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羊茅和黑麦草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研究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58C1农杆菌菌系(携带的表达载体上含GUS基因和nptII基因)感染4个草坪草品种追寻者、爱神特、腾跃和守门员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共培养后部分愈伤组织进行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余愈伤组织在含G41810~25mg/L的MS改良培养上先后筛选抗性愈伤组织和分化抗性再生植株,对移栽成活的144棵抗性再生植株分别进行了ELISA检测、PCR检测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愈伤组织阶段X-Gluc染色检测结果表明,4个草坪草品种GUS基因瞬间表达率8.6%~46.9%,爱神特愈伤组织对农杆菌侵染最为敏感,其次是腾跃和守门员,追寻者最不敏感;ELISA检测结果表明,45株呈现阳性,证明nptII基因已转入草坪草并已表达;PCR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表明nptII基因确实已经整合到了草坪草基因组中,且没有发生沉默现象;转基因植株X-Gluc染色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在43株中得到了稳定表达,在2株中发生了沉默现象。4个草坪草品种抗性再生植株分化率0%~43.5%,转化率0%~21.5%。结果还表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与稳定转化率在草坪草上很不一致,不能作为衡量基因型转化效果的指标。
不同地区主要栽培宁夏枸杞品种的RAPD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400条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40条适用于枸杞RAPD分析的引物,选取其中9条引物对10份不同来源的宁夏枸杞材料进行了扩增,检测了宁夏不同地区种植的宁夏枸杞(Ly cium barbarum L.)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枸杞品系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并对其遗传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宁夏不同地区主要栽培的宁夏枸杞品种遗传上无明显差异,但新品系大果枸杞与标准宁杞1号在基因组上有差异;同时构建了主要推广品种宁杞1号的RAPD图谱。


宁夏贺兰山东麓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鉴定
《果树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16个不同酿酒葡萄品种和19个鲜食葡萄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室内回接与田间调查结果一致,16个酿酒葡萄品种可划分为4类;19个鲜食葡萄品种可划分为4类;从发病时间来看,抗性与发病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抗性越强发病越晚。随即将测定结果采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在酿酒葡萄抗性反应谱系图上,第1类为抗性稍强品种,为白比诺、灰比诺和赛美蓉;第2类为抗性中等品种,由白长相思和神索等8个品种组成;第3类是稍感病品种,包括赤霞珠等4个品种;第4类是感病品种,只有品丽珠1个。在鲜食葡萄谱系图上,第1类为六月紫等7个抗性稍强品种;第2类是新华1号和巨峰;第3类是稍感品种,由奥古斯特等6个品种组成;第4类为力扎马特等4个感病品种。


枸杞外植体生根培养基改良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枸杞外植体生根培养的最佳配方。[方法]以枸杞新品种宁杞3号离体培养的鲜嫩枸杞苗为研究材料,对常规1/2MS生根培养基的铁元素和有机成分用量增加1倍,配制为改良生根培养基,研究其对枸杞外植体生根培养的效果。[结果]改良生根培养基对宁杞3号外植体生根培养效果非常明显。枸杞外植体的平均生根率在改良生根培养基中为91.7%,而在常规生根培养基中则为65%;接种35d之后,改良培养基上生长的枸杞外植体的平均株高比对照增加了38%,虽然平均根长减少30%,但根粗壮、发达。在改良培养基中培养的枸杞外植体平均单株茎秆鲜重和根部鲜重,分别比常规培养基培养的外植体提高18.1%和8.5%。[结论]改良生根培养基的铁元素和有机养分有利于外植体的生根和成长。


灰色局势决策在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供试的16个玉米品种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穗2009、掖单19、武禾1号等产量、综合性状和加权灰色关联度排序基本吻合。试验说明这些品种适合在宁夏扬黄灌区种植,可以作为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栽培的选择品种。


“协调型”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灌区1983~2005年区域试验汇总材料为基础,利用DPS软件对宁春4号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均为正相关,其中千粒重呈极显著相关(r=0.681 0),株高次之(r=0.393 5),穗数、穗粒数较小;穗数与穗粒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428 4)。对宁春4号环境指数与产量间的回归分析得方程Y=-973.273 2+1.099 8x。千粒重对产量作用最大,其次是株高,穗粒数、穗数较小;该品种在正常年份虽有较好的稳产性,但不利年份产量稳定性较差。培育超高产的品种在协调穗数和穗粒数的同时,注重粒重稳定。


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彭阳中庄小流域为典型示范区,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对各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法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0~100cm土层,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地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机械成分、团聚体、容重、水分、持水量和肥力状况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就要求在以后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


引黄灌区套种玉米种植密度与施N量的最佳耦合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麦玉套种下肥、密耦合效应的研究,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能显著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种植密度60 000~67 500株/hm2、施氮量337.5~450 kg/hm2是高产的较佳组合。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千粒重、穗粒数显著降低,穗长、穗粗、穗行数下降,秃尖增长,但种植密度与株高、穗位、出籽率无相关性;随着种植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植株茎秆变细、变弱,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增加。增施氮肥能有效增加千粒重和单穗粒数,穗长、行粒数以及株高、穗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N量在337.5 kg/hm2以上时,继续增施氮肥穗长与行粒数不再增加;施N量与出籽率之间呈正相关,与穗行数、秃尖长、基茎粗、倒折率、空秆率无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