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浙江省马铃薯地方品种的鉴定评价与育种利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马铃薯小薯型地方品种‘小黄皮’和‘东仓种’进行全面鉴定评价与育种利用。结果表明:从生育期、开花习性、地上部植株和块茎特征特性、田间抗病性、品质性状等农艺性状来看,它们与‘米拉’表型基本一致;并对以它们为母本获得的杂交子代通过实生苗世代筛选评价,选留的229份杂交F1品系较好地遗传了母本薯形椭圆形、单株结薯数多及肉色黄的块茎特性,同时干物质含量≥20%的品系占比平均约为34%,蒸煮食味优的占40%以上。选留品系的蒸煮食味与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肉色关系呈微弱的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肉色呈微弱的负相关。筛选出的优异品系‘SM6114’和‘SM6-15’将以鲜食与全粉加工兼用为选育目标进行鉴定。‘SM6100’和‘M6135’等6个小薯型品系将以精品鲜食为选育目标进行鉴定。本研究结果将为地方品种真实性鉴定提供支持,为高效筛选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提供优异育种材料。


杨梅多酚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抑制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GEs)是美拉德(Maillard)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蛋白质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羰基反应形成的一类复杂物质的总称。较多研究表明植物多酚能够很好地抑制AGEs的形成。为了探究杨梅多酚抑制AGEs形成的能力并探讨其抑制机理,建立牛血清蛋白(BSA)-葡萄糖(Glucose)生成AGEs模拟反应体系。以纯度69.24%(DW)的杨梅多酚提取物(BP)为抑制剂,测定反应体系中荧光性AGEs和甲基乙二醛的变化,以及蛋白质羰基、巯基含量变化,·OH诱导生成的AGEs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杨梅多酚在BSA-Glucose模拟反应体系中对荧光性AGEs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效果优于氨基胍和维生素E(P<0.05),与茶多酚相当;杨梅多酚浓度越高对AGEs的抑制作用越强(P<0.05),当其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对荧光性AGEs的抑制率达97.6%。基于模拟体系中重要中间体甲基乙二醛的变化,蛋白质羰基和巯基含量的变化初步明确杨梅多酚对AGEs形成的抑制途径,即杨梅多酚通过清除模拟体系中的羟自由基、甲基乙二醛中间体,以及保护蛋白质巯基,抑制蛋白羰基化,减少蛋白质交联来阻断AGEs的形成。


利用DH和IF_2群体检测甘蓝型油菜株高相关性状QTL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以油菜品种Express、SWU07构建的包含261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234个株系的IF_2群体为材料,分析2年环境下株高及其相关性状QTL表明,在2个群体的各年份环境中总共检测到41个株高及其相关性状QTL,分布于甘蓝型油菜的13条染色体上,其中9个与株高相关的QTL,分布于A02、A09、C01、C02和C06连锁群,分别揭示了3.85%~13.34%的表型变异,15个与主花序长度相关的QTL,分布于A01、A02、A05、A08、A09、C01、C03和C05连锁群,分别揭示了3.82%~9.52%的表型变异;11个与第1分枝高度相关的QTL,分布于A01、A03、A09、C01和C03连锁群,分别揭示了4.01%~16.54%的表型变异;4个与分枝区段长相关的QTL,分布于甘蓝型油菜的A07、A09、C03和C04连锁群,揭示了4.79%~8.10%的表型变异;2个与平均节间长相关的QTL,分布于A07和C05连锁群,分别揭示了4.29%~6.04%的表型变异。其中5个QTL在不同年份环境或不同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这些QTL为油菜株高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干燥工艺对枇杷花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及其毒理学评价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不同干燥工艺对枇杷花茶感官品质(形态、香气、滋味和茶汤色泽)的影响;并对枇杷花样品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微波预处理,可以杀灭枇杷花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两种酶。在形态上,冷冻干燥的枇杷花茶最好;香气上以微波干燥420 W时最好;滋味也以冷冻干燥的最好。从综合评分看,冷冻干燥的枇杷花茶感官品质最好,微波干燥次之,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的感官评分差异不大。干燥方法对茶汤色泽L*、a*、b*的影响基本与感官评价指标一致。枇杷花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几种干燥方法中,以冷冻干燥的枇杷花茶品质最好,在其他干燥方法中,在微波420 W、真空50℃、热风80℃条件下品质相对较好,枇杷花属于无毒类原料。


移植不同饲料利用效率猪的粪便可定向改变伪无菌小鼠的生长性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将不同饲料利用效率猪的粪便移植至伪无菌小鼠,探讨其对受体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初步揭示其机制。方法使用36头28 kg左右的杜×长×大阉公猪进行42 d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并测算其饲料转化效率。实验结束时将36头猪根据饲料转化效率分为高、中、低3组,采集三组猪的新鲜粪便,通过灌胃移植到经广谱抗生素处理过的小鼠中,监测粪便移植后小鼠的生长性能变化。采用全收粪法测定饲料利用效率高、中、低三组猪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并采用16S rRNA V3-4可变区扩增测序对猪和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将不同饲料利用效率猪的粪便移植至广谱抗生素处理的伪无菌小鼠后,小鼠重现了猪的生长性能表型;在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方面,高饲料转化效率猪及其高生长性能的受体鼠,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高饲料利用效率猪的总能消化率(P=0.01)显著增加,产气短杆菌的丰度显著提高,且其粪便移植后受体小鼠的肠球菌和阿克曼氏菌丰度也显著高于低饲料利用效率的受体小鼠,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能量的高效利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移植不同饲料利用效率猪的粪便可定向改变伪无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长性能。高饲料利用效率猪的优势主要在于能量消化利用效率较高,肠道中与能量高效利用相关微生物丰度相对较高。
关键词: 饲料利用效率 粪菌移植 伪无菌小鼠 肠道微生物结构 能量消化率 猪


