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滴灌施肥中施氮量对两年蔬菜产量、氮素平衡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滴灌施肥中传统施氮和减氮的处理对宁夏引黄灌区温棚两年蔬菜的产量、氮素平衡和硝态氮累积及淋洗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04~2006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番茄-番茄-黄瓜-番茄四茬蔬菜为材料,研究滴灌施肥中的传统施氮和减氮两处理对宁夏引黄灌区温棚两年蔬菜的产量、氮素平衡和硝态氮累积及淋洗状况的影响。【结果】在前两茬传统施氮与增(减)氮两处理,对番茄的产量与吸氮量影响不大,在第三、四茬随着施氮量的下调,蔬菜果实产量、总吸氮量受到影响,第4茬番茄产量比第1茬下降了48.7~72.3t·ha-1;不同施氮处理会造成对当季蔬菜收获后土壤表层0~30cmNO3--N累积量高,在第4茬番茄收获后,在表层NO3--N累积量比第1茬下降了91.1%~92.2%,同时造成下茬蔬菜收获后土壤NO3--N累积量向下层运移,第2茬冬春茬番茄收获后,在60~90cm土层NO3--N累积量比第1茬增加了105.4%~137.3%,在第3茬秋冬茬黄瓜收获后,90~120cm土层NO3--N累积量比第1茬增加了4.8%~30.8%,而120cm以下土层NO3--N累积变化不大;连续种植四茬蔬菜,有机肥也有向下淋失的可能。第4茬番茄收获后,在有机肥处理和有机肥后效处理中60~90cm土层的NO3--N累积量比第2茬高22.7%;在黄瓜-番茄种植体系下,滴灌量及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对土壤溶液NO3--N含量有直接影响,表层土壤溶液中NO3--N有不断向下层淋洗的趋势,施氮量高的处理表现的更为明显;四茬蔬菜整个种植体系下氮素平衡,在氮素的总输入项中,以施氮量和灌溉水为主,总输入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输出项中以Nmin残留为主。【结论】在当地设施蔬菜滴灌施肥条件下,传统施氮量800kg·ha-1过高并没有使当季蔬菜增产,造成当季蔬菜收获后土壤表层0~30cmNO3--N累积量高,并对下茬蔬菜收获后有向下淋失的趋势影响,因此采取减量施氮是切实可行的。在有机肥和磷钾肥配施基础上,秋冬茬番茄氮肥推荐施用量在100~150kg·ha-1、冬春茬番茄推荐施氮量在250~300kg·ha-1、秋冬茬黄瓜氮肥推荐施用量在400~450kg·ha-1。

关键词: 番茄 黄瓜 滴灌 NO_3~--N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氮磷钾肥用量数学模型及优化模式的研究

土壤通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彭阳县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黑垆土,土壤质地为中壤土的水浇地上设置3因素5水平最优设计田间试验,结果获得了玉米生产的数学模型为:y=10666.2069+1071.7897χ1+252.5485χ2+74.6425χ3-499.4048χ21+99.1462χ22-67.968χ33+6.7218χ1χ2-15.0466χ1χ3-6.0357χ2χ3,对模型多目标解析,确定了农艺措施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大小,模拟计算出玉米最大施肥量的农业措施为:χ1=1.05698,χ2=-1.29454,χ3=0.48958即施纯N293.3 kg hm-2,施纯P2O560.85 kg hm-2,纯K2O为140.5 kg hm-2,产量为11087 kg hm-2,最佳施肥量的农业措施为:χ1=1.0611,χ2=-1.2921,χ3=0.2445即施纯N293.6 kg hm-2,施纯P2O561.03 kg hm-2,纯K2O为128.7 kg hm-2,产量为11084 kg hm-2,利润为12414.1元hm-2。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玉米 氮磷钾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干旱风沙区农林牧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干旱沙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盐池县北部干旱风沙区集中的乡镇现行农业生产状况为基础,以农林牧总体经济纯效益最高为目标,在土地面积、社会需求等约束之下,进行了种养结合的优化设计。系统优化后生产能力增强,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47万t,比基期的3.08万t多增加了0.39万t;人工牧草由基期的1.31万t增加到优化后的1.65万t;作物秸秆由3.54万t增加到4.16万t,有利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优化结构可获得总净产值1.47亿元,比优化前1.33亿元增加了1 400万元;人均净产值2 344元比优化前1 701元多增加643元。

