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7.3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
《沉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AMS14C测年、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等指标分析,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南部OKT-3孔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结果显示,OKT-3孔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陆源有机质,以及海洋自生有机质组成。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晚期(17.3~4 ka B.P.),中国大陆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下降,中国台湾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上升,表明海平面变化、黑潮变动是该阶段有机质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4~1.5 ka期间,陆源有机质供给变化趋势与黑潮变动不一致,表明该时期陆源输入非黑潮单一控制,还可能受季风降雨等变化影响。值得注意的是,OKT-3孔海源有机质贡献在B-A和PB时期高、YD时期低,与北太平洋地区的生产力变化相似,反映了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对海水表层生产力的控制作用,NPIW是连通冲绳海槽与北太平洋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 海源有机质 陆源有机质 北太平洋中层水 冲绳海槽 末次冰消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寡糖是具有2~1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或含分支链的糖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还具有甜味剂功能和特性,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相较于多糖,寡糖还具有生物活性强、利于机体吸收等优点.近年来,海洋来源的寡糖被证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凝血和提高免疫力等,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和水产等领域.本文介绍了4种主要的海洋寡糖,包括几丁寡糖/壳寡糖、褐藻胶寡糖、琼胶寡糖和卡拉胶寡糖,简述其来源、结构特征、各种生物活性及应用,以期为海洋多糖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及海洋寡糖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寡糖 几丁寡糖/壳寡糖 褐藻胶寡糖 卡拉胶寡糖 琼胶寡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南极磷虾致敏问题,从南极磷虾中筛选、鉴定、分离纯化其主要过敏原,并对过敏原的性质进行研究,实验通过缓冲盐溶液提取南极磷虾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WB)筛选南极磷虾过敏原;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过敏蛋白;通过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过敏原;采用SDS-PAGE及WB分析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耐热性及对模拟胃肠液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肌浆蛋白(SP)和肌原纤维蛋白(MF)电泳条带丰富且分子量范围广.南极磷虾蛋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能发生免疫反应,其中至少有4个蛋白条带发生了阳性反应;免疫反应最强烈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5 ku,能够被所有的患者血清识别,经液质联用鉴定此过敏蛋白为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TM).硫酸铵分级盐析纯化TM的最佳饱和度为50%;分离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TM,其等电点为4.4,热稳定性好,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TM随着模拟胃液消化时间的延长,主条带分子量逐渐降低,最后稳定在33 ku左右,并且分子量为15和12 ku的降解片段含量逐渐增多且稳定存在;这些降解条带仍然能与过敏患者血清发生较强的免疫反应.随着模拟肠液消化时间的延长,TM原始片段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最后完全降解成分子量更小的多肽;TM经肠液消化后其降解产物免疫活性大大降低.研究表明,南极磷虾中存在过敏原,TM是其最主要的过敏原,且具有免疫反应性.TM还具备了过敏原的一般特性,比如耐高温、耐胃蛋白酶消化、对胰蛋白酶消化部分稳定.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南极磷虾潜在致敏问题的预警和防控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南极磷虾加工利用及过敏原消减技术构建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南极磷虾;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M);分离纯化;免疫反应性;消化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小球藻室外塘口规模化培养方法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小球藻是一种普生性单细胞真核微藻,生长繁殖迅速、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光合作用产出率为高等植物的10倍以上,被誉为“罐装的太阳”。