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湿地净化氮、磷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2
摘要:人工湿地技术通过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三重协同作用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因其净水效率高、费用低、管理方便等优点受到日益关注。本文在介绍人工湿地净水技术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人工湿地中氮、磷的迁移转化机理、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人工湿地在水产养殖外排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今后人工湿地技术脱氮除磷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人工湿地技术在水污染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珠江中下游鳡鱼苗的发生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通过鳡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7月,占鱼苗总量的0.29%。鳡鱼苗发育至眼黑期至卵黄吸尽期,体全长(8.89±0.25)mm。鳡鱼苗密度和鱼苗总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表现为晚上密度一般高于白天。鳡鱼苗密度与水温、上游干支流的径流量、水位的相关分析和交互协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鳡鱼苗密度与官良水文站的径流量和水位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n=126),罗定江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鳡鱼苗发生的主要河流之一。推测罗定江下游、罗定江口至梧州江段可能为珠江中下游鳡鱼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区域,该区域鱼产卵规模占珠江中下游鳡鱼苗总量的41.4%。


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和生产方式转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水产技术需求主体的角度,研究了在以小规模、家庭化经营为主的生产模式下,现有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推广成本高,技术外溢性严重影响主体需求,渔户自组织提供技术服务遭遇阻碍等问题。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对我国渔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形成了严重阻碍,转变渔业生产方式,推进企业化经营成为水产转型的重要选择。


维生素A对草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VA对草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草鱼饲料中VA适宜的添加量。【方法】采用酪蛋白和脱脂豆粕为蛋白源、白糊精为糖源、玉米胚芽油和大豆油为脂肪源的半纯化饲料作为基础饲料,配制VA水平为0(对照组),810,1 620,2 520,3 224,3 980,7 950,16 386IU/kg的8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0.79±0.52)g的草鱼12周,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试验结束后测算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鱼体营养成分以及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等指标。【结果】对照组的草鱼幼鱼,在试验后期有8.33%出现眼球突出、尾鳍充血的症状,添加VA试验组的草鱼未出现类似症状;饲料中VA含量在0~1 620IU/kg时,体质量增长率随饲料中VA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饲料中VA含量>7 950IU/kg时,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与体质量增长率类似,而饲料系数变化趋势与体质量增长率相反;VA对草鱼成活率和全鱼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中缺乏VA会显著降低血清中ALP的活性,同时显著提高GPT和GOT的活性(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缺乏VA会引起草鱼幼鱼眼球突出、尾鳍充血和肝功能异常,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A会促进草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但过量的VA会降低草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对草鱼体质量增长率与饲料中VA含量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可知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VA的需要量为1 653IU/kg,同时建议饲料中VA含量不宜超过7 950IU/kg。


不同温度下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肝脏游离脂肪酸、血清生化及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初始体重为(5.51±0.05)g松浦镜鲤幼鱼756尾,随机分成12组,分别在16、23、30℃温度水平下投喂5%、8%、11%和15%脂肪水平饲料,研究不同温度下脂肪水平对镜鲤肝脏游离脂肪酸、血清生化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3℃时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镜鲤肝脏游离脂肪酸(FFA)显著升高(P<0.05),30℃时15%脂肪组显著高于其他脂肪组;血清生化指标在各温度水平下变化各不相同,在16℃时,镜鲤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和血糖(GLU)浓度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15%脂肪组血清ALT、AST、TG和CHOL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3℃时血清中TP、白蛋白(ALB)、GLB、ALT、AST、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浓度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而30℃时只有ALT和AST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ALT浓度11%和15%脂肪水平显著高于5%和8%脂肪组(P<0.05),AST 15%脂肪组显著高于5%和8%脂肪组(P<0.05);其他指标在各脂肪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切片分析显示,各温度下随着脂肪水平增加镜鲤肝细胞相继出现排列不规则、空泡化、细胞核偏移和肿胀等营养性脂肪肝症状,16℃时表现较明显。16℃时饲料脂肪水平超过8%,23℃和30℃时饲料脂肪水平超过11%时对其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并易导致镜鲤幼鱼产生营养性脂肪肝症状。
关键词: 松浦镜鲤 温度 脂肪 游离脂肪酸 血清生化 组织病理


基于线粒体COⅢ基因分析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线粒体DNA的COⅢ基因序列对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贝类厚壳贻贝3个养殖群体(温州、宁德、福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由PCR扩增获得23个体的COⅢ基因787bp的部分序列,其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23个个体共检出21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7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104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8.534,三个群体均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Fst)表明,福州群体与宁德群体和温州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而宁德群体和温州群体间无遗传分化。


海州湾南部海域不同季节虾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
《海洋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9月和12月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十足目虾类的数量和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且探讨了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以上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虾类资源量最高,9月最低,12月较9月有所回升,分别以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日本鼓虾等为主要优势种。5月和9月虾类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西北外侧和东南水域较低,南面沿岸较均匀,东部和中部出现最高值;12月北面和南面近岸资源量较低,其他水域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东部水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海州湾虾类资源量与底盐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他水文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此外,优势种生态习性、赤潮和径流等是影响海州湾虾类数量和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南海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COⅠ和Cytb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hexodon)、裴氏金线鱼(N.peronii)及红金线鱼(N.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最小,COⅠ基因片段中为分别0.25%和0.003,Cyt b基因片段中为0和0,两者亲缘关系非常近;几种金线鱼之间尚未达到属的水平,裴氏金线鱼仍属于金线鱼属;两目的片段的NJ系统树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在一起聚为一支,而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发育分支;红棘金线鱼和日本金线鱼是最新分化种,金线鱼则是最早分化种;几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约在中更新世时期。比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旨在为金线鱼属鱼类分类提供依据,进而对鱼类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 金线鱼属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 细胞色素b基因 序列差异 南海


凡纳滨对虾在半集约化土池养殖模式下的生长特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这是进行对虾高效养殖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探明半集约化土池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特性,2009年5~8月,在广东省电白县的滩涂土池半集约化养殖区,对两个半集约化养殖土池(P1、P2)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参数(全长、体长和体重)进行了养殖全过程的采样测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土池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的体长(L)与体重(W)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分别为(P1)W=0.016 L2.8935(R2=0.989,P<0.01)、(P2)W=0.0127 L3.0292(R2=0.9911,P<0.01);其生长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24 d和128 d;(2)对虾全长(QL)和体长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分别为(P1)QL=0.8319 L+0.2577(R2=0.9997)、(P2)QL=0.8679 L-0.0434(R2=0.9977);(3)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P1)Lt=17.6955(1-e-0.0095(t-12.2421))、Wt=65.2846(1-e-0.0095(t-12.2421))2.8935,(P2)Lt=16.8567(1-e-0.0104(t-21.1781))、Wt=66.0607(1-e-0.0104(t-21.1781))3.0292。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半集约化养殖 土池 生长特性 von Bertallanffy方程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水边线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海岸带是人类活动最活跃和开发利用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快速而准确地监测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于海岸带及近岸海域使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大尺度、全天候、快速、高频度动态观测和低成本等突出优势。综述了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的瞬时水边线自动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阈值分割法、边缘检测法、数学形态学法、神经网络分类、小波变换法、分形理论法等方法自动提取瞬时水边线,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探讨了水边线提取技术研究在近海水产养殖增殖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