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在海南性状表达差异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份玉米标准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指南》的赋值,通过符合系数分析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在海南性状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标准品种、不同性状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的差异程度不同。黄C、黄早四两个品种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的差异较大;U8112、丹340、吉833、掖107、早49、掖单4号6个品种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基本一致,U8112和掖107不宜作为抽丝期性状的标准品种。雄穗最低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叶片宽度两个性状在海南的表达结果与《指南》赋值的差异较大;散粉期、抽丝期、雄穗一级侧枝数目、雄穗侧枝长度、植株高度(自交系)、果穗长度(自交系)、果穗直径(自交系)、果穗穗行数(自交系)8个性状在海南的表达结果与《指南》赋值基本相符。掖478不宜作为散粉期性状的标准品种,铁7922不宜作为植株高度性状的标准品种。

关键词: 玉米 标准品种 DUS测试 符合系数 差异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果实脱落特性参数与果柄分离力的相关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反季节龙眼采前落果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反季节龙眼产业的发展。而果柄分离力可以反映果实离层活动的状况,成为果实脱落进程的重要指标,但未见在龙眼上使用的报道。本研究以DS2-1000 gf和DS2-5000 gf型推拉力仪检测果柄分离力,并分析果实脱落过程中各项生理特性参数,旨在弄清龙眼果实脱落过程中果柄分离力与果实碳水化合物、呼吸速率和离层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数据表明反季节龙眼果实脱落过程中,果柄分离力的变化范围为0~3000 gf,且果柄分离力低于1000 gf会导致果实呈现脱落趋势;落果率与果柄分离力呈现显著负相关性(r=–0.984,P=0.000);果实总糖和淀粉含量与果柄分离力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P=0.005)和0.952(P=0.003);果柄呼吸耗氧速率与果柄分离力呈负相关性(r=–0.807,P=0.099);果柄离层纤维素酶和β-甘露聚糖酶活性也与果柄分离力呈显著分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P=0.019)和–0.954(P=0.002)。结果表明反季节龙眼果实脱落进程可用果柄分离力的变化体现,果实脱落进程伴随着果柄分离力的不断降低,与果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脱落的发生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关系密切,而高的果实呼吸消耗,可能加快果实脱落进程。

关键词: 龙眼 果柄分离力 果实 脱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成龄树经预割诱导后次生乳管分化的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西橡胶树树干中次生乳管列的多少与胶乳产量密切正相关,而割胶伤害能诱导次生乳管分化.分析不同魏克汉种质成龄树在预割伤害后树皮次生乳管的分化,不仅为不同种质鉴定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成龄大树割胶后次生乳管分化能力提供预测.采用碘-溴染色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种质材料新分化的次生乳管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110份魏克汉种质预割后新分化的次生乳管列数不同,具有明显的种质特征.根据分化次生乳管列数的多少,将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级别由低到高分为1、2、3、4级.在110份种质中,对应1级32份、2级49份、3级24份和4级5份的种质,所占比例分别为29.09%、44.55%、21.82%和4.55%,可见,分化能力强的种质占比较低,大部分种质为2级乳管分化.国外直接引种和国内自主选育的种质在预割诱导分化能力上也存在差异.在110份种质中,国外引种58份种质中对应分化能力1、2、3、4级的种质占比分别为29.31%、44.83%、22.41%以及3.45%;国内选育的52份种质中对应1、2、3、4级的种质占比分别为28.85%、44.23%、21.15%和5.77%;可见,国内选育种质受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能力优于国外引种的种质,尤其是4级分化能力的种质比例明显高于国外引种的种质.不同系列来源的种质乳管分化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国外PB、RRIM和RRIC系列和国内的大岭、海垦和大丰系列表现出较强的乳管分化能力.比较分析2个杂交组合后代的乳管分化情况发现,PB86×PR107的4份子代中次生乳管有3份为3级,1份为4级,后代表现出较强的乳管分化能力;而RRIM600×PR107的6份子代中1级2份,2级2份,3级2份,可见其后代乳管分化能力略差.PB86和PR107后代的乳管分化表现出较强的双超亲现象,可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通过预割判断乳管分化能力不仅为魏克汉种质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也为橡胶树高产育种以及早熟、晚熟品种的早期预测提供有效指标.

