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叶面铁肥对浙江海涂地缺铁‘瓯柑’叶片及果实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浙江海涂地种植柑橘易出现缺铁的症状,筛选出适合海涂地条件下矫正‘瓯柑’缺铁失绿症的铁肥。【方法】采用叶面喷施法,对8 a(年)生‘瓯柑’树分别施用相同浓度的Fe SO4和3种自配铁肥EDTA-Fe、Vc-Fe、有机液-Fe,研究不同叶面铁肥对‘瓯柑’叶片和果实铁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浙江海涂地种植条件下,叶面喷施铁肥可显著增加‘瓯柑’叶片和果实中有效铁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3.9%~91.6%和28.7%~83.2%,其中以Vc-Fe肥效果最明显,叶片和果实分别比对照提高91.6%和83.2%,达到113.91 mg·kg~(-1)和11.38 mg·kg~(-1),叶片含量位列柑橘叶片诊断标准的适量水平。喷施铁肥可增加‘瓯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及总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1%~24.7%、6.8%~32.2%、4.7%~26.5%,其中Vc-Fe肥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24.7%、32.2%、26.5%。叶面喷施铁肥还可提高‘瓯柑’果实品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6%~11.6%和6.2%~13.4%,其中以有机液-Fe肥处理效果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10和0.93个百分点。【结论】本研究中Vc-Fe肥提高‘瓯柑’叶片和果实铁含量幅度最大,这与维生素C抑制铁离子氧化、延长二价铁的有效时间有关,有机液-Fe肥处理对于提高‘瓯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片复绿具有明显作用,其原因除了有机液-Fe肥中的铁元素外,还可能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促进叶片生长和吸收有关。此研究结果可为研发适合浙江海涂地条件的柑橘专用铁肥提供参考。


大黄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致腐表型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别大黄鱼腐败菌气单胞菌的致腐能力,采用生理生化和分子方法(16S r RNA)鉴定冷藏大黄鱼货架期终点不产H2S的菌株。分析菌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胞外酶活性、三甲胺(TMA)和生物胺形成的腐败表型,将菌株接种在灭菌鱼汁中测定其致腐能力。结果显示,分离株AE03和AE04在0~37°C及0~60的盐度下生长良好,在4和25°C条件下AE03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AE04菌株。2株细菌不产H2S,能还原氧化三甲胺(TMAO),分解尿素和液化明胶,氧化酶、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水解酶等都呈阳性,能利用葡萄糖。结合16S r RNA鉴定发现分离株AE03为杀鲑气单胞菌,AE04为软体动物气单胞菌。在体外培养中,2种气单胞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形成TMA和生物被膜,其中AE03菌株生成各指标的能力高于AE04菌株,同时AE03菌株还具有脂酶活性,产生生物胺,其中尸胺含量较高。气单胞菌AE03在灭菌鱼汁中产生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显著高于AE04。通过紫色杆菌CV026和根癌农杆菌A136 2种报告菌检测发现,2株气单胞菌是高丝氨酸内酯(AHLs)产生菌,其中AE03菌株产生的AHLs含量显著高于AE04菌株。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AE03为冷藏大黄鱼的强致腐菌,且能分泌高含量的AHLs,研究为从群体感应角度阐明气单胞菌的致腐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辣椒CMS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131BC5A与恢复系139D-21-3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10个单株的F2群体,采用CAPS、SSR及SCA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田间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表现型中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为3:1。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从F2可育群体和不育群体中各随机选取10株,构建可育和不育基因池。研究选用295对引物在亲本间进行多态性筛选,其中43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出多态。通过进一步分析43对引物在基因池间的多态性,筛选出Rf基因连锁标记14个。然后对F2群体的210个单株进行连锁分析,最后将恢复基因定位在SSR标记pep43和pep20之间,约3.9 c M(或498.6 kb)的区间内,与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 c M与2.6 c M。本研究为Rf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辣椒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辣椒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


衢州地区柑橘品种罐头加工适应性初探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罐头大部分采用温州蜜柑为原料,品种较为单一。试验选取9个柑橘主栽品种,从解剖性状(剥皮难易、分瓣难易、可食率、平均种子数、畸形瓣率、囊衣硬度)、理化性质(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总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制罐后感官评价(汤汁透明度、囊瓣整齐度、囊瓣质地、风味、苦味)等方面,研究这些品种的罐头加工适应性。结果表明,满头红、南香、山下红、无籽山下红、丽椪2号、尾张的解剖性状较适合进行柑橘罐头加工;无籽山下红、尾张、南香、丽椪2号、山下红制罐后感官评分较高,表明除温州蜜柑品系外,椪柑(丽椪2号)和杂柑(南香)也适合加工成柑橘罐头。
关键词: 衢州柑橘 柑橘罐头 加工适应性 解剖性状 感官评价


广义虫草类真菌来源的N~6‐(2‐羟乙基)腺苷的研究开发现状与思考
《菌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6-(2-羟乙基)腺苷(简称HEA)是虫草菌丝体中得到的第一个生物来源的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肾脏、镇静、镇痛和抗惊厥等多种功效,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HEA的菌株来源、生理功能、生物合成、提取纯化、化学合成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有关专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从种质资源入手拓宽HEA来源,优化HEA的提取纯化方法,并深入探究其生物合成途径,为HEA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 N6-(2-羟乙基)腺苷 菌株来源 合成 纯化


