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完整稳性对远洋围网渔船船型设计的影响
《船舶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完整稳性衡准对某新型远洋围网渔船船型设计的影响,提高远洋围网渔船方案设计初期的决策效率,以20 m、30 m、40 m级等3条同类型不同尺度范围的远洋围网渔船为样本库,利用NAPA软件进行船型仿射变换生成系列新船型,并对新船型进行完整稳性校核计算,分析船长、型宽型深比、立方数和鱼舱容积系数等船型参数的变化对船舶完整稳性的影响趋势.建立以完整稳性衡准限值要求为约束条件的新型远洋围网渔船船型要素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实例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了新型远洋围网渔船方案设计初期快捷有效的决策方法,为远洋渔船船型设计研发和渔船安全理论的研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基于UPLC-QTOF MS的鱼类鳃靶器官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
《分析测试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鱼类鳃靶器官代谢组学研究缺乏准确高效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 MS)的分析方法.以图谱总峰面积、代谢物数目、相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以及葡萄糖、L-亮氨酸、柠檬酸等6种代表性内源代谢物的响应值为指标,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鳃组织中代谢物提取覆盖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入样品-试剂比(mg:μL)为1:16的预冷甲醇-水(4:1)低温研磨,并在-20℃下低温静置30 min后离心提取的方法时,鳃组织样本可获得最佳的提取效果.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色谱、质谱参数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代谢物的分离效果和信号强度,并利用质量控制(QC)样品进行了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仪器精密度、方法精密度和样品稳定性,6种不同极性代表性代谢物的相对峰面积RSD均小于10%,可以满足鱼类鳃靶器官代谢组学研究的要求.研究结果为鱼类鳃靶器官的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样品前处理 鱼类 鳃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南海北部沿岸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分类学多样性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群落稳定性分析的基础。采用2014—2017年在南海北部沿岸7处海域的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分类学相异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分类学多样性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 7处海域共出现鱼类1 105种,以珠江口最多(958种),南澳岛最少(94种);2)研究海域可划分为2个类群:类群Ⅰ为雷州湾、珠江口、大亚湾,分类学多样性水平高;类群Ⅱ为陵水湾、南澳岛、海陵湾和防城港,多样性较低;3)总体平均分类差异指数(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变化幅度较小(54.3~61.04),随纬度的增加而变大,但趋势不明显;4)陵水湾、海陵湾和防城港的△+均落在漏斗外。综上,在较大尺度上,研究海域鱼类物种热带-亚热带特征明显,△+总体呈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趋势;陵水湾、海陵湾和防城港有生境退化的迹象,因此定期进行渔业监测研究十分必要。


不同生长阶段花鲈生长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生长阶段对体质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生长性状,为开展花鲈选育工作时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筛选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外池塘养殖模式对花鲈(平均体质量12.29~599.33 g)开展为期250 d的养殖试验,每隔50 d随机采样测量其表型性状,包括体质量、全长、体长、眼径、头高、头长、上颌长、躯干长、尾鳍长、体高、尾长、尾柄高和吻长,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在测定的13项花鲈表型性状中,除吻长外,其余性状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其中,花鲈的体质量从12.29±2.87 g增长至599.33±116.50 g,体长由86.73±7.75 mm增长至328.12±21.10 mm.花鲈体质量和体长的变异系数波动变化均不明显,分别为19.44%~24.74%和6.43%~9.09%.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生长性状分别是:养殖第1 d为全长;养殖第50 d为体长、头高和吻长;养殖第100 d为体长和体高;养殖第150 d为体长、眼径、上颌长和体高;养殖第200 d为体长、躯干长和体高;养殖第250 d为体长和头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第1 d以全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894);养殖第50 d、第100 d、第150 d和第250 d均以体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531、0.663、0.403和0.686;养殖第200 d则以体高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1).[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生长性状也各不相同.花鲈平均体质量为12.29 g时全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平均体质量在70.25~599.33 g时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花鲈的体质量还与其体高和头高有相关性.因此,在花鲈选育过程中建议以体长为主要选育性状,同时辅以体高、全长和头高.
关键词: 花鲈;生长性状;体质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方程


