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油玉米带棒青贮饲喂奶牛对奶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油玉米带棒青贮饲喂奶牛,通过研究,高油玉米对提高奶产量效果显著,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产奶量增加1.03 kg/d。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杂交粳稻组合F2代种子品质性状平均杂种优势预测值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5个品质性状均有杂交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的组合,此外还根据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


滴灌条件下施氮量对黄瓜-番茄种植体系中土体NO_3~--N淋洗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NO3--N淋洗的风险程度,合理指导温棚蔬菜施肥和灌溉,2005~2006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以轮作体系下的温棚黄瓜-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土壤溶液定位提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化肥施氮量150 kg/hm2(低氮)、300 kg/hm2(中氮)、450 kg/hm2(高氮1)、600kg/hm2(高氮2)及有机肥和不施肥(CK)处理,研究滴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土体中NO3--N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低、中或高氮处理下,黄瓜-番茄轮作周期中,滴灌施肥对0~30 cm土壤溶液NO3--N含量变化的影响明显;在高氮处理下,由于番茄季较强的滴灌量,土体中NO3--N不断向下淋洗至90 cm土层;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肥会造成的土壤NO3--N向深层淋洗。因此,提出每茬蔬菜推荐施氮量控制在300 kg/hm2左右为宜,在冬春茬后期4~6月份减少滴灌次数是减少土体NO3--N向下淋洗的措施。


中国春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不同麦区春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和各麦区间资源交流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7个省、自治区的140份春小麦主栽品种、高代品系和主要亲本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特异引物的PCR扩增、PCR产物的酶切(PvuII内切酶)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中国春麦区以硬质类型为主,共有野生型、Pina-D1b、Pinb-D1b、Pinb-D1c(先前未曾在中国冬麦区发现)和Pinb-D1p共5种类型。其中,Pinb-D1b在硬质麦占据主导地位,为51.5%;其次是Pina-D1b,为37.9%;Pinb-D1c和Pinb-D1p类型分别为4.9%和5.8%。后二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Pinb-D1c主要分布在青海,Pinb-D1p则主要分布在甘肃。各puroindoline突变型SKCS硬度值显著高于野生型,Pina-D1b和Pinb-D1c类型SKCS硬度值显著高于Pinb-D1b和Pinb-D1p类型。【结论】本试验明确了puroindoline基因在中国春麦区的分布规律,总体上虽然以Pinb-D1b类型为主,但Pina-D1b类型分布也较为广泛,尤其在黑龙江等地区,因其对品质加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该类型分布比例较高的地区多引进一些其它相对优良的基因型,如Pinb-D1b类型等。
关键词: 春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等位变异
LINGO8.0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探讨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INGO是专业的优化软件,应用广泛,以宁夏盐池县城西滩扬黄灌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为例,探讨了LIN-GO8.0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宁夏春小麦杂种早代(F_1)HMW-GS遗传规律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具有优质亚基构成的材料进行正反交,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对经田间鉴定选收的优异F1世代的32个组合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HMW-GS由复等位基因控制,F1代HMW-GS具有共显性。Glu-1位点的复等位基因在F1代籽粒中两两共显时,有正反交区别存在。亚基在F1代的基因表达存在剂量效应。F1籽粒的亚基图谱中,除具双亲共显外,还多了某些非父非母带型,即遗传畸变,也出现了不完全表达。提出了利用优质亚基及其组合在宁夏春小麦品种品质改良上的看法。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遗传规律


枸杞干果专用包装材料的选择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适宜于不同包装规格要求的8种包装材料,以宁夏现用的编织外袋材料为聚丙烯(PP),内袋材料为聚乙烯(PE)为对照,分别进行枸杞干果储藏期害虫印度谷螟(Cplodia interpunctella)的防蛀、阻湿性、阻气性试验.选择出大包装袋(25 kg枸杞)外袋材料为双向拉伸聚丙烯(OPP)/聚丙烯(PP)复合材料,厚18.0μm,每100 mm2经纬数为54×54,内袋材料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厚35.0μm;箱装内袋包装材料(20~25 kg枸杞)为聚丙烯(PP),厚50.0μm;小包装袋(0.25~0.5 kg枸杞)一种为镀铝箔袋,材料为聚酯(PET,厚15.0μm)/铝层(AL,厚0.4μm)/聚乙烯(PE,厚40.0μm),另一种为复合袋,材料为聚酯(PET,厚15.0μm)/聚乙烯(PE,厚55.0μm).


小十三星瓢虫对苜蓿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昆虫知识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十三星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Monell)的研究表明,其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模型,方程为Na=0.967N/(1+0.0095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日最大捕食量为102头。在10~25℃下,小十三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3.4x-7.9375;在25~3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37.08-2.25x。25℃下小十三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79.4%。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6063P-0.6743。随着叶片数的增多,小十三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氮肥施用量对设施番茄氮素利用及土壤NO_3~--N累积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以温棚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番茄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并对土壤-番茄体系的氮平衡进行了表观评估。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秋冬茬番茄,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当茬番茄果实、植株产量(增产幅度19.9%~29.6%)及地上部总吸氮量(204~232.6kg/hm2)。2005年冬春茬番茄,与空白处理产量相比(106kg/hm2)只有N200处理的果实增产达显著水平(120kg/hm2)。两季番茄的氮肥利用率都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3.3%~10.9%)。2004年秋冬茬番茄收获后,表层0~30cm的NO3--N大量累积(200~650kg/hm2),其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经过2005年冬春茬番茄种植后,上茬0~30cm土层NO3--N向下有淋失的趋势,淋失层次主要在90cm以上的土体(250~380kg/hm2)。综合考虑番茄果实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NO3--N残留等因素,秋冬茬番茄推荐氮肥用量在100~200kg/hm2和适量的磷钾肥配施为当茬氮肥优化管理处理。而冬春茬番茄氮肥推荐在200~400kg/hm2范围可以满足当茬番茄对氮肥的需求。


不同采收期枸杞干燥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了枸杞功能成分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和主要酯化类胡萝卜素在干制加工中生物合成和降解规律,为改善加工条件,最大限度保存枸杞中类胡萝卜素,提高枸杞感观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定量测定不同采收期枸杞在干燥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变化。【结果】干制起始阶段,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大幅增加,是鲜果含量的2~22倍;干制中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秋果的降解幅度较大;干制后期,两种色素含量有小幅增加并达到平衡状态。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在干制起始阶段全面降解,降幅达到40%以上;干制中期有小幅增加并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夏果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明显比秋果高。【结论】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在枸杞干制后含量增加而酯化类胡萝卜素如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含量下降,从而对枸杞感观色泽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