薏苡种子形态性状多样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薏苡是优质的药食兼用作物。本研究对我国36份薏苡种质的种子形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6份薏苡种质具有较高的形态性状多样性。不同薏苡种质的4个种子质量性状间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1个种子数量性状在不同薏苡种质间呈极显著差异。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43%~68.01%之间,种壳与外种皮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种仁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主成分分析将36份薏苡种质分为中部及南部栽培种质、北部栽培种质和野生种质3大类,3类种质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聚类分析将36份薏苡种质分为5大类群,即中部及南部栽培种质、北部栽培种质和3个类群野生种质。初步筛选出6份可能具有较高抗肿瘤活性的薏苡种质FJNJ、TJ-BK-1、TJ-BK-2、MY-BK-1、MY-BK-2和JYSD。


酢浆草和车轴草作为螟黄赤眼蜂田间蜜源植物的可行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蜜源植物可以有效提高节肢动物天敌的生物防治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在稻田田埂上种植蜜源植物(如芝麻)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然而由于芝麻种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筛选一些其他容易被接受、可替代的蜜源植物。三叶草,包括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白花三叶草)和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红花三叶草)都是多年生植物,花期长、易在田边栽培成活,是十分具有潜力的候选蜜源植物。在实验室考察了这2种三叶草花能否延长和提高鳞翅目害虫卵期天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寿命和寄生力,以及酢浆草花不同时间段花蜜含量及其花蜜成分,同时还观察了三叶草花的开闭情况。结果显示,酢浆草花能显著延长和提高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和寄生力,而车轴草花虽然也能延长和提高螟黄赤眼蜂寿命和寄生力,但和清水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车轴草花基本是全天开花,不闭合;酢浆草花白天开花,晚上20点之后基本全部闭合,中午至傍晚酢浆草花蜜含量最高。综上,酢浆草花蜜含量较高,可以显著提高寄生蜂的生态功能,同时酢浆草花仅在白天开放,不会作用于夜间活动的鳞翅目成虫,生态风险较低,是一种潜在的适合稻田系统的蜜源植物。


中国人群的2,4-滴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4-滴(2,4-D)是广泛使用的阔叶杂草除草剂,同时还是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部分水果的防腐保鲜剂。为全面评估中国人群的2,4-滴膳食暴露风险,文章采用点评估方法,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采自全国范围内的554批次蔬菜、1018批次水果和102批次粮食产品进行了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监测结果表明:2,4-滴的残留量总体很低(0.005~0.037 mg/kg),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樱桃(9.5%)、番茄(9.0%)、辣椒(6.2%)、芒果(4.1%)、柑橘(3.3%)、黄瓜(3.3%)和杨梅(2.3%),其中草莓、猕猴桃、葡萄、茄子、大豆、小麦和玉米中均为未检出。各类人群对2,4-滴的多来源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商(RQc)为1.2%~2.1%,其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商(RQa)为0.001 6%~0.29%,表明各类农产品中2,4-滴的急性与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非常低,远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尚未达到健康关注水平。
关键词: 2,4-滴 除草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残留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不同育苗基质对油橄榄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5种不同基质对油橄榄容器苗移栽成活率、新根数、苗高、基径、根长、新梢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质量和质量指数等10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园土和椰糠体积比3∶1混合而成的复合基质,油橄榄容器苗移栽成活率较高,幼苗梢、根、叶生长俱佳,质量指数优于其他处理,是1年生油橄榄容器育苗的理想基质;而纯椰糠基质酸性强,不利幼苗生长,不宜作为油橄榄容器育苗基质单独使用。在园土和椰糠体积比3∶1的复合基质中,1年生大棚油橄榄容器苗苗高可达76.2 cm,基径6.25 mm、新梢5.27个,基本符合壮苗标准。并且,苗高的生长存在"两快两慢"过程,春、秋两季快,夏、冬两季慢;基径增粗在整个生长期相对平缓,表现出前、后期较快,中期相对较慢的特点,在入秋后,当苗高达到一定高度时,新梢开始加快抽发速度。此外,该文章还探讨了油橄榄容器苗相关质量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稻纵卷叶螟对不同植物的产卵趋性与取食选择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田间除水稻之外还可取食多种禾本科植物并完成生活史,但在大发生年份该虫几乎只在水稻上发生。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在水稻及其他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取食趋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笼罩选择实验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玉米、稗草、狗尾草上的产卵与取食选择性以及取食经历对产卵、取食选择的影响。【结果】在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成虫在水稻叶片上的着卵量占总卵量的49.08%,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植物;幼虫取食水稻后发育历期为17.29 d,显著短于取食玉米和狗尾草,同时取食水稻后蛹重最重;幼虫期分别取食水稻和玉米的稻纵卷叶螟成虫对四种植物的产卵选择无变化,仍显著偏好选择水稻产卵;低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在几种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低龄期取食水稻的幼虫发育到3龄、4龄后对寄主的取食选择顺序为狗尾草>水稻、稗草>玉米;低龄期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到3龄、4龄后对寄主的取食选择为狗尾草>玉米>水稻、稗草。【结论】稻纵卷叶螟成虫显著偏好在水稻上产卵,产卵选择性不受幼虫取食经历影响,产卵选择性与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幼虫取食水稻的发育历期最短,蛹重最高。高龄幼虫显著偏好取食狗尾草,同时,低龄期的取食经历改变了高龄幼虫对水稻和玉米的取食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