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铁皮石斛无菌播种成苗体系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铁皮石斛种子为起始材料,研究了其原球茎萌发、壮苗、生根出苗环节中一些关键影响因子,建立了铁皮石斛种子快速成苗组培技术体系.研究发现,培养基中加入6-BA会抑制原球茎的发育,若整个培养阶段用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起始播种密度以8 000粒种子为宜,冻干香蕉粉对于种子的萌发是必需的,以5~10 g·L-1为宜;壮苗阶段,接种密度以100~120株·瓶-1为宜,培养基及光质对铁皮石斛壮苗影响远小于接种密度;生根阶段,利用3 000 K LED白光代替荧光灯照明,在不降低组培苗茎粗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组培苗株高,增加优质苗比例.研究结果还表明,冻干香蕉粉可完全代替剥皮香蕉作为有机添加物用于铁皮石斛组培苗的培养.整个培养过程中,培养温度(24±2)℃,种子萌发阶段光照时间10 h,光照强度25~30μmol·m-2·s-1;其余培养阶段均光照时间12 h,光照强度40μmol·m-2·s-1左右.


水稻草甘膦耐性浓度的筛选及其生理指标测定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耐草甘膦水稻新品种,本研究以5份辐射和化学诱变育成的耐草甘膦水稻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草甘膦耐性浓度筛选和抗性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对5份耐草甘膦水稻种质喷施不同浓度(1、2、3和4 g·L-1)的草甘膦,发现喷施4 g·L-1草甘膦可使敏感材料P1003全部死亡,能较好地区分草甘膦耐性和敏感材料;CA21是其中草甘膦耐性最强的水稻种质;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增加,CA21的莽草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和叶绿素含量则无显著变化,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显著增加;随着3 g·L-1草甘膦处理时间的延长,CA21的莽草酸含量无明显变化,MDA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GSTs活性显著增加。而敏感材料P1003,无论是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增加,或是随着3g·L-1草甘膦处理时间的延长,其莽草酸和MDA含量均明显增加,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GSTs活性则无明显变化。综上,CA21具有耐草甘膦的生理特性,可用于草甘膦耐性分子机制或育种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水稻耐草甘膦的分子机理及耐草甘膦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鸽UCP3基因克隆、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解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 3, UCP3)是线粒体内重要的转运蛋白,属于线粒体阴离子转运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哺乳动物UCP3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生热作用、活性氧生成、脂类代谢和胰岛素分泌等。目前,关于该基因在鸽(Columba livia)上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以白羽王鸽为研究对象,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UCP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UCP3蛋白结构域、氨基酸同源性等进行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UCP3基因在28日龄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ACE结果表明,鸽UCP3基因(GenBank No. KU166860.1)cDNA全长1 413 bp,包含75 bp的5'端非翻译区,414 bp的3'端非翻译区和924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共编码307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鸽UCP3蛋白具有3个完整的线粒体载体(mitochondrial carrier, Mito_carr)结构域。序列比对显示,鸽与其他鸟类的UCP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90%~93%),而与哺乳动物(72%~75%)、斑马鱼(Danio rerio)和爪蟾(Xenopus laevis)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70%和69%。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鸟类、哺乳动物、斑马鱼和两栖类的爪蟾分别形成一个分支,且在鸟类分支中,与鸽的聚类顺序较近的物种为鸭(Anas platyrhynchos),该结果与这些物种在生物学上的分类基本一致。qRT-PCR结果显示,UCP3 mRNA所检测的白羽王鸽多个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其中以肺组织的表达量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脾脏和肾脏的表达水平次之,肌肉和心脏组织中有少量表达,肝脏中的表达丰度最低。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禽类UCP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鸽 解偶联蛋白3基因(UCP3) 克隆 生物信息学 mRNA表达


复合植物提取物替代饲用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含石榴皮、艾叶、南五味子和吴茱萸)提取物替代饲用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1:选取8 kg、30日龄左右的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金霉素107 mg/kg+黄霉素40 mg/kg(对照)及0.05%、0.10%和0.20%的复合植物提取物,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试验期28 d。试验2:选取11 kg、40日龄左右的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3组,无抗组采用基础饲粮,另外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金霉素67 mg/kg+黄霉素20 mg/kg(抗生素组)和0.10%的复合植物提取物组,试验期35 d。试验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复合植物提取物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著变化(P>0.05),且0.10%的添加量具有较好的ADG,比对照组提高2.44%。试验2结果显示:与无抗组相比,0.10%的复合植物提取物可使仔猪ADG显著提高21.39%(P<0.05),使血清中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铜蓝蛋白(CER)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0.10%的复合植物提取物可使仔猪ADG显著提高15.07%(P<0.05),使血清中尿素氮(UN)、LDL-C和NO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0.10%的复合植物提取物可替代饲用抗生素(金霉素+黄霉素),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具有抗应激和抗氧化功能。
关键词: 复合植物提取物 断奶仔猪 抗生素 生长性能 血清指标