关键词: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预割;次生乳管分化;早期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猎物及密度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猎物及密度下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与拉戈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Muma)的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为其协同应用控制橡胶树害螨提供依据。在室温27±1℃、湿度75%±5%、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以六点始叶螨Eotetranvchus sexmaculatus(Riley)、比哈小爪螨Oligonychus biharen(Hirst)和东方真叶螨Eutetranychus orientalis(klein)为集团外猎物,观察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对集团内和集团外猎物的捕食选择行为,以及不同集团外猎物密度下两种捕食螨对同种和异种捕食螨的捕食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对异种个体及集团外不同猎物的捕食偏好性及捕食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巴氏新小绥螨偏好取食集团外猎物,异种捕食螨拉戈钝绥螨残存率达到80.00%以上;拉戈钝绥螨偏好取食集团外猎物六点始叶螨和比哈小爪螨,而当东方真叶螨存在时,其更偏好取食异种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残存率为26.67%);发生集团内捕食时,拉戈钝绥螨为集团内捕食者,而巴氏新小绥螨为集团内猎物。集团外猎物密度可显著影响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相残作用,尤以猎物六点始叶螨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东方真叶螨对拉戈钝绥螨影响最为明显,其充足时比无猎物时捕食量分别下降了68.85%和62.90%。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分别以比哈小爪螨和六点始叶螨的影响最大,猎物充足时比无猎物时捕食量下降了80.00%和69.44%,但拉戈钝绥螨在以东方真叶螨为猎物时集团内捕食受猎物密度影响较小,猎物充足时取食量与猎物不足时接近,比无猎物时捕食量只下降20.83%。集团外猎物六点始叶螨、比哈小爪螨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表现为偏好选择集团外猎物,密度增加对两种植绥螨的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东方真叶螨充足与否,拉戈钝绥螨对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作用影响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拉戈钝绥螨 捕食偏好性 捕食量 猎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粉及制品中高灵敏度AFB1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原理,建立高灵敏度的直接竞争法检测木薯粉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为木薯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对AFB1抗原结构改造、免疫和细胞融合等过程获得抗原抗体,建立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并进行木薯粉及其制品样本的实例验证。【结果】制备的AFB1抗原和抗体,其抗体亚型均为IgG1,灵敏度最高的3F2细胞株产生的抗体对黄曲霉毒素G1、G2和B2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1.4%、1.9%和8.8%,且对其他毒素类无交叉反应,建立的ELISA线性区间为0.02~0.48μg/kg,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47μg/kg,标准方程为y=-3.074x-4.3066(R2=0.9978)。以35%甲醇水溶液作为标准品稀释液,木薯食品原料用70%甲醇水溶液加0.2 g NaCl作为提取液,含油脂的木薯糕点用70%甲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液,所有样本均为10倍稀释,检测限0.2~4.8μg/kg,样品添加回收率81.5%~120.0%,变异系数均小于8.5%。应用验证试验表明,自建ELISA试剂盒对96份样本检出19份阳性样本,购买试剂盒检出7份阳性,大于2.0μg/kg的样本检测结果完全符合,自建ELISA试剂盒方法灵敏度优于购买的ELISA试剂盒。【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直接竞争ELISA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广泛应用于木薯粉及其制品样本中AFB1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快速检测 酶联免疫分析 木薯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SPS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是调控蔗糖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SPS受SPS基因家族编码。本研究基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3个香蕉SPS基因,分布在4、6、9号染色体上,命名为MaSPS1~MaSPS3基因,其蛋白氨基酸数目在1 043~1 061 aa之间,分子量介于116.36~118.89 kD之间,理论等电点在5.86~6.33之间,均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都不存在信号肽,蛋白二级结构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Ma SPS1和MaSPS2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而MaSPS3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区。3个MaSPS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分别为13~14和12~13。3个MaSPS蛋白均有10个相同基序,且都具有糖基转移酶结构域、蔗糖合成酶结构域和蔗糖-6-磷酸磷酸水解酶等3个保守区域。进化树分析发现MaSPS1和Ma SPS3聚类到A亚家族,MaSPS2被聚类到C亚家族。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MaSPS基因的功能及调控香蕉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代谢奠定基础。

