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磷定氮条件下施氮处理间的无效性与抛物线函数的误用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以磷定氮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抛物线回归方法确定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该方法是国内外定量施肥研究的基本方法,但其试验统计结果确定的施肥量与用抛物线回归方程求解的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严重背离。为了探明二者背离的原因,自2004年以来,在玉米和谷子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以磷定氮试验方法试验设计中未考虑施肥比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导致施肥处理间产量统计检验不显著,形成抛物线回归分析方法的误用,致使确定的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失去科学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偃麦渐渗系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5382是一个携带中间偃麦草抗性基因的隐形异源渐渗系,它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为明确其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绵阳11、台长29和SY95-71杂交,将其F1、F2、F3家系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E09菌系接种)和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农场(用条锈病菌CYR32接种)进行了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对2种病害的抗性分别为免疫(0级),近免疫(0;级);F2分离群体中,白粉病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R∶1S;条锈病的抗感分离比例也符合3R∶1S;F3家系的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1R∶2Seg∶1S的理论比例。说明小偃麦渐渗系CH5382对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分蘖对甜高粱倒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高粱一般具有分蘖的习性,在生产上,作为糖料作物或能源作物栽培时,通常都掰去部分分蘖。倒伏一直是影响中国甜高粱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为了了解去除分蘖对甜高粱倒伏的影响,采用自然生长和去除分蘖处理,对3个甜高粱品种的与倒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自然生长(CK)有28.8%~52.0%的分蘖成穗率。与自然生长(CK)相比,去除分蘖使倒伏率、总茎数、株高、重心高度、倒伏系数有所降低,茎粗、抗折力、主茎秆鲜重有所增加,节间长度缩短。株高、主茎秆鲜重、5~7节长度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倒伏率的相关性方面,株高、茎粗、重心高度、主茎秆鲜重、1~4节长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7节倒伏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去除分蘖降低了田间总茎数,从而降低了植株之间在生长空间上的竞争,使植株高度、重心高度降低,主茎秆鲜重、茎粗增加,下部节间缩短,抗折力增加,抗倒伏性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双价抗虫基因BmkIT-Chitinase玉米株系的获得
《分子植物育种 》 2012 CSCD
摘要:通过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法,将双价抗虫基因BmkIT-Chitinase分别导入以玉米自交系昌7-2及郑58的花粉为受体的不同基因型的自交系中。本研究共处理玉米雌穗1072穗,获得T0代种子1563粒,经卡那霉素初筛,T1代~T4代PCR及SouthernBlot杂交分子跟踪检测共获得20个转化株系,田间抗虫性鉴定表明共有16个转化株系与对照在抗虫性方面有显著差异,且此抗性随着各代稳定遗传。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所获得的转基因玉米株系中大部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除了N55材料及N20-1材料。N55材料的穗位高度与对照相比略低6±0.5cm,而穗粒数增加75±5粒。而N20-1材料百粒重增加5±0.5g。因此,转入此双价抗虫基因对玉米农艺性状影响不是很大。经过分子检测、田间抗虫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调查我们最终选育了9个转双价抗虫基因昌7-2自交系优良株系,6个郑58转双价抗虫基因自交系优良株系。
关键词: 玉米 花粉介导转化 BmkIT基因 Chitinase基因 双价抗虫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研究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灰皮支黑豆和晋豆11为材料,人工接种胞囊线虫,在出苗后定期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处理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根系内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抗、感品种根系内PAL、SOD、POD、PPO酶活性均有增加,并且抗病品种根系酶活性增加相对较多,且持续时间长,而MDA和O.2-含量则在感病品种晋豆11中明显升高。在抗病品种根系中,接种前后MDA和O.2-含量变化不大。表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4号小种 生化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与口蹄疫病毒二联重组鸡痘病毒的鉴定和BALB/c小鼠的免疫试验
《中国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痘病毒(FPV282E4)为活载体,用猪2型圆环病毒内蒙株的衣壳蛋白、与复制相关蛋白基因及O型口蹄疫结构蛋白基因作为目的基因,经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2个重组鸡痘毒,分别命名为:vUTALP1-ORF2-ORF1、vUTALP1-ORF2。在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对这2个重组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2个重组毒均能表达目的蛋白。将它们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每隔19d免疫1次,共3次;每10d尾跟采血1次,三免后10d杀鼠取脾。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流式细胞仪检测脾T淋巴细胞亚类CD4+、CD8+数量。结果发现2个重组毒试验免疫组均是从最后一次采集的小鼠血清能获得最高的抗体效价,与对照组FPV相比都能产生一定的体液免疫反应,且以vUTALP1-ORF2-ORF1重组毒免疫小鼠产生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脾T淋巴细胞亚类数量测定发现,免疫试验组的CD4+与CD8+的T细胞亚类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vUTALP1-ORF2-ORF1数值较高。结果表明,这2个重组鸡痘毒既能较好的刺激细胞免疫又能产生一定的体液免疫,将作为候选活载体重组鸡痘毒进行本体动物免疫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甲基化连锁群A、B的构建及甲基化位点、甲基化模式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高粱甲基化连锁群A和B,并分析其上的甲基化位点分布及甲基化模式变化。【方法】从高粱品种强优势组合B2V4×1383-2杂交组合获得的F2分离群体(共150个体)为材料,以SSR标记为锚定标记,采用SSR和MSAP标记技术,并用Mapmaker/Exp(Version 3.0)和Map/Draw 2.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高粱甲基化连锁群A-a和A-b及甲基化连锁群B-a和B-b,其中,甲基化连锁群A覆盖高粱基因组93.7 cM,包含10个SSR标记、20个MSAP标记,甲基化连锁群B覆盖高粱基因组90.4 cM,包含4个SSR标记、39个MSAP标记;连锁群A-a上甲基化位点仅来源于EcoRⅠ/MspⅠ酶切组合,而其它连锁群上甲基化位点来源于EcoRⅠ/MspⅠ和EcoRⅠ/HpaⅡ2种酶切组合;甲基化连锁群A-b和B-b上各存在一个稍密集的甲基化位点区域,而连锁群B-a上存在一个较密集的甲基化位点区域;基于同一酶切的高粱亲本间有多态性差异,F2群体存在分离,高粱亲本与杂交种F1的甲基化模式有2种类型的变化。【结论】MSAP标记可以检测到大量的甲基化差异片段,结合锚定的SSR标记,能够有效地构建植物基因组的甲基化遗传连锁群或遗传连锁图谱;在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密集的甲基化位点区域,分别位于SSR标记Xtxp 302、Xtxp 96及Xtxp 304附近;在获得的连锁群中,发生去甲基化反应的甲基化位点数高于甲基化水平提高的位点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山天幕毛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植物保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和2009年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绵山天幕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成虫寿命、羽化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绵山天幕毛虫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均为一年一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开始卵孵化进入幼虫期。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70d。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蛹期为20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进入羽化末期,历期50d左右,羽化高峰在12:00-15:00,占到总羽化量的76%,与其他时段羽化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雌雄虫均为一生交配一次,雌雄性比约为1∶1.2。雌虫8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中旬结束产卵,以卵越冬;雄蛾平均寿命为(3.87±1.30)d,雌蛾平均寿命为(5.27±1.43)d,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天敌主要有抱寄蝇、卵寄生蜂、核型多角体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