固氮施氏假单胞菌电子传递复合体rnf基因簇的功能鉴定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能量供应是限制生物固氮效率的重要因素,电子传递复合体是生物固氮过程中能量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分析表明,在联合固氮菌施氏假单胞菌A1501基因组中存在两套编码电子传递复合体rnf,分别为基因簇rnf1和rnf2,其中rnf1位于固氮基因岛上,rnf2基因簇位于核心基因组上。为了明确两套电子传递体在生物固氮过程中的功能,分别构建了rnf1和rnf2基因簇的突变株并测定了相关表型。结果发现,在基本培养基中两个基因簇的突变都不影响菌体生长,可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功能互补;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位于固氮基因岛中的rnf1基因簇缺失造成固氮酶活下降80%以上,而rnf2基因簇的缺失对酶活无显著影响。进一步采用启动子-lac Z融合表达策略探究了基因簇rnf1对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转录的影响,发现rnf1极性突变株中nif H的启动子转录活性仅为野生型的17.59%,推测rnf1缺失造成了固氮条件下能量产生匮乏,胞内碳氮比失衡,进而造成固氮系统表达受抑制。
关键词: 施氏假单胞菌A1501 电子传递链rnf 固氮酶活 固氮酶基因nifH


二化螟两种P450基因CYP4M38和CYP4M39的时空表达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色素P450在昆虫对外源物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昆虫重要的解毒酶系。CYP4家族是昆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中的重要分支,与昆虫的解毒代谢密切相关。为初步明确CYP4家族基因在二化螟中的表达信息,本文测定分析了二化螟两种P450基因CsCYP4M38和CsCYP4M39的序列同源性及时空表达谱,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CsCYP4M38与烟草天蛾MsCYP4M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高达56.86%;CsCYP4M39与烟草天蛾MsCYP4M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高达59.96%,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CsCYP4M38与CsCYP4M39属于CYP4家族,且分别与MsCYP4M2和MsCYP4M1进化距离较近;时空表达谱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性,CsCYP4M38在2龄幼虫、5龄幼虫及雌成虫内表达量相对较高,在1龄幼虫中表达量最低,CsCYP4M39在幼虫期表达量相对较高,且表达量随龄期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卵、蛹及成虫中表达量相对较低。CsCYP4M38和CsCYP4M39在脂肪体、中肠及表皮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且均在脂肪体内的表达量最高。明确基因表达谱是研究其功能的基础,CsCYP4M38和CsCYP4M39在不同阶段的表达量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说明这两种基因在二化螟不同发育历期中的功能不同,而两种基因均在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这可能与脂肪体是昆虫的主要的解毒代谢场所有关。
关键词: 二化螟 细胞色素P450 CsCYP4M38 CsCYP4M39 基因表达


桑椹菌核病防治用药适期调查和防治方案制定
《蚕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浙江省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发生与为害严重的问题,拟通过观察桑花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形态变化,划分接种感染时期及接种部位,调查感染率及病原侵染部位,据此确定病害的防治适期,并且通过田间防效试验确定2种常用防治药剂的用量和施药次数。在桑树开花及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人工接种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发现病原菌侵染桑花的起始时间是初花期,侵染部位是雌花柱头,被感染的桑花柱头完全伸展开,颜色呈乳白色或白色。在桑树开花的不同时期以2种常用防治药物供试,通过不同用药次数和不同用药浓度的组合试验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仍然是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有效药剂,2种药剂分别以质量浓度1 mg/L、1.5 mg/L的药液轮流施用3次(每次间隔7 d),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其中第1次施药在花穗形成后到初花期,此时大部分桑花柱头呈半圆形卷曲状、部分开始伸展,颜色介于浅绿色至乳白色之间,但尚未完全成熟。调查施药时间、施药次数和施药浓度对成熟桑椹的果实性状(果长、果横径、千克果实数量、单粒果实质量)影响不明显,而桑果产量则与感病率相关。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果桑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桑花柱头的形态辅助开花物候期来确定桑椹菌核病的防治适期,实施上述组合防治方案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防治适期 初花期 花柱头 药物防治


彗星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毒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测定遗传毒性的方法之一。彗星实验的关键点包括单细胞悬液的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成分与比例,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的浓度,电泳条件等。在典型应用领域,如蚯蚓、鱼、两栖动物、鼠和人的彗星实验很难找到标准实验方案。成功的彗星实验还需关注,实验设计时必须包括阳性对照,结果表述时必须有图为证,实验方案可能因物种或细胞而异。


城乡产业一体化视角下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与经验验证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兴绿色经济进入长周期大发展的新经济格局正在酝酿形成,我国即将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在这一新发展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山区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本文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从城乡内部产业一体化角度揭示了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并以浙江省安吉县发展经验为例对该形成机理进行了验证,以期揭示山区通过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驶入绿色跨越发展轨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我国其他类似后发地区走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关键词: 城乡产业一体化 山区 绿色跨越发展 形成机理 安吉


丽水市蔬菜与茶叶基地土壤肥力及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丽水市农业生产基地土壤质量情况,本研究以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子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市蔬菜和茶叶基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蔬菜与茶叶基地耕层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充足,但速效磷平均含量和p 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62mg·kg~(-1)、4.39和106 mg·kg~(-1)、3.77,土壤磷素均过量,且酸化严重。蔬菜基地全氮、速效钾以及土壤磷酸酶与脲酶活性均高于茶叶基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茶叶基地。2个基地土壤中Cd、Pb、Cr、Cu、Zn、Ni、As、Hg、六六六及滴滴涕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Cd和Pb为潜在污染因子,蔬菜和茶叶基地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57和0.42。2个基地灌溉水与肥料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蔬菜及茶叶样品重金属和农残超标率均为0。综上,丽水市蔬菜与茶叶基地环境整体处于清洁水平。本研究为土壤质量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