关键词: 干旱 农林牧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的开发与示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盐池县毛乌素沙地自然特点,坚持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出5种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并进行示范,以扩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畜牧业 模式 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物对地温和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不同覆盖物下春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的地温、水分时空分布图。研究表明:保水、集水、增温、降水生产率效果排序:双重覆盖(秸秆+地膜)>地膜>秸秆>裸地。干旱年降水生产率分别较裸地提高83%、70.5%、37.7%。降水生产率较丰年分别提高53.39%、1.2%、12.8%,双重覆盖仍多蓄水31mm,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主要依赖土壤贮蓄水,双重覆盖和地膜覆盖使180 cm土层内水以汽态水凝聚在耕层,达到秋水春用。秸杆覆盖早春不但降低耕层地温,而且截留残留降水和部分有效降水不能入土而蒸发,降低土壤贮水量。应在秋季施碎秸秆后翻耕,接纳雨水,春播前膜侧种植,可起双重覆盖蓄水、保水、增产作用。覆膜对膜外横向30 cm处10 cm土层在全生育期都有增温作用。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双重覆盖 地温 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苜蓿斑蚜种群空间结构分析和分布模拟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宁夏南部固原市原州区不同时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普通克立格插值法模拟了苜蓿斑蚜种群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苜蓿斑蚜种群存在空间相关性,其半变异函数曲线均为指数型,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空间变异成分的变化范围为34.13%~48.77%,空间相关范围为8.751~12.049km,聚集程度和方向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聚集的趋势.空间分布模拟图能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分析不同时期苜蓿斑蚜种群的动态变化,易于确定同一时期苜蓿斑蚜的发生位置和发生程度.

关键词: 苜蓿斑蚜 地统计学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结构 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3个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于推广品种后代抗性的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抗小麦白粉病基因聚合于推广品种后代的抗性表现,通过复合杂交,将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4 b,Pm13,Pm21聚合并转入推广品种,其后代(F1,F2)进行人工接种和表型抗病调查。结果表明,F1中凡是含有抗白粉病基因之一的材料均表现高抗或免疫。F2中Pm4 b,Pm13和Pm21抗病基因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最大(71.82%),Pm13和Pm21,Pm4 b和Pm21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次之(66.67%,64.14%),Pm4 b和Pm13抗性基因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较小(63.93%)。2个抗病基因聚合体中含有Pm21基因的抗性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基因聚合 抗病性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退化山区灌草立体配置与水分调控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干旱退化山区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降雨量时空分配不均,且水热不同步(在春夏,植物常因缺水而枯死),致使生态环境建设中恢复植被的难度大。为此,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与灌草立体配置模式,发展集流灌草植被。集蓄土壤水分,随着时间的延续土壤水分可不断得到补充和调节,促进灌草植被的快速恢复,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造林整地 灌草配置 水分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于PCR分析的小麦种子DNA微量快速提取

种子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了不用液氮从小麦单粒、半粒有胚和半粒无胚中提取DNA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粒、半粒有胚和半粒无胚都能得到比较理想的DNA,DNA样品经SCAR-PCR特异标记检测,都能扩增出两条完全相同的特异条带。用无胚的半粒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特别适合于对大批量早代材料目的基因的筛选。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DNA 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的STS和SCAR标记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宁夏灌区小麦白粉病逐年加重的趋势,笔者将分别含有Pm4b、Pml3、Pm21的小麦材料与宁夏推广品种进行聚合杂交,采用早代抗病鉴定,淘汰感病株,F3代50个抗病株利用Pm4b的STS标记,Pm13和Pm21的SCAR标记进行检测。通过对反应体系的优化,从中筛选到聚合Pm4b、Pm13和Pm21三个基因的抗病株3株,聚合Pm4b和Pm13基因的抗病株2株,聚合Pm4b和Pm21基因抗病株3株,聚合Pm13和Pm21基因抗病株2株。为培育持久、广谱抗病小麦品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聚合 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