红碱淖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水体属轻度富营养类型,水量调控与水质管理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红碱淖的生态保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红碱淖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日本鲭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利用日本鲭(Scomberjaponicus)资源并深入了解其资源补充规律,利用2021年3—4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繁殖群体样本,研究了其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鲭繁殖群体由1+~5+龄构成,1+和2+龄占优势(68.54%)。根据Logistic方程拟合得到其50%性成熟叉长为256.98 mm。独立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性腺发育程度与卵径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高龄组(3+~5+龄)与低龄组(1+~2+龄)的卵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日本鲭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58202.06±185914.39)粒/ind;平均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101.70±492.21)粒/mm;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881.13±311.46)粒/g。绝对繁殖力和叉长相对繁殖力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均与年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体重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7<0.05)。回归分析表明, 3种繁殖力指标与年龄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贡献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绝对繁殖力年增长量及增长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持续降低其后至5+龄又略有回升。虽然高龄日本鲭所产出的卵子质量更高,繁殖力更强,但高龄个体数量较少,因此绝对繁殖力群体贡献率小于低龄鱼。在制定日本鲭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时,对于高龄日本鲭的保护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关键词: 日本鲭 东海 年龄 繁殖力 卵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敏感细胞系比较及其在CHSE-214细胞上的增殖特性

水产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214)和虹鳟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 cells,RTG-2)是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检测的国家标准所推荐使用的鲑鳟鱼源细胞系.本研究选用24株IPNV毒株,以1 000倍半数组织培养物死亡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分别接种于CHSE-214和RTG-2细胞,以细胞病变情况比较这两种细胞对IPNV的敏感性.将IPNV以10 TCID50和 100 TCID50接种在筛选出的最敏感细胞系上,每天观察细胞的病变及变化,收获病毒培养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及病毒滴度测定法分析IPNV在敏感细胞上的增殖状况.结果显示,接毒后7 d时,全部毒株均能在CHSE-214细胞上增殖,并导致细胞病变,而仅有8株IPNV能在RTG-2细胞上增殖,导致细胞病变,表明CHSE-214细胞对IPNV的敏感性高于RTG-2细胞.利用RT-qPCR和TCID50法分析IPNV在CHSE-214上的增殖情况发现,随着接毒时间的增加,病毒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接毒后3 d时达到最大值.该增殖趋势均出现在不同接毒剂量组,除接毒后1 d时,其余各时间点10 TCID50剂量组的病毒量均显著高于100 TCID50剂量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CHSE-214细胞比RTG-2更适合用于IPNV的体外分离培养,且在多数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而尚未完全脱落时病毒含量最高,此时适合收集病毒培养物进行病毒检测.本研究可为IPNV的检测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虹鳟性腺细胞;病毒载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