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丙硫苯咪唑检测羊线虫抗药性的体外虫卵孵化试验
《中国兽医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用丙硫苯咪唑进行体外虫卵孵化试验检测羊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对23个羊场的25份田间样品用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进行了虫卵孵化试验并与先前减卵试验(faecal egg count re-duction test,FECRT)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25份样品中,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对受检虫卵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值分别为0.050 1和0.054 0μg/mL,差异不显著。FECRT检测有抗药性的4个羊场,75%的样品对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的LD50均值均在0.1μg/mL以上,只有1个羊场的的LD50值分别为0.068 9μg/mL(丙硫苯咪唑)和0.071 2μg/mL(噻苯咪唑)。检测为可疑的2个羊场,其样品的LD50值为0.04~0.07μg/mL;FECRT检测敏感的蠕虫群体的LD50均在0.04μg/mL以下。此外,丙硫苯咪唑用纯的二甲基亚砜溶解和稀释后于4℃保存7 d,LD50值变化不大,提示药效无明显下降,而保存14 d后药效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 驱虫药抗性 丙硫苯咪唑 虫卵孵化试验 粪便虫减少试验 绵羊 山羊 线虫


干旱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区分布着大面积草地,土壤种子库对干旱区草地研究十分重要。从干旱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内容、生态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将GNA基因导入宁夏枸杞及其表达的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枸杞蚜虫侵害的难题,以宁夏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改造后的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转入枸杞,以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作为转化效率的指标,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转化频率较高的转化系统。对获得的70个转基因株系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60%。运用Western blot杂交检测了2个转化子叶片和果实中GNA的表达,结果表明,其中一个转化株系在维管组织成分较高的叶片、青果中得到了GNA的表达,而在维管束成分极少的红果中未检测到GNA蛋白的表达。
关键词: 宁夏枸杞 雪花莲凝集素 CoYMV启动子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Westernblot杂交


枸杞中吡虫啉、阿维菌素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枸杞中吡虫啉、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酸性乙腈溶液提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检测,面积外标法定量分析,吡虫啉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系数为0.9997,阿维菌素为0.9995,线性范围为10.0-1 000μg/L。枸杞中吡虫啉平均回收率92.0%-110%,最小检测浓度0.047μg/kg;阿维菌素平均回收率86.0%-98.0%,最小检测浓度0.33μg/kg。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定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可满足检测分析要求。


不同温度下甘草萤叶甲实验种群生命表
《植物保护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草萤叶甲Diorhbda tarsalis Weise是危害甘草叶部的重要害虫,为有效防治该虫,组建了甘草萤叶甲种群生命表。分别在15、18、21、23、25、27、30、33和36℃恒温下,观察了甘草萤叶甲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寿命等,估算了甘草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甘草萤叶甲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全幼虫期、蛹期、成虫产卵前期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4、11.17、6.30、5.49、8.48、10.53、11.65和8.98℃,有效积温分别为180.88、66.74、78.94、85.42、223.18、85.12、143.67和645.45日度;在18~36℃范围内,温度越高,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和寿命越短,25℃时雌虫产卵量最大,15℃时雌虫不产卵;23~30℃是该虫存活和繁殖的最适温区;种群趋势指数与温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变化,25℃时种群趋势指数最大。


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林对退化沙地改良效果的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宁夏干旱风沙区大量营造人工柠条灌木林恢复治理沙化土地的状况下,作者从影响土壤质地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等11个因素入手,对退化沙地土壤与环境的影响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在各评价性状权重值等同重要的情况下还是各评价性状权重值非等同的情况下排列序位次是一致的,呈现出造林密度1665丛/hm2>2490丛/hm2>3330丛/hm2自然恢复地。由此说明干旱风沙区营造人工柠条灌木林对退化沙地土壤改良及植被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从综合效果来讲,人工柠条营造密度为1665~2490丛/hm2较为适宜。


密度对面条专用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的产量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大面积推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设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面条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下,宁春35号各阶段发育进程和株高的遗传性相对稳定;除450万粒/hm2处理外,其他处理结实小穗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50万粒/hm2处理的千粒重最高36.8g,产量也最高,为5965.5kg/hm2,密度为600万粒/hm2的产量次之,其余处理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中等肥力水平下,宁春35号较为理想的密度是450万~600万粒/hm2,有利于提高群体和个体质量,夺取高产。


运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进行馒头气孔结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提取馒头结构的气孔特征,以评价计算机视觉分析在馒头品质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试验1选用强筋品种Weaver、中筋品种宁春4号和弱筋品种京411,按粉质仪吸水率采用3个加水量处理,共计9个不同样本。图像分析中,采用K-均值算法将气孔从背景中分割出来,提取了3个气孔特征,即气孔总面积、气孔平均面积和气孔总数目,用于数据分析。试验2利用图像分析对11个样本进行馒头品质评价,并与实验室人工主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1结果表明所取的3个特征能够较好反映加水量和筋力强弱对馒头气孔结构的影响,随着加水量增加和面筋强度增强,气孔总面积增加,这与馒头体积增大一致。试验2中馒头气孔图像特征的评价与人工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计算机图像分析能够较好反映馒头内部结构优劣。【结论】利用图像分析进行馒头品质评价是可行的。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纸坊沟小流域为例,对小流域内退耕地植被恢复后各群落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标讲,老荒坡和狼牙刺群落抗侵蚀能力最强,其次是刺槐、沙棘等人工林地,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和农耕玉米地抗侵蚀能力最弱;(2)从土壤团聚度、分散率和分散系数指标看,刺槐和黄刺梅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强,农耕地和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差,人工林地和其它退耕还草地抗蚀性能居中;(3)从土壤生物结皮盖度讲,抗蚀性能为以茭蒿为优势种的群落>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群落>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4)从土壤侵蚀量来看,刺槐和沙棘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强,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弱.综合分析得出抗蚀性能为:老荒坡,狼牙刺>刺槐,黄刺玫,沙棘>柠条>白羊草,茭蒿>铁杆蒿>猪毛蒿,农耕地.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抗蚀性较农耕地不断提高,而与当地老荒坡群落的抗蚀性越来越接近.狼牙刺群落、刺槐和沙棘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好,猪毛蒿群落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弱,老荒坡各群落抗蚀性能较强,农耕地抗蚀能力有待提高.


粳稻恢复系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种子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在粳型杂交稻育种中选择的78份恢复系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数量性状中可提取实粒数因子(F1)、粒重因子(F2)、结实因子(F3)、株高因子(F4)、穗长因子(F5)等5个公因子,其累计可表达总变异的92.03%。其中F1因子同F4因子间为正相关,同其他因子间均为负相关,F2因子与F3、F4、F5因子间为正相关。F3因子与F4间为正相关,与F5因子间为负相关,F4与F5因子间为负相关。78个恢复系材料根据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共分为5个不同遗传差异的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