农药对健康及环境影响药迹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农药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利用可方便获取的农药有效成分特性数据资源,在综合考虑健康及环境影响评估的定量化、参数的代表性、测试方法的标准化、现有可获取数据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以及评估核算过程的便利性等要求基础上,构建了药迹模型及其指标体系。采用所建立的药迹模型可计算得到表征各种农药对健康和环境影响力的药迹指数,再结合农药用量数据,即可对不同时空尺度下农药使用产生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化的核算和比较。通过该模型对70种代表性农药进行核算,结果表明,药迹指数为0.002~111.348 PTU/kg,单次用量药迹为0.001~41.412 PTU/hm2,不同农药品种间差距很大。该药迹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药迹指数可用于农药危害性分类,药迹核算可用于农药减施成效评估,药迹限量可用于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制定等。
关键词: 农药减施 健康风险 环境风险 风险评估 药迹模型 药迹核算


盐胁迫对红叶石楠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Na Cl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和0.4%)对红叶石楠地上部鲜重、株高、叶片Na含量、K~+/Na~+、细胞膜透性、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及更高浓度的Na Cl处理下,红叶石楠生长受到抑制,叶片Na含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显著(P<0.05)增加,K~+/Na~+、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P<0.05)下降。盐胁迫造成红叶石楠叶片的H_2O_2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P<0.05)增加,0.4%Na Cl处理下,H_2O_2及MDA含量在新叶上的增幅分别为162%和128%,在老叶上的增幅分别为114%和33%。随着盐胁迫加剧,新叶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P<0.05)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花青素含量显著(P<0.05)下降。与之相反,老叶的SOD和CAT酶活显著(P<0.05)下降,而POD活性和花青素含量显著(P<0.05)上升。由此可见,花青素在抵御盐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叶片中的含量与CAT酶活性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S-雌马酚与人类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8 CSCD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年销量很大、市场普及率较高的保健品。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对延缓女性衰老和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有很好效果。但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能主要归功于其肠道代谢产物S-雌马酚。S-雌马酚是豆类食品在肠道内经特定微生物代谢后产生的一种高度稳定小分子,其与雌激素的结构和功能高度相似,能与β-雌激素(ER-β)受体结合。具有防治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多种雌素依赖性癌症的功能。到目前为止,雌马酚的功能及其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雌马酚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各类疾病的研究进展,展望雌马酚在各类疾病防治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短链氯化石蜡(SCCPs)和多环芳烃(PAHs)联合暴露对HepG2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污染物的低剂量、联合毒性效应已经成为毒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短链氯化石蜡(SCCPs)和多环芳烃(PAHs)都是典型的有机污染物且在人母乳和血液中都以较高的浓度水平存在。为探究PAHs和SCCPs的联合暴露毒性效应,选择了HepG2细胞作为受试模型,测定了PAHs、SCCPs和它们的混合物暴露后细胞增殖活性及抗氧化系统指标。结果表明,PAHs和SCCPs暴露都能引发ROS的产生,两者混合时更加剧了ROS的产生,表现为协同效应。另外,PAHs和SCCPs暴露都能引起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因此两者混合时共同抑制SOD酶活性,表现为协同效应。而PAHs引起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SCCPs则显著抑制CAT酶活性,两者联合暴露时CAT酶活性仍降低,但表现为拮抗效应。另外,PAHs和SCCPs暴露都引起谷胱甘肽(GSH)含量的轻微下降,只有SCCPs暴露引起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而两者联合暴露对GSH含量和MDA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拮抗效应。表明不管是PAHs和SCCPs单独暴露还是联合暴露都能够干扰HepG2细胞内部的抗氧化系统,破坏抗氧化系统和自由基之间的平衡,使细胞氧化性损伤,甚至造成细胞凋亡。
关键词: SCCPs PAHs HepG2细胞 抗氧化系统 联合暴露


土壤中单一及复合抗生素的降解及微生物响应
《中国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LC-MS/MS、Micro RESPTM等技术,对比了磺胺二甲嘧啶(SM2)和强力霉素(DOX)在单一和共存条件下,在青紫泥和小粉土中的短期降解及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结果表明,单一条件下,小粉土中SM2和DOX的3d和7d降解率总体高于青紫泥,SM2和DOX共存条件下可对土壤中二者的短期降解产生一定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在小粉土中更为明显.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与其赋存时间及土壤类型有关.在供试浓度10~20mg/kg下,SM2和DOX在单一和复合条件下总体是促进土壤微生物代谢,但影响随赋存时间增加而减弱.青紫泥中,SM2和DOX共存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高于二者单一存在,且青紫泥中DOX浓度与土壤代谢活性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小粉土中无类似的现象,但SM2与DOX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总体源于DOX的作用.
关键词: 青紫泥 小粉土 磺胺二甲嘧啶 强力霉素 降解 土壤微生物 MicroRESP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