小球藻体内富含高达总体重58%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等(黄燕娟等,2013),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无残饵污染,是高效、天然、健康的鱼、虾、蟹、贝类幼体优质的开口饵料,也是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成体的食物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牛磺酸营养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牛磺酸在水产动物体内常以含硫游离氨基酸或小分子二肽或三肽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在于调节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如形成结合胆汁酸、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及提升抗氧化能力等.在"缺乏牛磺酸的植物性蛋白源及某些新型蛋白源广泛应用于水产饲料"的背景下,水产动物牛磺酸营养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水产动物牛磺酸的来源、水产动物牛磺酸的合成能力、水产动物牛磺酸营养需求量、牛磺酸参与水产动物营养物质代谢、牛磺酸对水产动物健康的影响、牛磺酸与其他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以期为牛磺酸在水产动物营养免疫与健康养殖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长南极磷虾的脂质组成差异分析
《中国油脂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为南极磷虾渔业捕捞以及陆基精准加工利用提供科学指导,研究了不同体长南极磷虾的脂质组成差异。以脂质含量、甘油酯含量、磷脂含量、胆固醇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磷脂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为评价指标,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比较不同体长(<30 mm、30~40 mm、40~50 mm、>50 mm)南极磷虾脂质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体长南极磷虾脂质含量占干基的(17.57±2.43)%~(24.35±0.31)%;甘油酯和磷脂是主要的脂质组分,分别占脂质的(41.40±1.22)%~(43.54±2.02)%和(39.70±0.70)%~(41.89±2.69)%;磷脂主要由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组成,分别占总磷脂的(80.04±0.73)%~(85.94±0.58)%、(13.13±0.59)%~(19.17±0.75)%、(0.79±0.05)%~(1.16±0.03)%;脂质中主要脂肪酸为C14∶0、C16∶0、C18∶1、C20∶5(EPA)、C22∶6(DHA),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2.00±0.37)%~(12.85±0.15)%、(24.64±0.15)%~(27.11±0.16)%、(13.21±0.35)%~(15.09±0.14)%、(18.41±0.18)%~(18.86±0.56)%、(10.17±0.18)%~(12.84±0.16)%;不同体长南极磷虾的脂质含量、磷脂中PC和PE比例、脂肪酸中C16∶0、C18∶1和DHA比例等总体差异显著(p<0.05)。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根据体长可将南极磷虾样品明显区分为<30 mm、30~40 mm、>40 mm 3大类。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的脂质组成与其体长关系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周期对尼罗罗非鱼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钟基因是控制昼夜节律的关键基因.光照是对生物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光照周期的改变会导致生物钟基因表达模式变化,进一步影响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发育繁殖等多项生理活动.为探究不同光照周期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物钟基因昼夜节律的影响,本研究共设置3种光照周期条件,光(L)暗(D)比分别为8 h光照和16 h黑暗(8L:16D)、12 h光照和12 h黑暗(12L:12D)及16 h光照和8 h黑暗(16L:8D),光照强度1000 lx,光起始时间设定为计时器时间(zeitgeber time,ZT)0 h,分析尼罗罗非鱼脑、肝脏和眼3种组织中生物钟关键基因:脑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样因子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昼夜节律活动输出周期故障因子a(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 a,clocka)、隐花色素5(cryptochrome 5,cry5)和周期蛋白1b(period 1b,per1b)的昼夜表达规律.结果显示,正常光照条件下(12L:12D),脑、肝脏和眼中bmal1、clocka、cry5和per1b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正常光照条件下(12L:12D),正调控基因bmal1和clocka峰值相位肝脏中(ZT 13.98 h,ZT 12.02 h),早于脑中(ZT 17.31 h,ZT 14.37 h),负调控基因cry5和per1b峰值相位肝脏中(ZT 7.28 h,ZT 0.92 h),晚于脑中(ZT 4.66 h,ZT 0.76 h);长光照(16L:8D)导致脑中clocka峰值相位延迟,肝脏中cry5振幅增大;短光照(8L:16D)使脑中per1b、肝脏中bmal1和眼中cry5振幅变大.