关键词: 香蕉 蔗糖磷酸合成酶 基因家族 系统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7个产区火龙果的农药残留情况,并进行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为火龙果生产上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依据。对7个产区抽取的175份火龙果样品进行113种农药残留检测与分析,并对检出的农药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评估、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评估。72份样品检出农药残留(占41.14%),2份样品(1.1%)氧乐果残留值高于我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检出的28种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范围为0.003%~7.013%,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范围为0.037%~25.77%。不同年龄人群通过食用火龙果摄入的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火龙果的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但氧乐果残留超过限量值,在火龙果生产和监管中应重点关注。

关键词: 火龙果 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不同生物益生菌对木薯块根青贮品质和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华南9号鲜木薯(Manihot esculenta)块根为材料,设4个处理组,试验组分别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C1)、高效复合菌酶制剂(C2)和生物饲料发酵剂(C3),对照组(CK)添加等体积蒸馏水,充分混合后密闭发酵30?d开封测定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旨在探究添加不同生物益生菌对木薯块根的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益生菌后,各处理组的干物质和乳酸含量显著提升(P??0.05);C2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CK组(P??C1?>?C2.

关键词: 木薯块根;菌剂;生物发酵;发酵品质;细菌;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ScTDT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甘蔗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ScTDT),并分析其在甘蔗不同组织及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及抵抗铝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ScTD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根、茎和叶)及在铝胁迫(0、10和20μmol/L20Al3+)下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获得的ScTDT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62320bp,编码54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量57.3420kD,理论等电点(pI)5.77,为不稳定的疏水蛋白,可能定位于质膜、液泡和/或高尔基体,其氨基酸序列与高粱(XP002460443.1)、水稻(XP015612609.1)和玉米(PWZ04635.1)的TDT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中与高粱的TDT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6.30%,说明ScTDT与高粱TDT的亲缘关系最近。ScTDT基因在甘蔗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但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叶(P<0.05,下同)。在铝胁迫处理下,3个甘蔗品种(ROC22、柳城05-136和中糖1202)的根中ScTDT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0μmol/L20Al3+)均显著升高,尤其是柳城05-136和中糖1202随着营养液中Al3+浓度增加,ScTDT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升高趋势,说明高浓度Al3+胁迫更能诱导ScTDT基因高效表达。3个甘蔗品种中,以中糖1202的ScTDT基因表达量变化最大,柳城05-136次之,以ROC22的变化最小。【结论】克隆获得的ScTDT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高效表达可能与甘蔗抵抗铝胁迫相关,即植株通过上调根中ScTDT基因表达,从而加快液泡中苹果酸的释放,促使苹果酸从根中分泌到土壤与Al3+反应,从而减少铝毒害,表明ScTDT基因可能参与甘蔗抵抗铝胁迫,且不同甘蔗品种的抗铝胁迫能力有所不同。

关键词: 甘蔗 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TDT) 基因克隆 组织 铝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γ射线和电子束对红棕象甲雄虫的不育效应

生物安全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棕象甲在我国的危险性和潜在风险性日益突出,应用辐照不育技术控制该虫是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筛选对红棕象甲雄成虫的射线最佳辐照剂量,为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并分析2种射线不同辐照剂量60 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红棕象甲雄成虫对红棕象甲产卵量、卵孵化率、寿命的影响.[结果]处理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都随2种射线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电子束剂量为100、150、200和250 Gy以及60 Coγ射线剂量为100、140、180 Gy时,卵孵化率为0.对2种辐照射线进行对比,当雌:雄:辐照雄虫为1:1:6时,1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较好,雌雄交配后卵的孵化率仅为2.44%.[结论]实际应用中应选择剂量100 Gy60 Coγ射线辐照为宜.

关键词: 红棕象甲;60 Coγ射线;电子束;不育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