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柠条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异
《水土保持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时空互代方法,以柠条林为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子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和地形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的增加量不明显,全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速效钾经过多年积累有明显的增加。从土壤养分指数模型可以算出该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约需35a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速效钾则约需27a才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宁夏菌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菌物物种的多样性,为植物病害防治及合理利用菌物提供科学依据,2003~2006年,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鉴定,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菌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共有菌物6门、15纲和亚纲、38目、92科、241属、862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4个,中国新纪录种19个,宁夏新纪录种74个,中国寄主新纪录种18个,种类最多的门、纲、目、科、属依次是担子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淡色孢科、柄锈菌属,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是银川市。
关键词: 菌物多样性 担子菌门 担子菌纲 伞菌目 淡色孢科 柄锈菌属


沙蒿金叶甲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沙蒿金叶甲是危害宁夏荒漠草原重要牧草——沙蒿的一种重大害虫,为进一步了解该虫暴发成灾的机理,掌握该虫生态学特性以及确定有效的田间抽样设计方案,对沙蒿金叶甲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沙蒿上部的沙蒿金叶甲数量显著高于中部和下部,而中部和下部间差异不显著;空间分布型适合度x2检验结果表明,沙蒿金叶甲在田间最接近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结果表明,沙蒿金叶甲在田间沙蒿上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异质性引起的;应用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oylar幂法则进一步得到证实,表明沙蒿金叶甲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个体成分是个体群,且与密度有关,有密度依赖性,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拟合该虫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3.937 79/m+2.880 30]/D2,序贯抽样方程为Tn=3.937 79/[D2-2.880 30/n]。


半干旱退化山区坡改梯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研究——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半干旱退化山区经过坡改梯不同年限土壤资料分析,土壤有机质和氮素随与坡改梯时间呈正相关,在作物根系活动层0-60cm土壤有机质、氮素增量高于对照,土壤速效磷增幅较小;土壤速效钾有少量增加。在该地区的生态建设中,大力开展平田整地,能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质量。


小麦幼叶DNA微量快速提取方法的改进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满足对大批量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的需要,以小麦幼叶为材料,探索了在液氮和无液氮条件下提取DNA方法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提取法Ⅰ(用液氮)中,水浴中加KCl抽提一次便可得到质量较好的DNA,且液氮用量是常规提取法的1/40~1/30;改进提取法Ⅱ(无液氮)中,水浴后加KCl比水浴前加KCl及不加KCl的RNA含量和杂质含量低,OD260/OD280比值大,DNA浓度和纯度有所提高。两种改进方法提取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都能得到质量较高的DNA图谱,又经SCAR-PCR扩增均能得到2条片段大小相同的条带。


宁夏南部半干旱山区生态农业建设优化模式的建立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原理,对本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进行优化,得出:示范区人均收入达1 643元,可利用饲草总产量9 538 965 kg,人均占有粮食500 kg。土地侵蚀模数由2000年的7 800 t/km2降低到2 120 t/km2。农林牧用地比例调整为3∶3∶4。通过综合治理措施,随着森林覆盖度不断扩大,林龄增大,林木生长旺盛,示范区农林牧副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更加突出。生态环境进一步恢复,示范区必将走向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肉苁蓉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肉苁蓉(C 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生生长特性,对其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整体透明法观察了种胚的发育情况;TTC法测定了种子活力;物理方法(水泡、变温、层积等)和化学方法(激素、独脚金酚化学合成类似物GR 24、中草药、白刺根、寄主梭梭根的浸提液等)分别对种子进行萌发诱导处理,观察促进萌发情况。结果表明,肉苁蓉种子较小,千粒重仅为0.096 g,成熟的种子胚发育不完全,萌发前后始终处于球形胚阶段。具有活力的种子占25.3%。采用室温水处理30 d,并以GA3(0.5μg/m l)培养种子,在恒温25℃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可达16.7%。部分中草药、白刺根的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GR 24、寄主梭梭根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证实,肉苁蓉种子存在休眠现象,种子萌发的启动,除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后熟过程,必须有来自寄主根系的某种萌发刺激信号。肉苁蓉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和非寄生植物及一些寄生植物有很大不同。


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的替代指标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5年在宁夏灌区设3个试验点(银川2个点,惠农1个点),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即充分灌溉条件和有限灌溉),在春小麦的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对20份春小麦材料测定各生理及农艺指标,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试验处理的抽穗期旗叶碳同位素分辨率与灌浆期旗叶比叶重呈负相关,与成熟期旗叶灰分含量呈正相关;籽粒灰分含量与成熟期籽粒碳同位素分辨率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认为:籽粒灰分含量可作为籽粒Δ的替代指标来预测小麦基因型的蒸腾效率和产量,成熟期旗叶灰分含量及灌浆期比叶重有望作为旗叶碳同位素分辨率的替代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