上述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与其他鱼类相似的生物钟系统,不同组织的生物节律不完全一致;光照周期会影响生物钟基因的表达,且各组织的生物钟基因响应有差异.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尼罗罗非鱼生物钟系统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剂改性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精细化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流延法制备了高含量玉米醇溶蛋白(Zein)的Zein/壳聚糖(CS)复合膜,考察了复合添加剂[m(甘油)∶m(聚乙二醇400)=1∶1]添加量(以总溶液质量计,下同)对Zein/CS复合膜力学、光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FTIR、DSC对Zein/CS复合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通过削弱Zein和CS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达到增塑效果,Zein/CS复合膜综合机械性能有所改善,随着复合添加剂添加量的升高,Zein/CS复合膜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强,拉伸强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水蒸气透过率(WVP)逐渐增加,水接触角逐渐减小,Zein/CS复合膜的亲水性随之增强。与不含复合添加剂的薄膜(ZC-0)相比,当复合添加剂添加量为1.5%时,Zein/CS复合膜(ZC-1.5)的拉伸强度降低了27.47%,断裂伸长率增长了24.61%,WVP上升了29.18%。制备的Zein/CS复合膜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在ZC-1.5复合膜中添加了一定量的姜黄素,能够有效提高Zein/CS复合膜的抗氧化活性至55.18%±0.16%。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壳聚糖 甘油 聚乙二醇400 复合膜 姜黄素 功能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鲔脊椎骨与附肢骨骼描述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鲔(Euthynnus affinis)的骨骼形态特征,采用X射线拍照法对鲔进行拍照及相关研究.研究发现,鲔脊柱由20枚躯椎和18枚尾椎构成,第4—第30枚脊椎骨连接27枚髓棘,第16—第28枚脊椎骨前后两端的椎体横突向下延伸后相互连接形成特殊骨骼结构,第35—第37脊椎骨上下两侧向斜后方延伸构成3块尾上骨和3块尾下骨,第38枚脊椎骨后半部特化为1整片尾骨;肩带位于第5—第6枚脊椎处;腰带位于第6枚脊椎骨下方;第一背鳍位于第6—第16枚脊椎骨上方;第二背鳍位于第21—第24枚脊椎骨上方;臀鳍位于第23—第26枚脊椎骨下方;背鳍后有7~8枚小鳍,支鳍骨延伸至髓棘之间;臀鳍后有6~7枚小鳍,支鳍骨延伸至脉棘之间.结果表明,X射线法可以清晰地观察鲔骨骼,但重叠较多的头部骨骼清晰度略低;为适应在海水中高速游动,鲔有独特的骨骼构造.鲔骨骼的研究丰富了南海金枪鱼的基础研究,可为其分类及演化提供参考,并为无伤化研究珍稀鱼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鲔;金枪鱼;骨骼;X射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密码子优化、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是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抗无乳链球菌病的疫苗抗原开发靶点.为提高重组Sip蛋白的表达量,本文进行了Sip蛋白的密码子优化,并探讨了其优化前后的表达量及免疫原性.根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密码子偏好性对Sip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将优化后基因经双酶切后插入到表达载体pCzn1中.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Czn1-Sip转染至大肠杆菌BL21(Plys)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经过超声波裂解和Ni柱纯化后,获得Sip上清重组蛋白.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蛋白Sip的原核表达效果及特异性.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1299 bp的Sip优化基因片段,构建的重组质粒pCzn1-Sip经双酶切获得2条分别约为4400 bp和1299 bp的片段.测序分析显示,优化后Sip基因的碱基序列与预期一致,氨基酸序列则优化前后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成功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D的Sip重组蛋白.蛋白免疫印迹显示优化后Sip重组蛋白具有无乳链球菌抗原反应原性.通过Ni柱纯化、BCA检测后发现,优化后Sip蛋白上清表达量约是优化前的4倍.同时,优化后的Sip重组蛋白对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表现出69.23%~74.35%的相对免疫保护率.这些结果表明,依据表达菌株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Sip蛋白,可有效提高其原核表达量,同时优化表达的Sip蛋白仍具有免疫原性.本研究为罗非鱼链球菌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和制备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蛋白;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