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刀鲚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方法研究性成熟刀鲚的精巢结构、精巢发育规律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刀鲚的雄性生殖腺由精巢(生精部)、贮精囊和输精管等组成,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由精小叶、精小囊、小叶间质、小叶腔和输出管构成。精小叶由各期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各期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了精小囊,成熟的精子从精小囊中释放出来,进入小叶腔中,经由精小叶间形成的临时通道进入输出管,再由输出管送达贮精囊。贮精囊为网状管腔结构,管腔内壁由分泌细胞组成。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和成熟的精子5个阶段,根据精巢的外形、色泽、体积、血管分布状况等特征分为6个时期。


玉屏风散对施氏鲟血液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屏风散方剂(以下简称玉方)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在适温及热应激条件下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体质量0.08~0.10kg的1+龄施氏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在22℃下预饲2周后,试验组鱼按0.9g/kg的剂量连续口灌给药14d,分别于试验0,7,10,14d给药前称量鱼体质量,计算鱼体质量增加率;给药结束后,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半数鱼放入30℃的控温水族箱中热刺激2h,然后分组采集所有供试鱼的血液及组织样本,进行各种酶活性及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施氏鲟在玉屏风散口灌给药的10~14d体质量增加率快速提升。常温给药条件下,玉方总体能明显提高鱼体内球蛋白质量浓度及溶菌酶活性,同时促进AKP活性的提升;而对白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无显著影响;且能对SOD活性及NO含量进行平衡调节,并有效降低丙二醛含量。另外,高温热刺激对玉方药效无显著不良影响。但玉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鱼体血浆中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和尿酸浓度升高。【结论】玉屏风散对促进鱼类生长、增强其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有一定作用,可用作施氏鲟中药添加剂使用,但使用中应注意该方剂对鱼肝肾功能带来的负担和影响。


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并芘作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代表,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毒性作用机制是经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代谢活化的产物7,8-二羟基-9,10-环氧苯并芘,这也是产生免疫毒性的关键物质。鱼类的免疫系统处于进化的特殊阶段,本研究以主要免疫因子为切入点,综述了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指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有机污染物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理,并就鱼类养殖过程中为应对有机污染物及其他环境因子引起的免疫毒性所使用的免疫增强剂做了简单的介绍。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各阶段进行观察,在水温21~22.5℃、盐度29、pH 8~8.1的海水中,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35 h 20min完成。根据在卵黄囊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消退过程、鳞片生长、体表色素变化的不同,观察比较了胚后发育的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形态特征。鱼苗培育至58 d后完成了稚鱼至幼鱼的变态:初孵仔鱼4 d以前为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4 d后开口摄食,为外源性营养;(42±2)d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58±4)d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同时,用同一母本(云纹石斑鱼)同批卵与同种雄鱼采集的精子授精后获得的受精卵作为对照组,进行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与杂交子一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杂交子一代在仔稚幼鱼阶段生长速度快于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相近。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形态观察


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构建(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使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人工湿地出水更加满足养殖水质要求。[方法]在长×宽×深为150m×0.5m×0.6m的养殖池塘排水沟内借助固着藻类反应器原理设计构建了生态沟渠,研究了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溶氧恢复状况及深度净化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出水溶氧经过生态沟渠后显著提高至4.41~7.91mg/L,pH值显著提高(P<0.05)。在150m长度范围内,生态沟渠水中溶氧量随着沟渠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中NH4+-N、IMn和PO43--P等具有进一步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19.46%、13.38%和31.09%,对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范围在12.5%~78.13%。[结论]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能使人工湿地出水溶氧低的状况得到改善,N、P等物质得到进一步去除,可以作为与人工湿地配套的水回用系统。


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特征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春)、9月(夏)、12月(冬)3个航次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4.60°~35.00°N,119.40°~119.9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具有典型的近海暖温带特征,隶属黄海南部虾类区系,其中春季和冬季虾类暖温性显著,主要优势种有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及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等,夏季暖水性特征相对增高,以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及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为优势种。3个季节共鉴定虾类19种,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8种),同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最高,k-优势度曲线较平滑,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而春季和夏季种类数较少(9种),多样性亦较低。运用聚类和二维非度量标序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析,冬季群聚情况较明显,主要可划分为3个群聚类型,为近岸组、灌河口组及东面外侧组,该划分同环境背景间的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家鱼池塘底泥耗氧率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位底泥耗氧测定法,研究了10口家鱼鱼池底泥耗氧率与底部水体理化因子(溶氧、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底泥有机质含量及深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池塘平均底泥耗氧率(SOD)为0.91 g/(m2.d),变动范围为0.76~1.09 g/(m2.d)。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溶氧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9),其次是温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557和-0.421;底泥耗氧率与底泥深度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溶氧和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其它因素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影响底泥耗氧率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溶氧,其次是温度。利用BP神经网络分析影响SOD的理化因子,以溶氧、温度和底泥深度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SOD进行预测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测试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和0.879,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6%和10.4%,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小,拟合度较高,可有效预测池塘底泥耗氧率。
关键词: 家鱼池塘 底泥耗氧 理化因子 相关性分析 BP神经网络


基于超声探测技术的深水网箱剩余饵料监测系统
《微计算机信息 》 2012
摘要: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水网箱养殖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对渔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对于水产养殖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利用超声探测技术监测网箱中的剩余饵料,开发适用于各种水域环境的监测系统,并且将监测系统应用到自动化养殖系统中,实现深水网箱养殖精准投饲。