牡蛎诺如病毒受体合成基因类FUT10的克隆与组织表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 克隆太平洋牡蛎类FUT10基因的cDNA序列,探究类FUT10 mRNA在牡蛎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基于同源比对方法,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完整的类FUT10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其组织分布.结果 类FUT10基因cDNA长度为2291 bp,含有111 bp的5'非翻译区、1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及779 bp的3'非翻译区.基因进化树显示类FUT10与FUT10家族较相似.类FUT10 mRNA在太平洋牡蛎的肝胰腺中表达量高于鳃等组织.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牡蛎类FUT10基因,证实其在牡蛎肝胰腺中有显著表达,推测牡蛎很可能具有与人类相似的Ⅱ型类Lewis血型抗原合成路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牡蛎富集诺如病毒的分子机制、探索诺如病毒的食源性防控策略提供基础.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类FUT10基因;组织血型抗原;克隆;组织表达


17.3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
《沉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AMS14C测年、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等指标分析,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南部OKT-3孔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结果显示,OKT-3孔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陆源有机质,以及海洋自生有机质组成。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晚期(17.3~4 ka B.P.),中国大陆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下降,中国台湾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上升,表明海平面变化、黑潮变动是该阶段有机质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4~1.5 ka期间,陆源有机质供给变化趋势与黑潮变动不一致,表明该时期陆源输入非黑潮单一控制,还可能受季风降雨等变化影响。值得注意的是,OKT-3孔海源有机质贡献在B-A和PB时期高、YD时期低,与北太平洋地区的生产力变化相似,反映了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对海水表层生产力的控制作用,NPIW是连通冲绳海槽与北太平洋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 海源有机质 陆源有机质 北太平洋中层水 冲绳海槽 末次冰消期


海洋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寡糖是具有2~1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或含分支链的糖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还具有甜味剂功能和特性,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相较于多糖,寡糖还具有生物活性强、利于机体吸收等优点.近年来,海洋来源的寡糖被证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凝血和提高免疫力等,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和水产等领域.本文介绍了4种主要的海洋寡糖,包括几丁寡糖/壳寡糖、褐藻胶寡糖、琼胶寡糖和卡拉胶寡糖,简述其来源、结构特征、各种生物活性及应用,以期为海洋多糖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及海洋寡糖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寡糖 几丁寡糖/壳寡糖 褐藻胶寡糖 卡拉胶寡糖 琼胶寡糖


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南极磷虾致敏问题,从南极磷虾中筛选、鉴定、分离纯化其主要过敏原,并对过敏原的性质进行研究,实验通过缓冲盐溶液提取南极磷虾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WB)筛选南极磷虾过敏原;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过敏蛋白;通过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过敏原;采用SDS-PAGE及WB分析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耐热性及对模拟胃肠液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肌浆蛋白(SP)和肌原纤维蛋白(MF)电泳条带丰富且分子量范围广.南极磷虾蛋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能发生免疫反应,其中至少有4个蛋白条带发生了阳性反应;免疫反应最强烈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5 ku,能够被所有的患者血清识别,经液质联用鉴定此过敏蛋白为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TM).硫酸铵分级盐析纯化TM的最佳饱和度为50%;分离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TM,其等电点为4.4,热稳定性好,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TM随着模拟胃液消化时间的延长,主条带分子量逐渐降低,最后稳定在33 ku左右,并且分子量为15和12 ku的降解片段含量逐渐增多且稳定存在;这些降解条带仍然能与过敏患者血清发生较强的免疫反应.随着模拟肠液消化时间的延长,TM原始片段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最后完全降解成分子量更小的多肽;TM经肠液消化后其降解产物免疫活性大大降低.研究表明,南极磷虾中存在过敏原,TM是其最主要的过敏原,且具有免疫反应性.TM还具备了过敏原的一般特性,比如耐高温、耐胃蛋白酶消化、对胰蛋白酶消化部分稳定.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南极磷虾潜在致敏问题的预警和防控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南极磷虾加工利用及过敏原消减技术构建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南极磷虾;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M);分离纯化;免疫反应性;消化稳定性


一种小球藻室外塘口规模化培养方法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小球藻是一种普生性单细胞真核微藻,生长繁殖迅速、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光合作用产出率为高等植物的10倍以上,被誉为“罐装的太阳”。小球藻体内富含高达总体重58%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等(黄燕娟等,2013),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无残饵污染,是高效、天然、健康的鱼、虾、蟹、贝类幼体优质的开口饵料,也是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成体的食物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